温州的风俗传统节日.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1451015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的风俗传统节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温州的风俗传统节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温州的风俗传统节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温州的风俗传统节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温州的风俗传统节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州的风俗传统节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的风俗传统节日.ppt(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州风俗传统节日,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开门炮:初一清晨,家家户户放双声爆仗和百子炮,预祝新年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食年糕:早餐多食年糕。“糕”与“高”谐音,谓“一年高一年”。 拜年:早起幼辈即向父母等长辈拜年、然后携元枣、桂圆、荔枝等礼物外出拜年。同辈拜年,互相拱手,互致“新年好”、“恭喜发财”之类贺辞。拜年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半、建国后,每年正月初一上午,党政领导部门邀请各界人士举行团拜,以减少百拜繁冗。,新年酒:,春节间,各家摆“新年酒”宴请亲友。新年酒无一定规格,时间通常在初一至初五之间。瑞安往昔在初五祭祖“完真”日摆酒。 开笔:初一,读书人裁一红纸,上写祝贺新年诗句,或写“新春开笔,大吉

2、大利”字样,叫做“开笔”。 开市:春节间一般商店都不开业,居民所需食品和生活用品,都在节前购置。初三四后,各店陆续开市。开市时张红挂彩,鸣放鞭炮。近几十年来,许多商店为方便居民,初一照常营业,或同行业轮流开门应市。,送元宝:,农村有“送元宝”者,在春节期间,两人搭档,手持铜钱串和万年青树枝,挨门念送元宝谣。一人念祝福辞,一人应“好”。如“元宝进道坛好!”“金银满上间好!”温州有谚“正月初一送元宝,讲的都是好”,即指此俗。 长八日:正月初八,每家庭院燃薪柴,称为“燎火盘”。孩儿跳火堆和燃放烟花取乐。善男信女联袂往近郊太平寺祈求保佑全家安康。,正月做戏,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也称上元节、灯节。从

3、正月初五起至十八日止,城乡开展舞龙灯活动。十四至十六是“正灯”日子为舞龙灯活动高潮、常见龙灯有布龙、纱龙、凳板龙和首饰龙。龙灯队穿街走巷,至大户人家庭院舞龙、“参龙”。 “参龙”时,灯师在鼓乐声中唱龙灯歌,为该产主人祈福。龙灯歌有一定套式,灯师针对户主姓名,身份,即兴添加歌词、各地还有调马灯、舞鱼灯、摹狮子,踏高跷、扮柳翠等项文娱活动。 洞头渔民是日还放“孔明灯”、灯系油光纸做,中纳浸油火*头纸,点燃后,气体膨胀,红灯冉冉升起,飘向海空,场景十分壮观。,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瑞安县志则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

4、米等。,二月二芥菜饭,清明祭祖 公历4月4日或6日,做清明饼 在清明节前,温州城乡家家磨糯米做粉,馅以猪肉、笋丝之类,或者嵌以甜糖,俗称“清明饼”。有的人家,还向田塍采来绵菜,马兰头、苎麻嫩脑等野菜或青草,先炊熟,晒干,磨细作为饼馅,和上米面或面粉,制饼,俗叫“蒿饼”。在泰顺,先一日以鼠曲叶(俗曰绵菜)或蓬蒿和米粉馅糖为馒头,谓之“蒸糍”。清明日这天不举火,以冷食为果腹之物,这即古代为纪念介子推自焚绵山以采取寒食之遗意。,插柳和踏青 这天家家门上插上柳枝,儿童头上也戴着缀有花朵的柳枝圈儿,祖先墓上也要插柳枝。妇女则采柳叶簪髻,洁服出游,名曰“踏青”。东瓯见闻录中有踏青词一首:“踏青侣伴过南塘,

5、二月春风夹路香。蜂蝶紧随衣袖舞,吴田十里菜花黄。”,扫墓 在温州一带祭奠先人坟墓时,坟头栽木,用红绿纸剪成钱形,编成长串,约一尺五六寸,叫做“挂柳钱”。祭毕,要向坟外空地上掘点泥来,加于坟上,叫做“加土”。同时,还要分清明饼给山上墓边的牧童。祭余物品,要带会去,宴享亲族,叫做“享馂”。扫墓归来,还要折几支松树和映山红花带回家去作为吉祥之兆。前者表示长寿,后者表示子孙满堂。这天,还要祭拜祖宗。,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

6、柳条新。,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温州称“重五节”。 裹粽 端午家家裹粽。种类有肉棕、豆砂棕、白糖莲子火腿棕、淮百粽和蚕豆粽等。农村人以早稻秆灰取汁煮粽,粽香耐藏,称作“灰汤粽”、端午前一两天,出嫁女儿必送粽给娘家。娘家回赠纸扇、香囊等物。 划龙舟 温州东部平原,河道交错,几乎各村都置龙舟。南宋叶适诗

7、“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鼓争飞扬。”划龙舟从五月初一开始、至初十前后结束。 赛龙舟时,河道锣鼓喧天,数条或数十条龙舟展旗竞先。岸上观客呐喊助威,场面壮观。解放前,常发生两舟斗殴与观众拥挤坍桥落水事件。民国23年(1934)和建国前夕,永嘉藤桥、梧诞因龙舟相撞引起斗殴,溺死41人、自南来至民因,历代政府都曾多次禁划龙舟,效果甚微。,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

8、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70年代末,温州划龙舟复盛。人民政府加以引导,消除迷信色彩。加强安全措施,遂成为民间健康体育活动。 扮台阁 台阁有水陆两种。 水上台阁为彩舟、舟长而阔,上装楼台,周插彩旗、台上有男女装扮戏曲人物,形象生动、舟前后置秋千架,有幼童饰龙大,上下翻荡。船尾男女青年扮艄公艄婆。台阁在乐声中缓行,见岸上挂出红绸时,乃进退各三次已而收红。市

9、区几座庙宇均备有台阁,以蝉街方仁殿最有名。 陆台阁以木板为台,亦坐一组戏曲人物,由多人肩扛(后改在板车上搭台)游行,此项活动在元宵或拦街福肘举行。,避邪驱疫 端午,大户人家中堂悬挂钟馗像;门上插菖蒲和艾;小孩臂系五色丝线,称“长命缕”。 挂艾叶菖蒲 饮雄黄酒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七夕(农历7月初七),七月初七为乞巧书、各家用米粉制成舌状糖糕,称作“巧食”。七夕晚,巧食系以小孩端午所佩“长命缕”,掷于屋瓦上,让喜鹊衔去搭桥,帮助织女

10、星渡过银河。 旧时传说,人们站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绵绵情话。,中秋赏月(农历八月十五),亲友间互送月饼。月饼圆形,古人月团圆之意,温州月饼除苏式、广式外,尚有空心月饼与直径逾尺大月饼。 这天,在外地亲人尽可能回家,团聚欢宴。宴席上常有芋艿、粉干、蝤蛑、新鸭等菜。夜晚,各家备月饼瓜果,在中庭赏月至深夜。中秋之夜,人们带上吃的水果、月饼、饮料等食物,划船到永中河泥荡公园的河中央去赏月,据传说,可以看到一张金交椅在水中出现。,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九月初九重阳节,为登高节日。男男女女登上山巅,饱览秋色、各家还制作登糕馈赠外与儿童。登糕谐“登高”,也称作重阳糕”,意含步步高升。糕为米制,由大小不

11、一圆形糕垒塔状,上插米塑戏曲人物和金旗银花,为儿童所喜爱。,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汤圆。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麻糍为冬至的点心,俗称“擂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 公历12月21或22或23日,晒酱油肉和鳗鲞,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过去,在晒这些腊货的那个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着酱油肉

12、、酱油鸭、酱油鸡。,购年货 每至腊月,家家户户忙于添响各种食品、衣服、用具。至年边更大量购置鱼肉鸡及糖果、贫苦人家不惜典当衣物置食品过年。解放后,每至年边,商业部门举办商品展销,让利于居民。,除夕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即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腊月初开始,民家就已为过年作准备;下旬至除夕,更有各种民俗活动。 捣年糕 自十二月半起,民间开始捣制米糕、含糖的称“糖糕”。不含精称“水晶糕”昔时良灿米制成、糖糕制成各种形状有印有状元图像,也有制成元宝状、大型塘糕元宝,重数斤,上插银花摆设于中堂。有些人家制糕、桶糕、炊糕诸种米制食品。,贴对联,送灶神,腊月廿三四晚上,各家送灶神上天、是夜也称“小年夜”、送灶神时,在灶头放水果、糕点与麦芽糖,请灶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麦芽糖是必备供品,说灶神嘴被粘住,不会说人家坏话。祭后糖果分给儿童、此俗已废。,分岁守岁压岁,农历岁末,俗称“三十日”、外出者即千里迢迢也回乡与家人团聚。晚祀祖,摆分岁酒,即年夜饭、菜肴主富,有芋头、鱼(都含“年年有余”意)、年糕;十冷盆盛于红高脚碗内,表示“十全十美”、这夜居民住舍各处遍点红烛、油灯称作“岁灯”、家长给幼辈分压钱(也叫压祟钱),置于枕下。纳福避邪、晚间全家大小围坐灯前,谈笑嘻戏以“守岁”。至午放“关门炮”。 70年代后期电视机普及各户,守岁改为观赏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