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简编(先秦)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068991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简编(先秦)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文学史简编(先秦)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文学史简编(先秦)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文学史简编(先秦)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文学史简编(先秦)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简编(先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简编(先秦)(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学史简编(先秦)1.什么是神话,神话的产生与功能。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 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 意义。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

2、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 纽带。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在淮南子中。2.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一、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二、始祖神话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的故事。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

3、象,她所做的一切, 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各部族自己的始祖神话,如关于商民族始祖契,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的传说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三、洪水神话,关于鲧禹父子。反映了先民在同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四、战争神话,如关于黄帝和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战争的神话。五、发明创造神话,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如后羿发明弓箭,射落九个太阳的神话。 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神话特别强调

4、诸神不辞辛劳的 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中国古代神话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如精卫以顽强的生命力,面对着难 以征服的自然,作顽强的拼搏。刑天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格和抗争意识。3.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联的。 首先,原始先民感知自然时,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如以烛龙之神的生理行为解释自然现象和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 其次,神话思维是一种具

5、体、形象的思维。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表现在神话终究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再次,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先民认为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因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也是具有意志、 情感的。 所以,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原始神话就是由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4.神话历史化 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 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6、5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 篇,另有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世纪。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 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 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

7、雅和小雅。大雅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小雅共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 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篇,是西周初期的诗。鲁颂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商颂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6.诗经的内容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 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

8、”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的歌功颂德之作。 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如周族史诗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其他祭祖颂歌,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殷周时期的历史图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 教观念,是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的产物。二、农事 诗经时代,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于是,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如诗经中的臣工、丰年,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七月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此诗是风诗 中最长的一篇,共章句,字。全面深刻、生动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诗中

9、客观反映出农夫生活和贵族生活的悬殊差别,在平铺直叙中抒发了哀怨和不满。 三、燕飨 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燕飨诗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 四、怨刺诗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大雅中的怨刺诗,如民劳、荡,针砭朝政,情绪愤激,讽刺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诗人试图力挽狂澜,但对现实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小雅中的怨刺诗,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感叹自身遭遇。如正月揭露当时政治的腐朽,悲悼周王朝的沦亡。十月之交慨叹自己无辜遭受迫害、谗毁,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国风中的怨刺诗辛辣犀利地对统治者加以揭 露和嘲讽。如魏风伐檀对

10、不劳而获无功受禄者甚为愤慨,五、战争徭役诗 有的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小雅中的出车、。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 悲,莫知我哀。”诗经中的徭役诗,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如唐风鸨羽。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即写一位 妇女由于思念远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六、婚姻爱情诗 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最精彩动人的篇章。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 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周南

11、关睢写男子对女子的爱幕之情,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如卫风氓和邶风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 诗经 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 “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

12、积极的生活态度。7. 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 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一、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赋、比、兴 三种手法,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如七 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

13、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郑风野有蔓草。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 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如秦风蒹葭,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 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二、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

14、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苢。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或是一篇之中, 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诗经中重言、双声叠韵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经的押韵方式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 韵脚在偶句上。还有句句用韵,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四、诗经的语言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

15、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莒, 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 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五、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 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的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8.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 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