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的波动性1)说课稿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65951 上传时间:2017-05-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粒子的波动性1)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粒子的波动性1)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粒子的波动性1)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粒子的波动性1)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粒子的波动性1)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粒子的波动性说课稿柴兆红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粒子的波动性,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本节为新课程人教版选修 3-5 第 17 章第 3 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光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波等内容展开,新课标要求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知道波与粒子的理论联系;知道德布罗意波及其波长的计算,了解德布罗意波的验证实验;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了解到人类直接经验的局限性,人类对世界的探究是不断深入的,渗透了辩证的思想,本课始终洋溢着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知道类比法和实践法等科学

2、方法。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由于光的波动性、粒子性知识比较零散,所以本节课通过回顾科学家对光本质的认识历程,由光到粒子再到实物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为线索进行展开,通过学习科学家研究的历程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由于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无法利用实验直接进行探究,所以教学过程选择了自主教学与理论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都具有波粒二象性2 、会从能量、动量、波长、频率的角度分析波和粒子之间的联系3 、知道德布罗意波,会计算德布罗意波波长(二)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 理的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三)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学习还了解到人类直接经验的局限性,人类对世界的探究是不断深入的,渗透辩证的思想、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促进了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德布罗意波及德布罗意波长的计算。难点:理解德布罗意波(物质波)及表现规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和启发式教学。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做法是通过自学、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此外我还用多媒体手

4、段辅助教学使教-学- 练一体化。五、说教学设计及其意图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各环节时间分配采用为 5、5、20 、5 、5 的方式。环节 1 预习检查,有的放矢。通过检查预习,一可以促进学生的二次学习,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二可以使预习效果好的学生得到老师、同学的赞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三可以使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便于二次备课、改进课堂教学。环节 2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顾科学家对光本质的认识历程,引入新课。 从牛顿粒子说与惠更斯波动说之争,再到麦克斯韦、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对光的进一步认识。在新的事实与理论面前,终于以光既具有波动性,

5、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并用多媒体展示)环节 3 任务实施,达成目标。(一)带领同学们在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基础上,分析两个公式中左侧是粒子性,右侧是波动性,它们通过普朗克常量 h 联系,可见,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并不矛盾。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彼此含有对方的成份,共存于光的统一体中。 并通过例 1 和练习 1、2、3 评价目标达成情况。(二)对物质波动的深入探究(重点内容)1 、通过设疑提出:既然作为电磁波的光具有粒子性,那么实物粒子是否也具有波动性呢?从而引出德布罗意, 并进行归纳板书出德布罗意波和德布罗意关系式。2 、通过例 2 创设“子弹波

6、”和“电子波”的情景,然后话锋一转提出问题:德布罗意假设正确吗?从而激发学生亢奋心理,教师借机让同学们讨论如何来验证它。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了验证的办法,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只是没能准确的说出衍射二字而已,教师立即加以肯定并予以点拨,我想他肯定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另外我设计了练习 4,目的是考察学生的生活常识而并非考察是否会计算德布罗意波长,故我只让学生估计体重和百米速度就好了。3 、进一步设疑:如何来做这个实验呢?用什么实物粒子最适合呢? 在这里我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出戴维孙和汤姆孙分别利用电子束做实验得到了明显的衍射图样,从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他们为此获得了 1937 年的

7、诺贝尔物理学奖。4、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科学漫步”认识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及其增大办法。环节 4 任务评价,展示自我。具体体现在以上各环节的讨论问题、回答问题、课堂检测当中。环节 5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使知识形成体系,还为学生指出物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六、说板书设计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科书,我认为板书必不可少,因此在板书时我力求能全面而简明的将所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知识脉络。课后反思:1.对学习任务分析不足。没能充分根据学生的起始知识,通过中间目标,达成本节课的终点目标。2.对学生在建构模型时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学生知道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将其想象成一份一份的波,这是在以往教学中从未遇到的,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师此时若能进一步举出如八卦中的黑白鱼头和鱼尾的例子,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掌握。以上,就是我对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理解和说明,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