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起舞民族鞋》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485202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3.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丽起舞民族鞋》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美丽起舞民族鞋》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美丽起舞民族鞋》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美丽起舞民族鞋》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美丽起舞民族鞋》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丽起舞民族鞋》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起舞民族鞋》ppt课件(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丽起舞民族鞋,班级:机自083 姓名:韩宝星 学号:200800314317,我国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从冰封雪地的长白山到亚热带气候的南疆,各族先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为了保护自己、美化生活,掌握了就地取材做鞋制靴的生存能力,大大推进了文明的进程。各民族运用动物革皮、植物草木和手工织品等地域独特的材料,创造出绮丽、色彩斑斓的中华鞋饰文化,每双鞋凝聚着该民族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民族感情与审美意识。,满族的矮筒皮靴,满族的矮筒皮靴,又称“乌拉鞋”,多为男子穿用。“乌拉”(即“靰鞡”)是满-通古斯语言诸民族对鞋子的一种称谓。满族“乌拉鞋”分两种,一种是无靿的,一种是带靿的。最初,“乌

2、拉”多为软底,以鹿、野猪皮缝制,连帮而成,帮上贯多个皮耳或皮绳以备系用。后来发展为用牛、马皮等材料,鞋底渐渐变为硬底,厚度也增加了。若鞋帮上面接布靿或皮靿,则成“乌拉靴”,满语称为“踏踏玛儿”,以区别于“乌拉”。这件矮筒皮靴的高度介于“乌拉”与“踏踏玛儿”之间,用牛皮缝制,时代属于清朝至民国时期。冬季穿用时,内絮捶软的乌拉草,不仅防寒保温,而且轻便耐用。满族实行“八旗制度”,“旗兵”行军打仗或狩猎远行都穿着“乌拉鞋”。满族穿“乌拉”的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现在,“乌拉鞋”已经逐渐绝迹 。,满族绣花鞋,这是满族妇女穿用的高底“旗鞋”,即满族绣花鞋。它的最大特点是鞋底特别高,木底的形状分上宽下窄

3、的花盆底和上宽下圆的马蹄底,所以人们习惯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统称为“高底鞋”。其鞋底用木头做成,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达25厘米左右。木底用白布包裹,镶在鞋底中间的部位。鞋帮上多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木底靿身部分也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满族统一全国后仍然实行“八旗制度“,“旗人“的社会等级最高,高底旗鞋自然就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青年女子穿用。关于“高底鞋“的起源,还有一传说: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人们为

4、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满族宫廷女鞋,满族宫廷女鞋,俗名“登云里“。这也是一种高底鞋,但鞋底较大,长度基本与鞋面相等,造型与“花盆底“、“马蹄底“不同。顾名思义,“登云里“是站在云彩里面的意思,这个夸张的名称足以说明这种鞋子的特点。这件登云里鞋底高近8厘米、通高12厘米,木底外包裹白布,底面再加一层牛皮。鞋面用黑绒布和蓝锻制作,上绣云头纹,鞋尖处也向上弯起,卷出云头,俗称“勾云头“,更加突显“平步青云“的文化义蕴。鞋面又装饰红色布条,色彩明快。过去,满族贵族妇女穿用,反映了“旗人“悠闲的生活。,满族普通男布鞋,满族男鞋普通鞋饰主要有高底布鞋

5、、大头鞋(即洒鞋)、薄底快靴(轻布靴)等。这双男子布鞋的最大特点是尖头、双梁,鞋头长出鞋底。鞋面为黑色绒布,嵌饰黑缎,成勾云纹。鞋口较宽,滚黑缎镶边,内衬白布。鞋底为布底,用麻线纳成,结实耐穿。受满族的影响,这种布鞋在东北各族中都很流行。,蒙古族男子布靴,蒙古族主要生活在蒙古草原上,传统上以畜牧业为主,由于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最常用的鞋履是靴子。蒙古族的靴子主要有马靴、毡靴、缎靴和“唐吐马“等,除了“马靴“外,其他的靴子一般通称为“蒙靴“。一般靴子尖梢上翘,靴帮为黑色、古铜色或棕黄色。部分靴子的靴梁或靴帮上镶有彩色嵌条,这与藏靴有相通处。靴内有衬皮或衬毡,靴身宽大,可套棉袜或毡袜,以适于蒙古包

6、内活动,靴袜之间常插以刀子。依据古老的习俗,“那达慕“上举行摔跤比赛时必须穿蒙古族靴子。最有特点的蒙古族靴子是“马靴“,靴筒较高,靴底装有钉子,行走可防滑,骑马可踹镫。这是普通男子布靴,靴筒比马靴矮。布靴属于日常服饰,多用帆布或绒布缝制,布底外面再加一层皮革,结实耐穿,轻便软巧。有时在靴上用彩色丝线绣出美丽的云纹、植物纹和几何图案。,蒙古族女布靴,女靴与男靴子在形状上基本相似,制作方法相同,惟所绣的花纹及颜色不同。这件绣花女布靴是典型的蒙靴造型,靴底为千层底,以麻线密密纳成;靴帮为粗绒布,上绣彩色花卉与草叶,象征繁花似锦的草原春天;靴靿为帆布,下部绣以彩色云头图案;靴内以白布衬里。整个靴子成型

7、较好,适合春秋穿用,既轻便又隔潮。生活在辽阔大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不仅冬天穿着靴子,其他三季也都离不开靴子,靴子已经成为蒙古族服饰的重要标志,朝鲜族的“勾背鞋“,朝鲜族自古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属于“跨境民族“,所以“勾背鞋“在中国朝鲜族、韩国和朝鲜都有流行。朝鲜族历来崇尚素白色,衣服、鞋饰多用白色,朴素大方,极富民族特色。朝鲜族古代多穿草鞋、木屐,后发展到浅口勾背鞋。勾背鞋,口浅,便于穿脱,而且晴雨两用。胶鞋普及后,用橡胶制成的白色勾背鞋成了朝鲜族男女脚下的“宠物“。这里展示的几款“勾背鞋“,呈船形,造型别致,线条流畅,颜色也不限于纯白色。其中,全红色勾背鞋为绸缎面料

8、,上绣“蝶恋花“图案,勾头为蓝色,为婚礼场合穿用。,赫哲族鱼皮鞋,这是一双近乎绝迹的赫哲族鱼皮鞋,又称鱼皮“靰鞡“,赫哲语称为“温塔“。鱼皮鞋多用怀头鱼、哲罗鱼、细鳞鱼、狗鱼、鲑鱼和鳇鱼等鱼皮做鞋帮、鞋底,鞋靿则必须用狗鱼皮或鲶鱼皮。制作鱼皮鞋的关键是鱼皮的加工技术,如剥皮、揉皮、切线等。以切线为例,工艺极为复杂,先选取大胖鱼,刮净鳞、肉,撑开晾干,将四角不整齐的皮切去,然后在干鱼皮上涂狗鱼肝,使鱼皮柔软、湿润,最后折起来用快刀如切面条一样,切成细丝。这项技术早已失传,通常用兽筋或鬃毛替代鱼皮线。鱼皮鞋的造型比较简单,最简单的是用一块长25、宽21厘米左右的鱼皮,在一端中间剪一个半圆作为鞋口,

9、缝合即成。复杂的还要加上鞋靿,像短靿的靴子。鱼皮靰鞡的优点是在雪地上行走轻便而不滑,既暖且轻,还可隔潮。正如赫哲族的一首歌谣所唱的那样:“当你穿上这鱼皮做的鞋子趟过溪流或踏雪时,就像走在平地上一样,它挡住了寒气和潮湿“。鱼皮鞋饰本来是有染色和轧花的,据传,是用植物煮水染皮,可惜这些技术早已失传。,鄂伦春族毡靴,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区,属于人口较少的“特少民族“,历史上以狩猎为生,服饰以动物皮毛为主。其鞋履主要有“奇哈密“、“翁得“和“奥罗奇“等。“奇哈密“即皮靴,男女均穿,它是用十几条狍腿皮做靴帮,用狍脖皮做底,形似满族的“乌拉鞋“,冬季穿着时需穿上狍皮袜子,既保暖,又使行走轻松舒适,

10、特别是在雪地上行走时与积雪摩擦的声音很小,适于狩猎。“翁得“是专供冬季穿的单层软底靴子,是用鹿皮做帮,用野猪皮作底,帮较高,不灌雪,也适于上山狩猎。“奥路奇“则专供夏天穿的靴子,帮由多层布纳成的,靴底以野猪皮或熊皮做成,不用穿毛皮袜子,而是在靴里放少许乌拉草,雨天可当雨鞋。这里展示的这件毡鞋是鄂伦春人冬季穿用的,系用纯羊毛擀制而成,靴底和帮均较肥大,靴内可以填塞乌拉草以防寒保暖。,水族绣花鞋,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独山、都匀、凯里等县市,少数散居在广西、云南等省。水族自称“虽“,称为“水家“、“水家苗“等,其现行族名“水“系由自称“虽“转音得来。水族的鞋饰同云贵地区的苗、瑶、

11、壮、侗等民族有许多共同性特点,喜爱穿用“勾头“的绣花鞋。这里展示的水族绣花鞋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用干竹笋叶剪出鞋底模型,用旧布依样层层加厚,做成“千层底“;再将剪好的鞋面罩上绒布绣花,图案各式各样,多为禽鸟花卉,有时在鞋头缀毛线绒球;最后是将帮与底缝合。一般而言,制作一双绣花鞋,熟练的妇女大概需2-3周时间,普通妇女则需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水族妇女绣花鞋,鞋底为布制千层底,部面的头部为红色布料,鞋后跟部为蓝色布料。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鞋帮上先用丝线刺绣成底色图案,然后再采用“马尾绣“的方法,卷曲成各种几何图案拼镶在鞋帮上,图案为花卉、云朵等纹样。刺绣精美,做工讲究。水族妇女多在庄重的场合或走

12、亲戚时穿,并配上百褶裙和银扣上衣,十分典雅华贵。,仡佬族绣花女童鞋,鞋底为布纳千层底,鞋面为黑绒布,与鞋底交接处为紫色布,鞋沿带 ,作固定之用,鞋前端用彩线绣有对花,富有立体感,极受女孩喜爱。,仡佬族童鞋,仡佬族主要分布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其中以贵州省最为集中。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仡佬族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但由于人口少且居住分散,这些传统的文化正面临迅速消失的危险。精工巧织的仡佬族妇女以编织美观牢固、不褪色的“铁笛布“而闻名。仡佬族的绣花鞋口沿和鞋头都有绣花,鞋头略上翘,花饰部分占鞋帮的三分之一,造型别致、图案美丽,色彩富有民间特色。您现在看到的是贵州仡佬族的童鞋。鞋底是白布千层底,结实耐

13、穿;鞋面为红、黑相间绒布鞋面,有耳带扣,鞋头绣有花卉图案。鞋面由两部分拼接而成,鞋后部为印花绒布,鞋为圆头。,海南黎族绣花鞋,黎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海南省,有九个支系,各有特点。相传,黎族是从中原逐渐南迁到海南的古老民族,所保存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就是远古的遗存,其中以纹身最具特色。这里展出的黎族绣花鞋为千层底,头微翘,鞋面以各色布块拼接而成;鞋面通体绣有勾云纹,以金钱勾勒,鞋前部用彩色丝线缀以亮片绣出“甘工鸟“纹,寓意吉祥。鞋头用双色丝线致密地滚边。该鞋的纹饰相当华丽,色彩丰富。,畲族“脚龙套“,畲族,自称“山哈“,意思是“居住山上的客人“。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的丘陵地带,从

14、事梯田与旱地耕作。由于位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除了少数聚居区外,传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保留不多。民族服饰以头饰的“凤冠“和“牛角帽“闻名,服饰的颜色以黑色、蓝色为主。您现在看到的这双“脚龙套“,又称“鞋袜“,用蓝色土布缝制,鞋帮前部用黑色土布,加白点作为装饰;后部为暗红色“硬布“,上绣有缠枝梅花图案,既美观大方,又可保持鞋袜不变形。鞋底亦为蓝布,用白线纳制,形成片片鱼鳞纹,周边则镶有锯齿纹。,锡伯族绣花棉鞋,伯族原来居住在东北地区,是古代民族鲜卑人的后裔,清朝时部分锡伯族被朝廷派往新疆伊犁地区驻防戍边,以抵抗沙俄的入侵,从此分居在新疆和东北两地。新疆的这支锡伯族,其风俗习惯已经具有多元混合的特

15、点,融合了维、蒙古、哈萨克等民族的文化。在鞋饰上,他们不仅喜欢穿皮靴,而且也爱穿布鞋。布鞋颜色以蓝、绿、黑、红色等为主,上绣花卉。您现在所看到是民国时期锡伯族妇女穿用的绣花棉鞋,鞋面为绿色,鞋帮前部用手工绣有缠枝花卉图案,鞋耳处左右各有三个扣眼,以供系鞋带用,结实耐用,美观大方。绣花布鞋不但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吉祥物,每到大年三十挂出,至初二收起,称为“喜利妈妈“,是祝福平安兴旺、繁荣昌盛的象征。,锡伯族妇女硬底绣花鞋,这双属于民国时期的硬底绣花鞋,类似东南沿海的“大脚鞋“。鞋头稍翘,鞋底由白布纳成的千层底,鞋面为锡伯族鞋常用的青灰色缎面,上有印花,鞋帮上绣有鲜艳的花卉。,藏族男子布靴

16、,这是一双典型的藏族男子布靴。居住在“世界屋脊“上的藏族牧民通常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由于气候的原因,雨雪无常。为了防滑,常在牛皮鞋底钉上铁钉,类似“登山鞋“、“雪地鞋“。这里展出的藏族男子布靴的鞋底就是由八层牛皮制成的硬底,上有12枚粗铁钉。布靴为尖头,微微翘起,单梁,鞋口正前方钉有一个带扣,便于穿脱。鞋帮由黑色细绒布制成,鞋头和后跟部包有牛皮,做成勾云纹。鞋帮两侧镶有两块牛皮裁剪而成的交叉菱形纹饰。从鞋口后部至鞋靿半处有开口,内衬为白布,面与里之间絮有动物皮毛,利于保暖。,藏族硬底女布靴,这双硬底布靴,底由三块硬牛皮缝制而成,鞋靿以下鞋帮部分,由黑绒布制作,外沿成花瓣状,鞋为单梁,由金黄、绿、红、蓝几色绣成长条纹状;鞋头歧头翘起;鞋靿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玫瑰红毛毡,黑条绒,大红牛皮。鞋靿内衬有草绿色毛毡,保暖效果好。鞋靿上半部分有一开口,方便穿脱。一般藏靴的色彩以红色最为流行,有的皮靴上还镶有印度红嵌边,这种颜色与藏族服饰搭配起来,十分协调,与高原上单调的白色相成鲜明对比。这些服饰既与运动中的马上生活息息相关,又反映了藏族性格中深沉、粗犷的一面。,藏族软底女皮靴,藏族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