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阿友好交流

豆浆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26MB
约35页
文档ID:712104
中阿友好交流_第1页
1/35

中国 -阿拉伯友好交流 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拥有辉煌灿烂的文明中阿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早在 21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友好使者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曾到达过阿拉伯地区  中国的大航海家郑和也曾 7次下西洋, 3次到达阿拉伯湾,为推动中阿的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元朝时期,著名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 ﹒ 白图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盛赞“中国人是各民族中手艺最高明,最富有艺术才华的人民” 丝绸之路  在埃及史书中,最早记载中国的是 《 地理志 》 一书该书的作者在书中称中国为 秦尼国 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 139年和公元前 119年,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开辟了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  另据记载,公元 97年,东汉西域都护班超奉命再度出使西域,他的副使甘英到达条支,即现在的伊拉克和叙利亚一带  丝绸之路自开辟以来,两千多年经久不衰陆上的丝绸之路一直在继续,并在不断延伸、扩大随着航海业的发展,中阿双方的商船很早就开始了双向的航行  陆上的丝绸之路从中国汉代(公元前 206— 220年)都城长安出发,西去经天山南北,由喀什穿越现在的阿富汗,抵达安息,即现在的土库曼斯坦和伊朗一带,然后到达条支,即现在的伊拉克、叙利亚,再延至埃及等地。

 中国人通过这条交流之路带往西域的商品多为丝绸,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  与此同时,中国还带去其他纺织品、瓷器、漆器等特产,并把中亚和阿拉伯地区的特产带到中国,从而促进了中阿之间的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  公元 5世纪,中国的航海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此时,中国的远洋帆船穿过印度洋,驶抵海湾公元 6世纪,中国商船开往海湾更加频繁,从中国南部港口(广州、泉州、扬州、宁波等)起航,驶入南海,后绕过马六甲海峡,直航阿曼、巴林、巴士拉等地  与此同时,阿拉伯商船也从海湾出发,经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抵达中国广州等港口  由于阿拉伯商船带往中国的商品以阿拉伯各种香料为主,因此,这条海上贸易通道便被称为“香料之路”,也有人称其为“海上丝绸之路”  公元 618年建立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与此同时,公元 622年后西亚出现了威震四海的阿拉伯帝国作为当时世界上的两个强国,中阿交往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官方、宗教、民间等方方面面  公元 651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派遣使者到中国,时逢唐高宗永徵二年  在其后的近 150年间阿拉伯来华使节不断,阿拉伯遣使中国达 39次之多。

这些使节把阿拉伯地区的特产如龙涎香等香料及阿拉伯名马赠送给中国政府  8世纪中叶,一位名叫阿布 ·奥巴德的阿曼商人驾驶一艘木帆船到达中国阿曼人认为,这个阿布 ·奥巴德就是 《 一千零一夜 》 中的航海家辛伯达据记载,辛伯达曾 7次航海旅行,最后一次抵达中国  来自阿拉伯地区的商人到达中国,他们主要聚居在长安、洛阳等内陆城市以及广州、泉州、扬州等沿海沿江地市曾到过中国的阿拉伯航海家苏莱曼在其所著的 《 苏莱曼东游记 》中记述,当时在广州的阿拉伯商人和从事贸易活动的其他外国人一度多达 10余万人  阿拉伯商人带到中国的主要商品有象牙、犀牛角、乳香、龙涎、宝石、珊瑚、明珠、琉璃、丁香、没药等  他们从中国采购的主要商品有蚕丝、丝织品、瓷器、茶叶、铜铁器皿等他们称赞中国物产丰富、买卖公道,中国政府关心阿拉伯等地商人生活并维护他们的利益  在唐朝与大食国交往中,也发生过军事冲突高仙芝曾于公元 751年亲率 3万大军进攻大食,深入 700余里双方在怛罗斯城(旧址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展开激战因唐军孤军深入,高仙芝轻敌指挥失误,再加上唐军中突厥人临阵反叛,致使唐军大败,两万余人成为阿拉伯军队俘虏。

 怛罗斯之役是中阿关系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唐军失败导致唐朝势力在中亚的衰落和大食势力在该地区进一步增长但这次冲突并没有使中阿关系继续恶化  公元 752年,也就是战后第二年,黑衣大食就 3次遣使中国755年唐王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请求黑衣大食派兵帮助平乱 757年,黑衣大食与拔汗那、安西一道派兵进入中国,助唐平定了安禄山之乱,收复了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  怛罗斯之役唐军虽败,但却对中阿的文化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大批被俘唐军官兵被押往阿拉伯地区,他们中不乏精通技术的能工巧匠这些人把中国的造纸、绘画、陶瓷制作技术、金银器加工、工具和武器制作工艺传授给阿拉伯人  在这些被俘的唐朝军人中,有一位名叫杜环的知识分子,是文人出身他在大食国居留长达 11年之久,其间周游了阿拉伯半岛、伊拉克、埃及、苏丹、摩洛哥等地,于公元 762年搭乘商船返回广州他把在阿拉伯地区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 《 经行记 》一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 据记载,公元 7世纪,中国的养蚕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公元 8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先传到阿拉伯地区,然后传入欧洲  公元 8— 9世纪,中国的瓷器及其制作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

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也把他们的医学著作、药品、玻璃制造、制造木船技术等传入中国  唐朝时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是阿拉伯 — 伊斯兰文明对中国及至东方所产生影响最显著的体现 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官方早在穆罕默德创建时,他就派使者到中国他之后的哈里发和大食国频繁遣使中国,详细介绍伊斯兰教的情况第二,民间从公元 8世纪中期起,大批阿拉伯商人通过陆路和海路纷纷到中国经商定居,同当地人通婚,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第三,军人  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后,向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请求派兵平乱阿巴斯王朝应允这支援唐的黑衣大食骑兵受到了唐朝廷的善待平乱之后,大批将士在中国西北地区落籍定居,与当地人通婚,繁衍后代,把他们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带入中国  宋朝政府尊重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来华的阿拉伯人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许多人在中国成家立业,繁衍生息,定居不归 阿拉伯商人们在广州还修建了清真寺在宋代,他们在泉州修建了两座清真寺,更有很多阿拉伯商人的后代在宋朝为官 广州怀圣寺中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甚至是世界最早的清真寺之一,现在为中国国家级保护文物 穆圣曾派门徒 4人来华传教,其中的艾布 ·宛葛素于唐贞观初年经海上丝绸之路在广州登陆,开始在中国传教。

贞观元年( 627年),艾布 ·宛葛素和侨居广州的阿拉伯人捐资修建了这座清真寺,为纪念穆罕默德,故取名“怀圣”  怀圣寺与扬州仙鹤寺、泉州清净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 先贤古墓 ---艾布 ·宛葛素墓 江苏仙鹤寺 宋朝由穆圣十六世裔孙西域先贤 普哈丁 创建明清重修,至今仍存有宋、元、明、清四代伊斯兰教文化遗迹 该寺按照仙鹤的体形来布局,故而得名 浙江省杭州市凤凰寺 创建于唐朝到宋朝时被毁掉 1281年,元朝著名伊斯兰教人物阿老丁开始重修,明朝在1451— 1493年期间再次扩建重修,最终形成凤凰寺的建筑群规模 1646年,清朝政府下令再次重建,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凤凰寺即清真寺,以其形似凤凰,故名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清真寺 泉州清真寺创建于北宋 ,又名清净寺、麒麟寺 ,为中国的十大名寺之一 回族的形成  公元 13世纪初,蒙古族从北方草原地区兴起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大汗国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于1279年灭南宋  在此期间,蒙古国向邻境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并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西征。

蒙古人通过 3次西征,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将中亚和两河流域纳入其控制之下  与此同时,蒙古统治者将大批被征服者迁往中国,主要安置在甘肃、宁夏、青海、云南、陕西、新疆等地这些移民统称“色目人”,受到厚待他们的政治地位仅次于蒙古人,比原来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和原来南宋统治下的南人政治地位都高  这些阿拉伯移民与当地汉人、蒙古人通婚,繁衍人口,故有“元朝回回遍天下”之说阿拉伯移民中在元朝做高官的也不乏其人  公元 1330年 — 1339年,元代著名大旅行家汪大渊两次出海,遍游伊拉克、麦加、海湾、亚丁湾、埃及、摩洛哥等地,并写下 《 岛夷志略 》  伊本 ·白图泰是著名的阿拉伯大旅行家他于公元1304年生于摩洛哥丹吉尔,从 1325年起,他开始周游一些亚非国家和地区 1347年,他到中国,游览了泉州、杭州、广州等地,受到了元朝各级官吏及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他写下了 《 伊本 ·白图泰游记 》 ,生动而详细地记述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 随着蒙古军的 3次西征及此一时期中阿关系的发展,伊斯兰教在中国全国各地传播开来伊斯兰”一词在中国历史上首见于金代,当时译称为“移习览”,南宋人开始将信奉伊斯兰教的中国人译为“回回”。

 随着回回人数的增多,清真寺遍于各地在元代,伊斯兰教是仅次于佛教和道教的第三大宗教由于回回人的来源不同,元代穆斯林中逐渐形成了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等派系  公元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一方面,他对伊斯兰教的活动采取宽厚政策,重用穆斯林人才,重视回回文化,使用回回历法 1405年,郑和数次率庞大船队出访东、西洋地区数十个国家,从而创造了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的奇迹  公元 1405年,郑和率 200余艘船队两万多人第一次出使西洋先后 7次率庞大船队下西洋,前 3次仅到达印度洋从第四次郑和船队到达许多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具体有:阿曼、也门沙特麦加、索马里等地  20世纪 30年代,随着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中的有识之士开设了一批新式回族学校,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知识分子  1931年,在一些政治家知识分子、商人和宗教人士的支持下,第一批学生前往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学习,而后直到 1938年,先后派遣 6批共 36名留学生  马坚、庞士谦、纳忠、纳训、马金鹏等人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积极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关系 1955年在印尼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与会各阿拉伯国家积极响应。

会议期间,周恩来还与埃及总统纳赛尔进行了会晤  1956年,埃及承认了新中国, 1958年,伊拉克承认新中国后来随着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后,各阿拉伯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  2000年 3月,阿盟外长理事会通过决议,提出成立“阿中合作论坛”, 2004年 1月,胡锦涛主席出访阿盟,提出建立中阿新型伙伴关系的四项原则随后李肇星外长与阿盟秘书长穆萨在阿盟总部宣布成立“中阿合作论坛” 截止 2016年 5月,中阿合作论坛已举办七届部长级会议  2010年首届中阿经贸论坛在宁夏银川召开,2013年升格为中阿博览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