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课件(石磊)病生 休克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850670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10.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课件(石磊)病生 休克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病理生理学课件(石磊)病生 休克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病理生理学课件(石磊)病生 休克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病理生理学课件(石磊)病生 休克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病理生理学课件(石磊)病生 休克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课件(石磊)病生 休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课件(石磊)病生 休克(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理生理教研室 主讲教师: 胡业佳,休克的病因和分类,休克是什么?,是晕过去吗?,是血压下降?,1737年 le dran首次使用“休克”概念 1867年 发表第一本有关专著 1895年 Warren、Crile描述临床表现 20世纪初 认识急性循环紊乱 休克关键是血压下降 20世纪60年代 Lillehei创立微循环学说 20世纪80年代 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对休克认识的发展,症状描述阶段,系统定位阶段,微循环学说阶段,细胞分子水平阶段,Introduction,面色苍白或发绀,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神志淡漠,低血压,症状描述阶段,Introduction,症状描述阶段,系统定位阶

2、段,交感衰竭学说,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小动脉舒张、血压下降,缩血管药物,Introduction,症状描述阶段,系统定位阶段,微循环学说阶段,血压,血压,血流,微血管痉挛,组织微循环灌流不足,缩血管药物,补液,扩血管,Introduction,症状描述阶段,系统定位阶段,微循环学说阶段,细胞分子水平阶段,休克细胞,全身炎症反应 综合征,Introduction,低血容量性败血症休克,细胞损伤、促炎或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障碍,面色苍白或紫绀、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脉压缩小、尿少、神志淡漠、血压下降。,概念:,shock 是各种强烈的致病因素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使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

3、不足以及某些休克动因直接损伤细胞,导致重要器官功能和代谢发生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患者,男性,68岁,农民。因咳嗽、气促、发热5天,全身散在出血点1天入院。 5天前因受凉而出现咳嗽, 流涕, 38.539.5, “感冒冲剂 ”未见好转。1天前病情加重,黄色脓痰,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四肢湿冷,双下肢出现散在出血点,以“肺炎”收入院。 “慢性支气管炎”十余年,T:36.5 ,P:102次/分,B:33次/分,BP: 70/50 mmHg。 急性重病容,神志欠清,嗜睡。全身有散在出血点及瘀斑。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双肺呼吸音粗糙,两侧中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 脉搏细速,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

4、软,肝脾未触及肿大,双肾区无叩痛。尿量减少。,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16109/L,中性粒细胞(N):92%,淋巴细胞(L):8%,Hb:114g/L,RBC:4.321012 /L,血小板:40109/L。痰培养、血培养提示革兰阴性 (G-) 杆菌感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64.1s(对照 34.3s) 凝血酶原时间(PT): 17.8s(对照11.7s) 凝血酶时间(TT):37.4s(对照16.5s) 纤维蛋白原(Fg):1.6g/L(正常 1.84.5g/L) D-二聚体大于1.0mg/L(对照小于 0.5mg/L) 3P试验(+)。,抗菌素控制感染,低分子右

5、旋糖苷及葡萄糖盐水扩充血容量,甘露醇250 ml 静脉加压滴注,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654-2、复方丹参)静脉滴注,肝素静脉注射等治疗。经治疗后,血压逐渐恢复正常,面色转红润,尿量增多,未见新的出血点。双肺啰音逐渐减少,全身出血点逐渐消退。15天后病愈出院。,病例汇报作业需要提交内容: 1、课上病例汇报所制作课件PPT 2、课下进行病例讨论时的小组讨论记录。 (制作一个word文件提交)包括 本次参与病例汇报小组讨论的同学名单加学号,并标出在讨论过程中所起到什么作用(比如汇报者、记录员、资料搜集员等)。 讨论时同学们提出的病例中的问题。 查阅资料后如何解决问题的答案,查阅资料的出处,

6、参考文献来源。 小组讨论时同学们参加讨论的照片。 3、组内互评、组间互评(10分为满分)自己制做表格。 交作业邮箱,邮件标题标明几班几组哪一章的病例汇报,汇报后一周以内必需交,过期不收哈。,失血性休克 Hemorrhagic Shock 虚脱 collapse,第1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创伤性休克 Traumatic Shock,烧伤性休克 Burn Shock,一. 按休克的病因分类,见于外伤大出血、胃溃疡出血、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产后大出血,常见于骨折、挤压伤、战伤、手术创伤,感染性休克 Infectious Shock,(七),败血症休克,内毒素休克 septic shock, endot

7、oxic shock,过敏性休克 Anaphylatic Shock,心源性休克 Cardiogenic Shock,神经源性休克 Neurogenic Shock 与中枢对外周血管的紧张控制性降低有关,常见于 剧烈疼痛、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严重感染特别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是引起休克的常见病因。本病例是严重感染所致,其依据:有肺部感染症状:咳黄色脓痰,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双侧中下肺闻及湿性罗音;血常规检查提示细菌感染:WBC:16109/L,N:92%;已发展为败血症:血培养革兰阴性杆菌阳性。,二. 按始动环节分类, 充足的血量, 正常的心泵功能, 合适的血管容量, 血容量急剧减少, 心泵功

8、能障碍, 血管容量扩张, 低血容量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血管源性休克,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低血容量性休克 ( hypovolemic shock ),失血 失液 烧伤 创伤,血容量减少 静脉回流不足 心输出量减少 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 外周血管收缩 组织灌流减少,炎症、过敏或神经刺激引起的小血管扩张,血液淤滞,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管源性休克 vasogenic shock,心肌源性: 心梗,心肌病等 非心肌源性: 急性心脏压塞 心脏射血受阻,心源性休克 cardiogenic shock,由于急性心泵功能衰竭,使心排血量急剧减少而引起的休克称为心源性休克。,失血与失液,烧伤,创伤,感染,过

9、敏,强烈神经刺激,心脏和血管病变,低血容量性,血管源性,心源性,感染,三. 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低排高阻型休克 低动力性休克, 高排低阻型休克 高动力性休克, , ,苍白,冷湿 温暖,潮红,多见 感染性休克早期,细胞机制,微循环学说,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微循环灌流不足。,促炎和抗炎体液因子的泛滥直接损害组织细胞微循环。,病因直接或间接使某些细胞的代谢和功能障碍,甚至结构破坏。,第2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神经-体液,视频:正常微循环,动画:微循环组成,1、阻力血管(前闸门) 作用:调节毛细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 2、容量血管(后闸门) 作用:收集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运送回心脏,3、通路:,微循环组成

10、,微循环障碍学说,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受体,微循环的功能调节,动脉端敏感;静脉端不敏感,体液调节: 全身性:收缩血管,浓度变化小 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II(AngII),血栓素A2(TXA2) 局部性:舒张血管为主,浓度变化大 组胺,激肽,腺苷,乳酸,内啡呔,TNF,NO,正常毛细血管灌流局部反馈调节示意图,微血管收缩,真毛细血管 网血流减少,局部代谢产物及 血管活性物质聚积,血管平滑肌对缩血 管物质反应性降低,微血管舒张,真毛细血管 网血流增加,局部代谢产物及血 管活性物质被清除,血管平滑肌对缩血 管物质反应性增高,shock,微循环障碍学说,期: 休克的代偿期,期: 休克的进展期,期:

11、休克的难治期,休克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 微循环的变化, 小血管收缩, 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组织缺血缺氧,“缩”,一、微循环障碍学说,动画: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特点:,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2.微循环的变化机制,(1)交感神经兴奋与儿茶酚胺作用,病因,交感-肾上腺 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阻力血管痉挛(受体) 容量血管收缩( 受体) 动-静脉短路开放(受体),微循环 灌流, 其他缩血管物质增多,血管紧张素,血栓素A2,内皮素,血管加压素,心肌抑制因子,缩血管作用,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 ,Ang ),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血容量减少,引起肾素-血管紧张

12、素系统活性增强, Ang 产生增多,具有强烈的缩血管效应,1、肾灌注压下降,激活肾素分泌 2、NE激活肾小球旁器的1受体 3、近曲小管重吸收增多,远曲小管 Na+负荷减少,激活肾素分泌,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抗利尿激素(ADH),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和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释放ADH,具有抗利尿和缩血管的作用。,强大的缩血管及正性心肌肌力作用 心脏毒性作用 具有一定的代偿作用,内皮素 (endothelin,ET),3.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1.血液重新分布,皮肤、腹腔内脏和肾脏血管受体密度高,对儿茶酚胺反应敏感,收缩明显,脑血管变化不明显,心血管扩张,有利于

13、心脑血液供应的维持,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1)自身输血,(2)自身输液,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3)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阻力增加: 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的作用。,有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2.促回心血量增加,(4) 钠水储留:醛固酮和ADH增多引起的。,肌性小静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儿茶酚胺使小静脉、微静脉、肝脾储血库收缩,减少血管床容量,使回心血量迅速增加,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一道防线”,“自身输血”,微循环前阻力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高于后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流体静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入血管,“自身输液”,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二道防线”,4、临床表现,病例汇报P10

14、1案例11-1,(二)休克II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1、微循环的变化 (1)、微循环的血管自律运动现象消失,终末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减轻,血液大量进入真毛细血管网。 (2)、微静脉端血流缓慢,红细胞、血小板聚集,白细胞粘附、贴壁嵌塞,血液粘度增加,引起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使血管灌多流少、灌大于流,血液瘀滞,组织淤血缺氧。,微循环的变化 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小血管扩张, 灌而少流、血液淤滞,“淤”, 微循环的变化机制, 酸中毒:由于微循环持续缺氧, 导致无氧酵解产物乳酸堆积, 其他扩血管物质增多,“淤”, 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浓缩,白细胞

15、贴壁,内皮细胞损伤,组胺,缓激肽,腺苷,内毒素,内源性阿片肽,血流缓慢,组胺、激肽等释放作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红细胞和血小板易于聚集,黏附并激活的白细胞释放氧自由基、和溶酶体酶导致内皮细胞损伤, 失代偿变化,“淤”, 血浆大量外渗 :毛细管流体静压升高,毛细血 管通透性增高 “自身输液”停止, 回心血量减少:静脉系统容量血管扩张,血管床 容积增大 “自身输血”停止, 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循环淤血,血浆外渗, 循环血量锐减,回心血量减少, 心脑、组织血流量减少,4、淤血性缺氧期临床表现,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心输出量,肾血流量,肾淤血,少尿、无尿,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灌流不足,神志淡漠、昏迷,皮肤淤血缺氧,脱氧血红蛋白,皮肤紫绀 出现花斑,心搏无力,脉搏细速,4 主要临床表现,心灌流不足 心搏无力,肾血流持续不足少尿或无尿,皮肤血管灌流减少发凉,发绀,血压进行性下降,脑灌流不足 转向昏迷,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 休克期(微循环衰竭期), 微循环的变化, 微血管麻痹、舒张, 血液淤滞、红细胞聚集:血液浓缩、 淤滞加重,“ DIC ”, DIC 形成:微血栓形成,阻塞血管,血流停止,不灌不流,动画:微循环衰竭期, 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微血管麻痹扩张 严重缺氧、酸中毒使微血管丧失了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