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力理论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0673015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56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力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力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力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力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力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力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力理论(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言:奥巴马访华,历史的轨迹总有一些相似之处。37年前的冬日,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踏上中国国土就先到了上海,从这里,尼克松开始了他“改变世界一周”的“破冰之旅”。,37年后的初冬,2009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次访华之旅,也将在上海开启,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将从这里翻开。奥巴马将成为首位在就职第一年就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 奥巴马访华的角色就像一个挥霍无度的豪客,前来向他的最大债主中国致敬。 纽约时报,2009年11-16日北京,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经撰文说,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作出这样的预言“美国的未来更多是由我们对太平洋彼岸的中国的立场而非大西洋彼岸的欧洲的

2、立场所决定”。在他预言100多年后,美国领导人再次认为,跨太平洋关系将决定美国的未来。,西奥多罗斯福,纽约时报表示,奥巴马将与数位前任美国总统不同,他们都公开敦促和刺激中国追随西方模式,在政治和经济上变得更开放,奥巴马则将少花时间指教北京,多花时间向北京做保证,让北京安心。布什总统指责中国操控汇率、克林顿总统要求中国改进人权的日子早已远去,现在奥巴马对中国发出安抚之声 据洛杉矶时报和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一个强大而繁荣的中国的崛起是国际社会的力量源泉,”奥巴马在东京的讲话中说道,“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华尔街日报认为,除了对华政策及姿态,美中关系的主要议题也在发生深刻变化。10年前,在美中峰会

3、上讨论最多的问题仅限于以下三个:人权、防止核扩散和贸易。现在双方议题已经扩展到几乎涵盖世上所有主要问题,从清洁能源到阿富汗战争、非洲发展、再到如何修复全球经济,华尔街日报预计,所有这些问题都将在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对话中占有一席之地。,结论: 没有强大的国家,就没有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在国际社会,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没有迅速发展的生产力,就没有强大的国家。 邓小平在1992年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150多年前,一位德国经济学家就开始倡导这样一种理念,他希望用自己的理论推动生产力的发达,国家的强大。,第三讲 生产力理论,一、国家经济学与生产

4、力理论的关系 二、对流行经济学财富观的批判 三、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李斯特把“流行经济学”缺陷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是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它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如何满足国家利益。第二是死板的唯物主义,它处处只是顾到事务的单纯的交换价值,没有考虑到国家精神和政治利益。第三是支离破碎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第152页),李斯特提出,必须把国家经济学与流行学派的世界主义经济学区别开,“国家经济学是由国家的概念和本质出发的,它所教导的是,某一国家,处于世界目前形势以及它自己的特有国际关系下,怎样来维持并改进它的经济状况;而世界主义经济学产生时所依据的假定是,世界上一切国家所组成的只是一个社会,而

5、且是生存在持久和平局势之下的。”(第109页),李斯特强调:一个国家只有有自己的工业,才能成为世界强国。 他指出,美国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大国要获得恒久的独立与富强的保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使自己的力量与资源能够获得独立的、全面的发展。”(第104页),“个人的生产力大部分是从他所处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中得来的。”(第98页) 他所指的生产力就是智力、道德与勤奋 李斯特的结论:强大的国家不是靠交换价值形成,而是靠生产力推动的。,英国为例,论证了国家力量与生产力的关系。李斯特认为,英国因为拥有强大的海军,所以形成了国家力量。“力量的确比财富更加重要。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国家力量是一种动力,新的生产资源

6、可以由此获得开发,因为生产力是树之本,可以由此产生财富的果实,因为结果子的树比果实本身的价值更大。”(第47页)【类似于我们说的授人以“渔”和授人以“鱼”的关系】,二、对流行经济学财富观 的批判,李斯特指出:财富的原因和财富本身不是一回事。 流行经济学把二者混淆了,斯密的财富观是:“一个人拥有交换价值,就拥有了财富。” 而交换价值的大小又是由劳动量决定的,也就是说社会上的投入的劳动量越多,社会财富也就越多。李斯特认为,按照这样的理论,就会出现无法解释的悖论:,悖论之一:劳动量越多财富越多吗?,“毫无疑问,一切财富总是由脑力和体力(劳动)得来的,但是并没有理由说是有这一事实就可以得出有用的结论;

7、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曾有许多国家,他们的国民尽管克勤克俭,还是不能免于贫困。有些国家由贫困落后的地位进入富强,有些则由富裕与幸福的状况沦入贫困,凡是对这样的演变想根究以下原因的,当他听到了劳动造成富强、怠惰造成贫困的道理后,总是不禁要问一下,劳动的起因是什么,怠惰的起因又是什么呢?”(第120页)他认为古代人用的人力比现代人多得多,工作也更能艰苦,使用的土地也更广泛,为什么贫穷?【他对勤劳致富提出了质疑】,他的观点是,仅仅勤劳不一定能致富,最关键的是要有致富的能力,他认为这种能力就是“生产力”。 假设两个地主个有五个儿子,年收入相同,均为10万美元。以价值理论为指导的地主A,则会把10万元存起来

8、生息,让他的五个儿子作为普通劳动者进行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以生产力理论为指导的地主B则会把钱用于培养孩子,把其中两个教育成有技术、有知识的地主,使其余三个各随着他们自己的兴趣学习一种手艺。,结果,地主A临终前就货币财富来说,可能比B富有的多,但就生产力来说,情况却完全不同。地主A要把土地分成五份,每个儿子一份,由于他的儿子生产方法依旧,结果五个部分的总产量比以前无增益。,而地主B把他的地产分成两份,由于管理方法的改进,结果每一份的产量相当于原来两份土地的产量;其余三个儿子,由于各有专长,获得了丰富的生活资料。地主B家族在精神力量和才能上获得了巨大的、种种不同的培养和发展,一代一代传下去,他们将

9、获得越来越多的生产力。(第123页),李斯特认为历史上,西班牙和葡萄牙好比是暴发户,因为发现新大陆而大发横财,又好比是中了彩票,但他们不增加生产力,不会经营,很快就在风光一时中把财富挥霍光了。英国则不同,它善于积累和经营,形成了生产力,所以,迅速强大。,李斯特由此可以推理,“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第123页)【这就是发展教育的最早的经济学解释,现代经济学用到“人力资本”概念。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来的。西奥多舒尔茨(TWSchultz)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1960年被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是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

10、学理论基础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对人的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1959)、由教育形成的资本(1960)、人力资本投资(1961,1971)、教育与经济增长(1961)、对人的投资见解(1962)、教育的经济价值(1963)、人力资源(1972)、处理不平衡能力的价值(1975)等。因其对农业经济、人力资本理论以及经济发展理论的贡献,1979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所以,李斯特认为一个人有了财富,但没有生产力,也很快就会变得很穷;相反,一个人没有多少财富,但他有生产力,“可以大于他所消费的有价值的产品,他就会富裕起来。”(第118页) 他指出“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第

11、118页),评论: 1.李斯特实际上意识到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但他没有科学区分二者关系: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物质财富是指的使用价值。劳动能力强,创造的使用价值就多,物质财富也多。 劳动量多并不代表劳动能力强。所以在生产力水平低的社会,人们投入的劳动量大,但产出水平很低。,2.马克思经济学认为,生产力构成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尤其是技术条件)和劳动者(主观能动性),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生产力。其中劳动能力是重要方面。,3.李斯特的这一观点,抽象掉生产关系来说,很有道理。因为他实际上是从生产力的视角,揭示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关系。生产力越强,剩余劳动越多,财富也就越多。 但是,如

12、果我们考虑到具体生产关系,问题就会复杂得多,必须要进一步考虑不断增加的财富被谁支配?这种分配对个人“生产力”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就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后面几句话要揭示的内容】,悖论之二:知识越多越没有 生产力吗?,李斯特指出:“流行学派把物质财富或交换价值作为研究的唯一对象,把单纯的体力劳动认为是唯一的生产力,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学派在这一点上陷入了多大的错误和矛盾。”(第126页),按这个学派的理论,一个养猪的是社会中具有生产能力的成员,而一个教育家却反而不是生产者。供出售的风笛或口琴的制造者是生产者,而大作曲家或音乐名家,却由于他表演的东西不能具体地摆在市场,就属于非生产性质。医师救

13、治了病人,倒不是属于生产阶级,相反的,一个制药工人,虽然他所能生产的交换价值(丸药)在化为无价值状态以前的寿命也许只有几分钟,却是一个生产者。像牛顿、瓦特或克普勒这样一种人的生产性,却不及一匹马、一头驴或一头拖重的牛。”(第126页),这种观点是基于斯密的生产性劳动理论,就是认为只有创造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他希望一个国家把非生产性劳动缩减到最小程度。 斯密的这个观点引起了理论界的长期争论。,李斯特指出,如果引入生产力理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那些养猪的和制药丸的当然属于生产者,但是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教师、作曲家、音乐家、医师、法官和行政官也是生产者,他们的生产性比前一类要高得多。前者所生产

14、的是交换价值,后者所生产的是生产力。从单纯价值理论来看,当然这些生产力的生产者只能在他们的劳务是用交换价值来报酬的这一限度内来考虑;但当我们考虑到国家,从整个国家或它的国际关系来看问题,这种单纯价值理论就完全不能胜任。”(第127页),李斯特这里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究竟为交换价值而生产,还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 一个为交换价值而生产的社会,实际上会存在诸多矛盾。比如高水平的生产力,如果对价值增殖没有意义,也不会被应用。再比如,没有实际的意义的劳动,只要能赚钱,比有实际意义劳动更受崇拜。,“一个国家发展的程度,主要不是财富即交换价值的多少,而是他的生产力发展程度。法律和公共制度虽然不直接生

15、产价值,但它们是生产生产力的;”(127页) 李斯特认为,国家为了获得文化、技术和协作生产力,必须放弃眼前利益,牺牲一定的物质资本。但流行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则认为,国家像个体商人一样,国外如果生产的商品低于本国,就应该通过自由对外贸易,通过交换获得国外商品,如果自己生产就是愚蠢的。,李斯特认为,“在自由竞争下一个一无保护的国家要想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已经没有可能。因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由此使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无限增进,而且一旦发生战事,可以保有工业的独立性。他认为用关税保护制度,这个道理与地主B的做法是一样的。,李斯特为什么用

16、他的生产力理论否定斯密的价值理论?,斯密把生产力等同于分工。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分工的发展。分工源于人类天生的交易倾向,而交换又会促进分工,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源于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大小与劳动量多少有关,但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只有生产性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样,科学家、医生等等都不直接创造交换价值,所以不是生产性劳动。,李斯特的批判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李斯特同斯密各自抓住了真理的一半。 斯密认为交换价值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有其道理。他实际上意识到了交换价值是一种生产关系。但他混淆了财富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使之陷入片面性。 李斯特认为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多元的,是生产力决定的,不单纯是劳动。这显然是也正确的。一个国家的强盛,体现在生产力的发达上。但他却没有认识到交换价值是生产关系的体现,他对问题认识抽象掉了生产关系特征。,正确理解这一问题的是马克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