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精校解析 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2089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精校解析 Word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频考点解读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热点题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例1、(2018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7)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

2、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答案】A 【变式探究】(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

3、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4、,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3) 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

5、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答案】(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

6、;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4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一“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可知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是:参照西方法律编纂;对于第二小问“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考生抓住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即可得出答案;第三小问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主要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三中的几个时间节点即可得出答案;对于第二小问考生则需要考生归纳概括史料得出;对于第三小问中考

7、生则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如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提分秘籍】方法1 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题时结合三大制度的基本内涵分析。 方法2 从职能演变角度命题。伴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宣告结束。解题时注意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方法3 从国家统一与民族政策角度命题。民族区域自治以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为前提和基础,体现了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当家作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解题时需结合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和意

8、义分析。 【举一反三】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解析】据题干“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信息,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选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的,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C

9、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未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 【答案】A 热点题型二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实践 例2、“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D 【提分秘籍】 方法1 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策略角度命题。“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其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解题时需结合港澳历史与现实的状况进行思考。 方

10、法2 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一国两制”构想立足世界和平与发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实现了一个国家内部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解题时需结合“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历史意义分析。 方法3 从历史发展潮流角度命题。海峡两岸打破长期隔绝状态,实现政治对话、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解题时要结合有关两岸的时政热点进行分析。 【举一反三】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

11、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解析】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反映了他们期盼回大陆探亲的愿望强烈,故B项正确。台湾同胞期盼返乡探亲与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并无必然联系,故A项不符合题意。返乡运动并不能说明海峡两岸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故C项错误。1987年港澳尚未回归,故D项本身表述错误。 【答案】B 1(2018年全国卷文综历史7)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

12、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 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C 2(2018年全国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13、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

14、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第(2)问,“历史背景”,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个方面

15、分析。第(3)问,“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3.(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8)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A.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答案】A【解析】注意题中时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以及题干信息“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方同意与中方和谈以解决朝鲜问题说明抗美援朝使中国国际地位获得提高,故A正确。两大阵营冷战对峙局面结束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排除B。新中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作用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排除C。抗美援朝后南仍然维持对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