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0541202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 历史时 间:90分钟 满 分:100分 A题组基础能力测试(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A神权政治 B分权政治 C血缘政治 D官僚政治2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

2、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3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A以氏族为姓 B以封地(国)为姓C以居住地为姓 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 4.赢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以上材料说明( ) A赢政功绩极大 B皇权独尊至上 C赢政决心效法先王 D礼制的开创5.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下面关于“中央集权”阐释正确的是( )A指的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B地方没有任

3、何的自主权C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D高度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6.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二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7.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A. 交唐太宗裁定 B. 交门下省审议 C.

4、 交枢密院出兵 D. 交尚书省执行8下表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17.2%24.5%46.1%A. 扩大了统治基础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提高了官员素养D. 放宽了录取标准9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 )A. 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 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 因俗而治,加强治理D. 完善基层行政组织10.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

5、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A 废除了丞相制度B 设置了军机处C 扩大了六部权限D 推行了行省制11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 ) A 抑制土地兼并B 发展资本主义C 调和阶级矛盾D 强化社会控制12自汉代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点是( )取代了相权 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强化了君权 始终由高官任职A B. C. D13.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皇帝军

6、机大臣人数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嘉庆、道光、咸丰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同治五到六人光绪76.5%的时间四至六人A. 权力稳固 B. 机构健全 C. 保密性弱D. 精干高效14.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15.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的发

7、动者是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德国16.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A 领事裁判权 B 传教士传教权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居住及租地权1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 通商战争 B 夷匪犯境 C 中英战争 D 鸦片战争18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

8、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19下表为近代中国某次战役的军力对照表,据此判断,此次战役最有可能出现在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甲午战争前,申报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出甲午战前的中国A 盲目自信,轻视日本 B 闭关锁国,闭目塞听C 实力强大,雄霸东亚 D 民族觉醒,同仇敌忾21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曾说:“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

9、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他所描述的场景发生于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期间 D 义和团运动期间22.这是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篇幅较长流传很广的一段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下列对此揭帖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反清灭洋 B 反清复明 C 杀尽洋人 D 扶清灭洋23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在此,马克。吐温认为A 义和团运动“

10、盲目排外”不可取B 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C 中美两国对义和团的立场一致D 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24近代史上,列强在华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协定关税”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A B C D 25下列有关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会战,态度是积极的 其主战场地位一直维系到抗战结束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 丧失领土,作用极小A B C D 26.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在自传中,曾描写了一次战役的情景:“1940年8月,我以精锐之师,半月内毁灭(坏)了敌人所谓的大动脉之正太路。由阳泉至榆次,除少数县城外,几年来一碉

11、堡组成的封锁线,被我挨次攻下。”这场战役是A 太原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27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8.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

12、仍是一个封建政权29.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变乱 D提出资政新篇30.近代最早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方案的人物是( ) A.林则徐B.左宗棠C.刘永福D.洪仁玕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31题10分,32题20分,共3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13、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1)材料一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 2 分)这一制度实施主要目的是什么( 2 分)(2)材料二在任用地方管理人员上有何特点?( 2 分)(3)材料三反映了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怎样的变化?( 2 分)有何意义?( 2分)32. 材料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