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超敏反应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00283 上传时间:2017-05-10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24.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超敏反应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第四章-超敏反应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四章-超敏反应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四章-超敏反应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四章-超敏反应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超敏反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超敏反应(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节 超敏反应( allergy) 超敏反应 :是指机体受 某些抗原 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 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适应性 免疫应答。超敏反应俗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其实质上是 异常或病理性 的免疫应答。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包括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分型:根据发生机制及特点分: 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 第四章 临床免疫 吸入性变应原 花粉 尘螨或其排泄物 真菌或其孢子 动物皮屑或羽毛 药物 青霉素 磺胺 普鲁卡因 有机碘化物 食物变应原 能够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 昆虫 超敏反应分型 ( 1963年 Gell

2、和 Coombs) I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速或速发型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型超敏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或速发型型超敏反应 主要由特异性 IgE介导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主要特征 1、出现快,消退也快 2、只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极少出现严重组织 细胞损伤 3、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4、病理改变: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毛细血管扩张 5、 IgE介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活性介质引起局部及全身反应 一、参与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一)变应原( allergens)及其特征 1、药物或化学物

3、质: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等 2、 吸入性:花粉颗粒、尘螨、真菌菌丝及孢子 3、 食物:奶、蛋、鱼虾、蟹贝等 1、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粘膜 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 B细胞产生。 2、 具有同种组织细胞的亲嗜性,称为 亲细胞抗体 。 IgE +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机体致敏 (二)参与抗体 - IgE (三)参与 型超敏反应的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具有 高亲和性IgE Fc受体 (FcR ) ,胞质中有 嗜碱性颗粒 ,被变应原激活后可释放出 生物活性介质 (白三烯 LTs 、组胺等) 。 肥大细胞 参与 I型超敏反应的细胞 嗜硷性粒细胞 嗜硷性

4、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 静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 5分钟 激活后 60分钟 嗜酸性粒细胞 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组织 被一些细胞因子作用后可表达高亲和性 Fc R 激活后可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一类介质是具有毒性作用的颗粒蛋白及酶类物质 可杀伤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 一类介质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类似 二、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一) 致敏阶段 储存的 介质 新合成 介质 激发阶段 肥大细胞 受体桥联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 同一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 B细胞 mIg IgE结合到靶细胞表面 早期反应:在接触过敏原后几秒钟内即可发生, 持续数小时,主要由细

5、胞内预先形成的储备 介质组胺、激肽原酶等引起。 晚期反应: 在刺激后 46小时内发生,持续数天或更长,主要由细胞受致敏原刺激后合成释 放的介质引起的炎症反应。如:白三烯、前 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三、临床常见的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全身 过敏 性反应 1、药物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常见 青霉素及其产物(青霉噻唑醛酸,青霉烯酸) 与体内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 青霉素制剂中大分子杂质可能成为抗原 2、 血清过敏性休克:用动物免疫血清治疗 疾病 ( 如破伤风抗毒素等 ) (二)局部过敏反应 1、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哮喘、变应性鼻炎 2、消化道过敏反应:腹痛腹泻等 3、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湿疹

6、、血管性水肿 药物、食物、寄生虫或冷热光刺激 等引起的荨麻疹 ,特应性皮炎(湿疹) ,血管性水肿。 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 湿疹 鼻息肉 扁桃腺炎 荨麻疹 湿疹 结膜炎 哮 喘 四、 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变应原检测 2、脱敏疗法 3、 药物治疗 4、 免疫新疗法 消化道 皮肤 呼吸道 组胺 缓激肽 白三烯 PAF PGE2 避免接触变应原 变应原皮肤试验 I 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皮肤注射 IgE IgG 脱敏疗法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支气管痉挛、黏液分泌 、平滑肌收缩 改善效应器官的药物 扑尔敏 阿司 匹林 肾上 腺素 色甘酸 二钠 肾上 腺素 葡萄糖 酸

7、钙 血 管扩张水肿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 小剂量变应原与少量致敏靶细胞作用后,只释放少 量的生物活性介质,不足以引起明显临床症状。 特异性变应原减敏疗法: 小剂量、长间隔、多次注射。 诱导 IgG类循环抗体的产生,降低 IgE类的产生; 并能阻止 IgE与变应原在细胞表面结合,进而阻止 肥大细胞脱颗粒。 这种 IgG抗体称为封闭抗体或阻断抗体。 脱敏、减敏治疗 脱敏前后 药物治疗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稳定细胞膜 : 色甘酸二钠等 提高细胞内 cAMP浓度 : 肾上腺素等。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抗组胺药、乙酰水杨酸等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

8、、葡萄糖酸钙等 免疫新疗法 人源化 IgE单抗 重组可溶性 IL-4R 使用 IL-12 由 IgG或 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 NK细胞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又 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是发生于细胞膜 上的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节 型超敏反应 一、 型超敏反应的 发生机制 (一)靶细胞及其表面的抗原 正常组织细胞 靶细胞 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 半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异嗜性抗原。 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 ABO、 Rh等 靶细胞表 异嗜性抗原 面的抗原 改变的自身抗原 结合在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等 (二)抗体 IgG、 IgM

9、等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 IgG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细胞( 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借助所表达的 IgG FcR与靶细胞表面 IgG的 Fc段结合,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 型超敏反应特点 1、反应发生在靶细胞膜上,导致靶细胞溶解,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 2、有补体参加,抗体主要是 IgG、 IgM。 3、通过激活补体、调理作用、 ADCC作用使靶细胞溶解 二、临床常见的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 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药物过

10、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新生儿溶血症 甲状腺机能亢进 自身性 Ab(长 效甲状腺刺激 素 LATS)与促 甲状腺刺激素 (TSH)受体结 合,刺激甲状 腺素分泌(刺 激型超敏反 应),引起甲 亢。 第三节 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是由 免疫复合物(中等大小)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引起血管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以 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 。又称为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一、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IC) 的形成与沉积 抗原及抗体比例 形成 IC的关系: 1、两者比例合适,形成大

11、分子不溶性 IC,易被吞噬细胞吞噬而清除。 2、一方量大大超过另一方的量,形成小分子可溶性 IC,易被肾小球过滤而排出。 3、抗原略多于抗体 , 易形成中等大小的 IC,不易被吞噬及过滤,长期存在与血液循环中、易沉积于血压较高且血流缓慢的毛细血管,如肾小球、关节滑膜、皮下,引起 型超敏反应。 抗原抗体的比例 抗原多于抗体 抗原与抗体数量相当 抗原少于抗体 3.抗原抗体的比例:抗原略多于抗体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 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 1)胺类活性物质的释放 * IC直接与血小板表面 FcR 结合 释放组胺等 * 补体活性片段作用于肥大细胞、嗜碱细胞、

12、血小板 释放组胺等 2)组胺的效应 增加血管通透性 有利于 IC沉积和嵌入 ( 2)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作用 * 循环 IC易沉积于血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 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 1)补体激活 组织损伤 ( 2)中性粒细胞吞噬 IC 释放蛋白酶 组织损伤 ( 3)血小板被 IC活化 * 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充血、水肿; * 血小板聚集 微血栓形成 缺血、坏死 补体: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C3a/C5a, C3b与 肥大 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释放组 胺等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提高,出现水肿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水解血管及组织 血小板:聚集

13、,活化,形成血栓,引起出血坏死, 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加重水肿 (二)中等大小 IC的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 IC 补体 C3a、 C5a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 组织胺、激肽原酶 趋化因子 PAF 血管 免疫复合物 一定条件下滞留 沉积 于局部组织 激活补体 产生的过敏毒素介导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I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一) PAF:血小板活化因子 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和致病的机制主要有 两方面 : 激活补体; 使血小板凝集。 II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二) 二、特点 1、变应原多为可溶性抗原。 2、由中等大小 IC沉积于小血管基底膜引起。 3、参与抗体为 IgG、 IgM

14、、 IgA,有补体参加 4、主要病理变化为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小血管及周围组织炎症。 三、临床常见的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 Arthus反应 : 家兔皮下多次注射的马血清发 生的水肿、出血、坏死等反应。 2、类 Arthus反应 : 胰岛素局部注射,患者体内 产生抗胰岛素抗体。局部于注射后数小 时,甚至于 1小时内出现水肿、充血、出 血和坏死。几天后逐渐恢复。 Weal & flare reaction Type-I Arthus反应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主要见于 A族链球菌 感染后周。 2、血清病: 初次注入大量异种抗毒素血清 1-2周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医师/药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