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及其遗联述评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及其遗联述评 The founder of XiDaoTang in Chinese Islam, Maqixi and his antithetical couplet’s analyse 周燮藩 提要 中国伊斯兰教的西道堂,创建于二十世纪初的甘肃临潭其创始人马启西死于地 方军阀的屠刀之下但其改革主张和社会思想仍被西道堂教生继承,以一个集体 的经贸团体和新型的宗教组织引起教内外瞩目著名记者范长江说,西道堂“在 哲学上、宗教上、社会运动上,皆有值得重大注意之必要”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 刚赞誉马启西: “以身殉道,作百世师;立教化民,为天下法” 本文首先对马启 西的生平及其创教过程作全面考察, 特别对其宗教实践及创教的历史背景尤为留 意然后,将马启西仅存的 16 幅诗联分作三类逐一点评一类是一般的道德劝 诫,强调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一类是倡导虔敬诚信,要求教生把教 乘放在遵行的首位,认真履行五功一类是对苏非主义学理所作的概述和阐发 从其诗联内容可以肯定, 马启西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 强调顺主从圣, 遵奉五功, 真诚敬畏,清心养性,倡导讲信重德,规过劝善,追求善身善世,忠厚和平。
他 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主张“谋求两世幸福” ,提倡“修已爱人,至于爱物” ,在 日常生活中要经营俱到,名实兼收,做到润身润屋,成已成人他更是一位经、 汉兼通的苏非学者诗联中有儒家用语,但思想是伊斯兰教正统教义与苏非主义 的结合主旨是追求穷神知化,致知一本,复命归真,无我、如他,同时坚持人 品第一、克已七情,一尘不染,养气通神最后综合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作者 认为,马启西是一位精通苏非学理,融汇儒学,品学俱优的宗教学者,也是一位 以振兴宗教为已任的宗教改革者,热心救助教生的社会活动家从世界伊斯兰教 史看,18 世纪未至 20 世纪初,伊斯兰教的三大社会思潮,即新传统主义、现代 主义和新苏非主义,在中国伊斯兰教内均有影响其代表人物有代表新传统主义 的伊赫瓦尼派之马万福,代表伊斯兰现代主义的中国回教俱进会之王宽,而马启 西则代表新苏非主义马启西的思想和活动是中国近代西北社会的产物,他是中 国近代伊斯兰教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人物 西道堂的创始人马启西, 在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是一位值得重视的人物 早在 1938 年,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临潭考察时, 适逢西道堂纪念马启西逝世二十四周年, 亲书对联赞誉 马启西:以身殉道,作百世师;立教化民,为天下法。
对马启西创立的西道堂,他也书联概 括为:说法遍士工农贾,无一夫不尽己诚,物与民胞奠基础;立教在修齐治平,求万事皆当 其用,乡和国睦著功能在此之前,著名记者范长江在其所著的《中国的西北角》中也说, 马启西创立的西道堂, “在哲学上、宗教上、社会运动上,皆有值得重大注意之必要 ”马 启西生前设帐讲学,阐发经义,融汇诸家,著述丰富,但因数罹世难,书稿轶散,荡然无存 虽经多方搜集,仅有教徒录存的对联十余幅传世这些对联语句精练,旨意深远,含丰富的 宗教思想,但终因数量太少,而有管窥蠡测之憾今天,我们要了解马启西的思想,只能尽 1 量从其生平及社会背景,去理解和汲取这些联语的精深含意 一、一、 马启西,字慈祥,号公惠,原名马生春,经名叶海亚清咸丰七年(1857 年)阴历七 月十二日生于甘肃临谭汪家嘴其父马元是北庄门宦的阿訇,幼承家学,博通经籍,颇有才 气因家贫招赘于该地北庄门宦第三任“热衣斯” (主事人)敏士达家后敏家有嗣,遂分 出另居 马启西自幼在北庄门宦的清真寺, 即临潭旧城上寺读经, 接受伊斯兰教的基础教育 11 岁时至旧城范玉麟开设的私塾中读汉书,后负笈就学于新城新店子村范绳武门下马启 西励志求学,颖悟过人,数年后学业大进。
在洮州应考童子试,名列第二几年后往巩昌府 (今陇西)赶考,榜列第四名秀才之后,马启西的思想发生变化,据说因家庭贫穷,无力 进取,一说是中秀才后无意科举,遂在家攻读诗书,博览诸子百家,并刻苦钻研明清时期中 国穆斯林学者王岱舆、张中、马注、伍子先、马复初等人的著译,尤其倾心精研刘智的著译 在求学时,范绳武曾评价他: “此子在孔门即好学之颜子,在回教即传道之穆罕默德,名曰 启西者即以开通西域天方之教望者也 ”还对他说: “论学问我固尔师,论品惠尔即我师 ”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倾向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 “以诸儒之薪传,会归真之总义,学问 于焉大进”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教义作了比较之后,他说: “孔孟之说,备人伦之 道,而无穷神知化之学老子之道近玄虚,不切实际惟清真天方之教,认主独一,至贵至 大” 因而决心“更以儒者哲学发扬清真教义,期以回教真理昌明,汉回融洽” (孑民《甘 肃临潭清真西道堂之史略》 )光绪十六年(1891 年) ,马启西在临潭旧城西风山开设私塾, 在讲授 《四书》 、 《五经》 等课程外, 还向希望了解伊斯兰教的回、 汉学生讲解伊斯兰教知识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 ,他到旧城北庄门宦所属的达子沟拱北设帐讲学,因听众日渐增多 而引起北庄门宦的反对,于光绪二十六年(1901 年)迁出达子沟拱北,大概与北庄门宦断 了关系。
这时,马启西在西风山设立金星堂,继续设帐讲学,依次讲解《天方性理》 、 《天方 典礼》 、 《至圣实录》 、 《归真总义》 、 《清真大学》 、 《清真指南》 、 《五功释义》 等汉文典籍及宗 教知识初时,听讲者仅亲友十余人,还有妇女儿童后听者日众,增至百余人,除回、东 乡、撒拉族人外,还有汉、藏族人大约在光绪十五年至二十五年之间(1890-99 年) ,马 启西除讲学外, “放弃世情,恭默思道” ,坚持在西风山一窑洞中坐静功修,历时十年,日食 一枣一馍,饮少量茶水一说他“:隐居修道又十载,乃悟真主之明命,至圣之品格,代行 ‘折白勒依’之职,无多让焉 ” (尹世彩《马启西先生创教殉难史》 )引文中提到的“折白 勒依” ,马坚的汉译《古兰经》称“吉卜利里” (Jibril) ,即哲布勒依来(Jabra’il) ,伊斯兰 教中传递启示和宣示奥秘的大天使引文说,马启西在修道中直觉领悟到真主的启示,穆罕 默德的品德,从而以传递天命、仿效至圣、改革社会、振兴宗教为天职这是一段非常重要 的宗教经历,只是见不到马启西宗教体验的记载,不过从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从此以后, 不仅马启西对刘智等人的著译有了准确精深的理解和把握, 而且使自己所负的历史使命也有 了宗教依据。
马启西设帐讲学,首先遇到北庄门宦“热衣斯”的公开反对,并组织教民围攻尔后又 与华寺门宦结怨,使马启西面临的教争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人评论说: “河湟蛮野,自古难 治,一般掌有教权之回教有力者,咸持狭义之宗教戒律,对清真教义,极崇其末,知其然而 不知其所以然,皆以为回教信徒,读汉书、讲汉理者,绝不容存在,群声反对,其愚悯又如 斯者! 从此教事前途, 魔障日起 ” (孑民 《甘肃临潭清真西道堂之史略》 ) 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 ,华寺和北庄门宦以“夜聚晓散,树党结盟,倡奇立异,惑乱人心”等词上告洮州厅, 官府出示严禁,马启西被施以杖刑并收监入狱,教生被笞被押多人第二年才撤消原判马 启西出狱后感慨说: “道高而谤至,名成而毁随,不如此不足以判邪正 ”光绪三十年(1904 年) ,他与教生集资在西凤山下修建清真寺,又在临潭教争中掀起轩然大波,差一点酿成一 2 场大规模械斗兰州官府委派洮州厅查处,并定于当年 8 月开审审讯前洮州厅翻阅旧卷, 认定双方有意滋事,拟将双方头领正法故在开庭时,不问情由先将双方头领痛打一顿后 经兰州十坊头领从中调解, 予以了结 马启西感到教争迭起, 立足艰难, 愤慨地对教生们说: “孔子有微服过宋之举,老子有骑牛出关之行,我将高蹈远行,以避此锋。
”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四月,马启西率教生西行麦加朝觐,但在莲花山要道遭到拦路劫杀,只好中途 退回同年冬季,马启西再次西行,取道临夏走民和,出嘉峪关入新疆,经伊犁过铁门峡, 涉阿姆河抵达撒马尔罕的白帽城 因俄国二月革命后中亚动乱受阻 据西道堂记载, 他们 “在 白帽城历经年余,道祖除静修悬独山干功外,还以讲授天经、阐扬圣道为已任道祖的一言 一行在静默中感化斯邦人, 穆斯林皆信仰, 北道堂威服吾教 ” 还有资料说, “白帽城有陕西、 甘肃随白彦虎而逃来的穆斯林,头戴白帽,讲汉语经挽留,马启西即在该地讲经一年多, 后因从者马英才病故而于 1908 年返回临潭 ” 这又是马启西的一段重要经历 中亚是奈格什 班迪教团的发源地中国的虎非耶,包括华寺、北庄门宦,还有哲赫林耶,都是奈格什班迪 教团的分支撒马尔罕又有大批陕甘回民的居住区马启西在静修干功的同时,设帐讲学, 并与当地的北道堂有密切交往返回临潭后,马启西除继续宣讲传道外,竭力鼓励教生集资 兴办商业,经营农、牧、林业,同时把金星堂改名为西道堂,宣称“西有北道堂,东有西道 堂” ,表明其道统渊源可见此次西行对马启西的宗教思想有深刻影响。
马启西返回临潭后,一面讲学传道,一面组织经营农商,积极扩展西道堂的影响由于 其主张适合当地穷苦民众的愿望,河湟、洮岷一带遭灾遇难的一些回、撒拉、保安等族民众 陆续前来投靠西道堂一个以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主的经贸集体和一个团结兴旺、生气勃 勃的宗教团体出现于临潭旧城及甘南各地 这不仅招致对手的忌恨, 也引起河州地方军阀的 敌视民国三年(1914 年) ,地方军阀以“西道堂勾结白匪,屠害良民”为由,派遣部属包 围西道堂,将马启西及其弟启晋、启化、子德隆、侄希隆等十七人绑赴西河滩杀害,并暴尸 多日 马启西及其创建的西道堂遭受一次残酷的迫害 不过, 马启西的宗教思想和社会主张, 仍被西道堂的教生们继承在丁全功、马明仁、敏志道等人的主持下,经过五六年的艰苦努 力,迎来了西道堂的全面发展,在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在临潭以至整个甘南的社会生 活中发生重大影响,引起教内外的瞩目 二、二、 抄存的《马启西诗联》共十六幅其中第 2 幅,据尹世彩的《马启西先生创教殉难史》 载, “宣统元年,旧洮营都司荣焕赠匾一方曰:继往开来联曰:体大公而遵主命,善身善 世,洵哉仁熟义尽;本真诚以履圣行,成已成人,允矣道全德备,盖实录也。
”也就是说是 别人赠马启西的, 不过作为对马启西评价和赞许, 倒也十分贴切, 所以尹世彩说 “盖实录也” 其余的对联,为便于解读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普遍适用的道德劝诫,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如: 忠厚留有余地步; 和平养无限天机 命如春风,仁如春理,感物如春信,一生都在春光里; 学是天成,品是天纵,启口是天言,万事不出天定中 居广居,由正路,方能保合元气; 友良友,亲明师,不啻坐于春风 3 名实兼收,不独润身还润屋; 经营俱到,真能成已更成人 以上的道德劝诫带有普遍适用的特性, 但在汉文化的形式中蕴含伊斯兰教的原则 首先, “和 平养无限天机”中的“和平” ,是伊斯兰教的本意;真主创造的万物,因和平而养育无限生 机下一幅中的“春风” 、 “春理” 、 “春信”和“春光” ,都是真主至仁至慈惠及万物的迹象, 刘智《天方典礼·识认篇》说: “今夫见草木之偃仰,而知有风,睹绿翠之萌动,而知有春, 视已身之灵明,而知有性,参天地之造化,而知有主,必然之理也 ”联中以春为真主迹象, 是因为“四时成于四行,天属气,为尊,为首,故四时先春也” (刘智《天方性理·四时往 复图说 》黑鸣凤注释) 。
“沐圣人之教者,如草木之被春风” (刘智《天方典礼·原 教篇》 ) 该联强调,尽管“万事不出天定中” ,但也要生仁义、讲品位,认主、顺主,才能 “一生都在春光里” 其次,按照伊斯兰教谋求两世幸福的伦理观,刘智认为, “四民之资,在乎业业无大 小,惟近于仁义者为正业无通塞,惟本于忠信者为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