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543247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考前各地典题剪辑论述类文本阅读执笔人:王 伟 审核人: 高三语文组 使用时间:2017-05-19(烟台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依托文化大传统找寻文化根脉 叶舒宪在中国历史上,表达文化根脉有一种说法, “三皇五帝到如今”。但近代以来,受西学东渐影响,史学被改造成“历史科学”,一切不能提供证明的说法都被看成是神话或传说,不再属于历 史,三皇五帝的文化 谱系就 这样被终止了。然而, 经过一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 许多远古文化相继被发现,相当于三皇五帝时代的文化脉络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据此,重新认识文化大 传统的理论命题被学者提了出来。所谓文化大传统,就是先于和外于文字记录 的文化传

2、统。与之相 对应,文化小传统就是文字书写的文化传统。这样重新定义文化的大、小传统,能 够刷新我们对文化的认知,重建一种面向未来的新文化观。把握文化大传统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帮助人们较为准确地判断文化的源和流。比如,老子说“圣人被褐怀玉”,孔子认为“君子比德于玉 ”。圣人或君子与美玉结缘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 过去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按照文化小传统即文字书写传统的知识,对于玉文化,许多研究者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但是,按照文化大传统的路径,就可以大致确 认玉文化的源流情况:在中国北部西辽河地区最早出现佩玉的葬俗,那是距今 8000 年的兴隆洼文化。随后玉文化自北向南发展,在距今 5000 年之际覆盖到黄河

3、、淮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东部的玉文化与西部的彩陶文化在陇东地区的常山下层文化时代出现相互融合的迹象,开启了中国西部玉文化发展的先河。常山下 层文化之后出现的齐家文化中,玉礼器生产和使用才大规模铺开。在齐家文化衰亡之后,活跃在陇东地区的先周文化和周文化继承西北地区的玉礼器传统,并通 过周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普及,使得华夏的礼文化与玉文化融为一体。把握文化大传统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有助于重新认识文化小传统的文字知识之所以然,甚至连汉字本身的由来问题,也能通过文化大传统中实物原型的发现,得到溯本求源的理解。比如, “王”字为什么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被写成斧钺的形状?原来“王”这个象形字,描绘的原型就是钺,

4、它是由史前文化中常见的石斧演化来的,区别在于石斧为实 用性的工具或武器,玉钺是象征性的礼器。由于石多玉少,玉钺就成为社会统 治者、部落首 领的常见标 志物,随后 发展成为华夏王权的象征符号。我们生活在文字书写的时代,个人的知识大都是通过识字和读书得来的。但也应认识到,文字的发明是距今 5000 年才发生的,这意味着人类所经历的绝大部分历史并不依赖文字记录而存在。就华夏文明而言,甲骨文是 3000 多年前的书写符号。甲骨文所代表的一套汉字系统,以象形字的符号形式出现,本来是 专用于通神占卜记录的,后来 经过演化和嬗变,承 载起 记录中国历史的任务。事 实上,与文字使用和普及过程相伴出现的文化断裂

5、和文化失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用希腊文和拉丁文教育出来的人,根本不知道有比荷马史诗或圣经更早的文化传统,文字的界限反而成为求知的限制。要突破这种限制,就不能只依 赖文字,而需要探寻先于文字而存在的文化遗迹,特 别 是考古新发现的各种文化符号物。我们要善于用“物的叙事”“图像叙事”突破文字和文献的限制,恢复和重建失落已久的文化记忆。(选自 2017 年 1 月 25 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26关于文化大传统,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化大 传统 就是文化根脉, “三皇五帝到如今”是其典型的表述,它追求文化谱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反 对割断历史。B文化大传统是先于和外于文字 记录的文化传统

6、,那些科学性受到 怀疑的史料、口口相传的神话或传说 都属于文化大传统。C文化大 传统 能够帮助人 们较为准确地判断文化的源和流,重新认识文化小传统的形成原因,甚至加深 对汉字由来的理解。D文化大 传统 将各种以非文字形式保存、流传下来的文化遗迹作为研究对象,如考古新发现的各种文化符号物。7下列关于文化大、小传统二者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小 传统 相较文化大 传统出现的时间较晚,只包含了人类所经历的一部分历史,在历史跨度上要短于文化大传统。B尽管文化大传统所依据的研究 对象与文化小传统 所依据的研究对象不同,但是它们研究的成果可以相互佐证。C文化大、小 传统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文字记录

7、,它们以文字的出现为界前后衔接,二者之间没有交集。D文化大 传统 有助于学者凭借 “物的叙事”和“图像叙事”,弥补小传统的不足,恢复和重建失落已久的文化记忆。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世 纪 以来,考古 发掘陆续发现许多远古文化,这为一定阶段历史的真实性提供了证据,也使三皇五帝时代的文化脉络逐渐清晰。B在常山下层文化之后出 现的齐家文化中,玉礼器生 产和使用才大规模铺开,这意味着华夏的礼文化与玉文化已经融为一体。C中国 汉字中的部分象形字,在造字之初就有特定的含义,如甲骨文“王”字被写成斧钺的形状,因为 玉钺当时已是华夏王权的象征符号。D人类 所经历 的绝大部分 历史并

8、不依赖文字记录而存在,因此,在文字使用和普及的过程中,人类往往无法避免文化断裂和文化失忆现象的出现。(泰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科 举 制 首 先 是 一 种 文 官 考 试 制 度 ,目 的 是 选 拔 官 员 。它 以 试 艺 优 劣为 决 定 录 取 与 否 的 主 要 依 据 ,以 进 士 科 为 主 要 取 士 科 目 。科 举 制 的 创 立十 分 有 利 于 官 僚 政 治 的 发 展 。“科 举 制 像 从 外 部 为 中 国 官 僚 社 会 作 了 支撑 的 大 杠 杆 ,虽 然 它 同 时 又 当 作 一 种 配 合 物 成 为 中 国 整 个 官 僚 体

9、制 的 一个 重 要 构 成 部 分 。”从 唐 代 以 后 ,科 举 出 身 成 为 各 个 朝 代 首 要 的 做 官 途径 ,中 高 层 官 员 中 大 部 分 是 进 士 出 身 。到 宋 代 ,科 举 制 已 成 为 政 治 生 活中 的 主 要 特 征 ,是 “帝 制 时 代 中 国 最 为 重 要 的 一 项 政 治 及 社 会 制 度 ”。 “牢 笼 英 才 ,驱 策 志 士 ” 是 科 举 制 的 政 治 功 用 之 一 ,即 让 “天 下 英 雄尽 入 吾 彀 中 ”。政 权 向 社 会 开 放 ,使 选 才 范 围 空 前 扩 大 ,扩 大 了 统 治 基 础 。能 够

10、将 社 会 下 层 的 能 人 志 士 网 罗 进 政 府 中 去 ,既 能 树 立 政 府 的 开 明 形 象 ,又 可 以 消 弭 社 会 上 的 反 抗 力 量 。当 然 ,唐 末 、北 宋 、明 末 、太 平 天 国 时 都有 一 些 落 第 举 子 的 反 叛 行 为 ,但 总 体 而 言 ,科 举 时 代 多 数 士 人 都 服 膺 于科 举 制 度 ,所 谓 “国 家 以 科 名 奔 走 天 下 士 ”,便 反 映 了 科 举 制 的 政 治 用 意 。同 时 ,宋 末 、金 末 、元 末 出 现 众 多 死 节 进 士 ,也 说 明 科 举 所 选 拔 的 人 才往 往 具 有

11、 精 忠 报 国 的 精 神 。科 举 制 的 目 的 是 选 拔 政 治 人 才 或 从 政 人 才 ,就 此 看 来 ,应 该 说 科 举 制 的 目 的 是 基 本 上 达 到 了 。3科 举 与 中 国 官 场 的 关 系 较 为 复 杂 。一 方 面 ,考 试 选 官 可 以 澄 清 吏 治与 杜 绝 私 人 ,防 止 在 官 场 中 植 党 营 私 ;另 一 方 面 ,因 科 举 结 成 的 座 师 与门 生 、同 年 关 系 又 与 朋 党 之 争 有 关 。有 的 论 者 认 为 ,回 顾 古 代 中 国 的 廉政 状 况 ,不 难 发 现 ,在 科 举 制 度 以 前 的 秦

12、 汉 魏 晋 南 北 朝 以 及 元 朝 的 贵 族政 治 时 期 ,世 家 大 族 利 用 其 世 袭 的 特 权 ,贪 赃 枉 法 ,腐 败 之 风 延 及 社 会生 活 的 各 个 方 面 ,是 中 国 古 代 最 腐 败 的 时 期 。而 在 科 举 制 度 鼎 盛 的 宋 明清 时 期 ,也 是 吏 治 相 对 清 明 的 时 期 。在 秦 汉 魏 晋 南 北 朝 以 及 元 朝 的 贵 族政 治 时 期 ,监 察 、回 避 、考 核 制 度 同 样 存 在 ,而 且 元 朝 的 监 察 制 度 从 形式 上 和 表 面 来 看 ,还 远 比 宋 朝 的 健 全 。但 由 于 没 有

13、 科 举 制 度 的 配 套 ,它的 吏 治 实 在 是 糟 糕 得 透 顶 。所 谓 “非 科 举 毋 得 与 官 ”的 规 定 ,使 官 员 的 文化 素 质 得 到 保 证 。 出 于 地 缘 政 治 的 考 虑 ,明 清 时 期 科 举 实 行 区 域 定 额 取 中 制 度 ,这 虽与 “一 切 以 程 文 定 去 留 ”的 考 试 公 平 原 则 不 一 致 ,但 对 维 护 国 家 统 一 ,改善 各 地 政 治 、文 化 发 展 的 不 平 衡 状 态 却 有 积 极 的 作 用 。有 学 者 认 为 ,科举 制 是 古 代 中 国 式 的 代 议 制 度 ,除 了 考 试 官

14、 吏 之 外 ,更 重 要 的 作 用 是 代议 (Representation)。由 于 明 代 以 后 实 行 分 区 或 分 省 定 额 录 取 进 士 ,且许 多 科 举 出 身 者 未 做 官 而 成 为 乡 里 或 地 方 与 官 府 打 交 道 的 代 言 人 ,而 各地 考 上 的 官 员 参 与 “廷 议 ”,这 类 似 于 西 方 的 议 会 制 度 。当 不 再 用 考 试 选 官 办 法 后 ,更 显 出 科 举 制 的 政 治 功 用 。1905 年 废科 举 后 出 现 官 员 选 任 的 制 度 真 空 ,导 致 政 府 用 人 全 无 标 准 ,人 事 奔 竞

15、,派 系 倾 轧 。民 国 初 建 ,孙 中 山 深 刻 地 认 识 到 中 国 的 社 会 特 性 ,认 为 只 有通 过 考 试 才 能 做 到 公 平 取 才 。为 此 ,孙 中 山 提 出 五 权 宪 法 ,主 张 建 立 考试 院 ,使 考 试 在 民 国 时 期 的 政 治 架 构 中 占 据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位 置 。( 摘 编 自 刘 海 峰 科 举 制 与 “科 举 学 ” )6.关 于 科 举 制 , 下 列 表 述 不 符 合 原 文 意 思 的 一 项 是A.科 举 制 是 一 种 以 试 艺 结 果 为 主 要 依 据 决 定 录 取 与 否 的 文 官 考

16、试 选拔 制 度 ,进 士 科 是 其 主 要 科 目 。B.科 举 制 既 是 中 国 整 个 官 僚 体 制 重 要 构 成 部 分 ,又 是 中 国 官 僚 社 会的 重 要 支 撑 力 量 。C.科 举 制 从 唐 代 以 后 成 为 各 个 朝 代 士 人 尤 其 是 中 高 层 官 员 官 职 提 升的 首 要 途 径 。D.科 举 制 到 宋 代 已 成 为 政 治 生 活 中 的 主 要 特 征 ,甚 至 成 为 中 国 最 为重 要 的 政 治 及 社 会 制 度 。7.下 列 关 于 “科 举 与 中 国 官 场 关 系 ”的 理 解 与 分 析 , 正 确 的 一 项 是A.科 举 选 官 可 以 澄 清 吏 治 与 杜 绝 私 人 ,防 止 在 官 场 中 培 植 亲 信 、结党 营 私 ;因 科 举 结 成 的 座 师 与 门 生 、同 年 关 系 又 可 以 防 止 朋 党 之 争 的 发生 。4B.宋 朝 实 行 科 举 制 ,官 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