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919985 上传时间:2018-12-2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江采芙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涉江采芙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涉江采芙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涉江采芙蓉。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涉江采芙蓉。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涉江采芙蓉。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江采芙蓉。课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涉 江 采 芙 蓉,有一部诗作,刘勰说它“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有一部诗作,钟嵘说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有一部诗作,沈德潜说它“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也是这样一部诗作,人们“谓之风余,谓之诗母”也就是这样一部诗作,历来文人雅士多奉献其为古代抒情诗的艺术典范。 这就是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近代多数学者认为十九首非一人一时所作,创作年代大致是东汉后期建安前数十年间,作者属于当时社会的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诗的基

2、本内容,多咏写夫妇朋友之间的离愁别恨、羁旅游宦者的抑郁彷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 它格调浑成,意蕴丰厚,语言洗练,善用比兴寄托,成为文人诗进入成熟时期的显著标志。,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古诗十九首 涉 江 采 芙

3、 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w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 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

4、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 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首涉江采芙蓉,体会“采芙蓉”背后所隐含的深意吧!,此中有真意,品 味 诗 歌 语 言 体 会 诗 中 情 感,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 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 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 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 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

5、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 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 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采 之 欲 遗 谁, 所思在远道,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拉近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 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 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 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

6、美好的 “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这里将主人公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以乐景写哀情,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 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 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 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 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 尽的”长路“,和那阻止 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

7、境,从而产生了 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 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对写法”的“悬想”方式: 对写法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己。,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杜甫月夜的前四句: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有评论家说:“公

8、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 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 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

9、般愁苦!两者之间 ,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 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置)彼周行.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诗经卷耳,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朴实的语言,白描的手法。 奇妙的构思,反衬的手法。 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单纯而婉曲,曲尽其妙;朴实而醇厚,愈品愈香。 有声、有色、有香、有情,形象丰满,画面感强,诗意盎然。雅、洁、真、纯,诵读之,使人动情;吟咏之,令人忘俗! 语言纯朴直率而意境高洁清幽。,诗歌主题 1思妇闺怨说 此诗是描写女子在家思念远方的

10、丈夫而久不得见的情景,第五六句是她想象丈夫也在远方思念自己。 2游子思乡说 此诗是描写在外漂泊的游子思念家乡和家中的亲人而久不能归的情景,前四句是他想象家中的妻子在家乡盼望自己还乡。 3.“话分两头”说 此诗描写了两个场景,前四句是思妇所述,五六句是游子所吟,最后两句是他们二人终不能相见而共同发出的感慨叹息之声。,延伸拓展 我国古代有以花柳赠人的文学传统,这不仅表达了纯洁高贵的情谊,也体现了一种高雅的情趣。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而芙蓉、杨柳、莲子都常常都是赠人的佳物,并且在我国的文学传统中,在诗歌发展的长河中它们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芙蓉”谐音“夫容”,杨柳枝中的“柳”谐音

11、“留”,“莲子”的“莲”则和“怜”同音,在古诗中是“喜欢、爱怜”的意思,“子”很多时候就做第二人称代词“你”讲。,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卢照邻),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白居易),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丁鹤年的采莲曲 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 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 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 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 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试赏析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此诗与涉江采芙蓉异曲同工,都是思乡怀人的主题。,涉江采芙蓉 纵使江水溅湿了衣衫,我依然要采得江中那最美丽的莲。这淡雅的莲花,挺拔的枝叶,像极了你我远方的爱人,记得我们曾许下的诺言吗?“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对你的思恋,一天又一天,莲花开落,等在季节里的容颜日渐凋零,却依然不见你那熟悉的面庞。 为何我回望故乡的双眸这样氤氲?归家的路途遥遥无尽,时光在这条路上设下了重重陷阱 ,我日思夜想的人儿啊!怎样才能飞到你的身旁?曾经沧海,蜡炬成灰。此生,无法执子之手,就这样孤独终老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