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礼仪(金正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919962 上传时间:2018-12-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外礼仪(金正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涉外礼仪(金正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涉外礼仪(金正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涉外礼仪(金正昆)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涉外礼仪(金正昆)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涉外礼仪(金正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外礼仪(金正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正昆: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非常高兴地来跟各位谈一谈涉外礼仪。那我请了一个同学来跟我合作一下,那么这位同学他将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到一个国际会议去做辅助性工作。他专门去买了一身西装,或者说借了一身西装,那他现在等候出发,请各位注意他,发现他身上有那些问题不符合涉外交往的要求呢? 究竟错在哪呢?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一个错误是脚上,穿了一双白袜子。穿西装要求袜子跟皮鞋一个颜色,绝对不能是白色。 在很多国家深色西装是正装,黑色皮鞋是基本要求,中间加双白袜子他们成为“驴蹄子”。 第二个错误是袖子上的商标没有拆。商标相当于西装的封条,在首次穿用时要把商标拆掉,但是人们往往对此认识模糊。 害得我们不少弟

2、兄误认为袖子上有一横是名牌的标志,君不见经常间有人走路时有意做屈臂挺进状,那么此点是不合惯例的。那么我刚才要说明什么呢?我是想跟各位讲什么是涉外礼仪。 金正昆:涉外礼仪实际上就是我们参与国际交往所要遵守的惯例,是约定俗成的做法。换而言之它是讲规范,规范就是标准。你讲不讲规范是你这个人懂不懂规范的问题,你讲不讲规范是你这个单位有没有规范的问题,这个在国际交往中是很强调的。比如在大庭广众之前,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着装,它有规范性的说法,两句话,“女人看头,男人看腰”。女人看头是看什么呢?看发型,比如染不染色,长度如何等等。像我们服务行业、政府机关、一般公务员是不染彩色发的,除非把花白的头发染黑。另外头

3、发不宜过长,作为女性,一般工作岗位上不长于肩部。有同志讲了,长于肩部如何?长于肩部要做技术性处理,盘起来,挽起来,梳起来,不能随意披散开来。道理很简单,年轻姑娘的一头飘逸的长发是很有一些魅力的,你这儿一甩,没准附近的某一个人就晕了。“男人看腰”看什么呢?不是看我们腰粗不粗,也不是看腰带是什么品牌,而是看这样一个细节,腰上挂不挂东西。我们说句涉外交往中的行话,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一个有层次的人在大庭广众之前,腰上是不挂任何东西的。你见过普京总统腰上挂手机吗?你见过安南腰上有一串钥匙吗?所以我刚才想讲的这是涉外礼仪的一个特点,就是规范性。那么实际上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讲的涉外礼仪,国际交

4、往中要遵守的国际惯例和我国传统礼仪还是有一些差异的。我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明,有五千年的礼仪文化,我们都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之中浸润成长,那么我们大家应该说是学识源远流长。但是从国际交往的角度来看,中外礼仪是有一些差异的,譬如国际礼仪它是强调关心有度的。换而言之,不得打探或者涉及个人隐私问题。我国传统礼仪强调亲密无间,这个恐怕在国际交往中此点不了解就麻烦了。按照我们的规范性说法,国际交往中不宜随便探讨对方,(请教)对方的问题有五,我们叫涉外交往五不问。第一,不问收入问题。第二,不问年纪大小。第三,不问婚姻家庭。第四,不问健康状态。第五,不问个人经历。 第二个特征讲对象性。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内

5、外有别。自己人你该问还是问,但是外人你不问还是比较好。比如在国际交往中,每个人的健康被视为私人的资本。你身体不好,人家做生意会跟你合作?那缺乏可靠程度嘛。但是说实话,这个问题是我们很多人比较爱问的,那天一个老兄就问我了,说“老金啊你怎么脸色不大好啊”?我说我最近比较累,晚上经常熬夜。“你是不是胃不行?吸收不好胃一般不好,脸色就不好”。我说我胃还行,还比较能吃。“那你肝呢”?他不把你整死他难受。当然我也知道此人并无恶意,但是因为他在对外交往中,或者跟陌生、不大熟悉的人打交道时,他要不讲规矩就容易引起歧义、误会。 其实我们中国老百姓聊天时最爱问的一个问题和老外最不能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收入问题。

6、在国际交往中为什么不谈收入,收入的问题和个人能力有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的问题和企业效益有关。你一问这个人挣多少,实际就等于问这个人本事大小,单位如何。痛苦来自比较之中,你不谈这个问题可能就比较安全,涉及到这个问题可能就较为困难。 我们讲的一个规范性,讲了一个对象性,还要讲一个沟通。人和人之间有接触才有了解,有了解才能沟通,有沟通才会互动,这是三个重要的程序。接触是第一,前提,接触了之后才会了解,逐渐了解之后,知己知彼才容易沟通。所谓沟通是双向了解,我理解你,你也理解我,但是这个有难度。不同地方人有不同的招呼,老北京的习惯就是要问,五十岁以上的人一般要问“吃过没有”。我们听众大家外语都没得

7、说,我不知道你怎么翻译,但是我一般告诉我的学生,老北京文外国朋友“吃过没有”,最准确的翻译是“你好”。千万不要直译,因为大多数外国兄弟听不懂,我个人就遇到这种情况。有一次一个活动我们一个同志没话说就问外国朋友说:“你们吃过没有”?他们很实在,我们都没吃,你请吧,谁让你问了。那么外国人也有个习惯,他喜欢恭维异性。见男士会说你很帅,很酷,见女孩子会说你很漂亮,charmming,甚至会说你很性感,很有魅力。但是我相信我们大家都见多识广,当别人说我们说小姐你很漂亮,我们一定会落落大方地看着对方的眼睛,eyer to eyes(眼对眼)说一声“谢谢”。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这实际上是传播了两个信息,第一

8、,咱见多识广,第二谁怕谁。两军相逢勇者胜,充满自信的人,临阵不慌的人容易得到尊重。 那么从国际交往的角度来看,涉外礼仪有什么基本要求呢?宏观上来讲有三个基本要求,第一个要求:尊重为本。这个“尊重”二字应该是礼仪之本,也是待人接物的根基之所在。你不管是“坐、请坐、请上坐”也好,“茶、上茶、上好茶”也好,关键是要通过这种形式向别人传递出尊重别人的信息,这恐怕是要点。但是“尊重”在国际交往中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不能够偏袒于一方,第一个方面的要求就是要自尊为本。要强调自尊自爱,一个人在国际交往中不讲自尊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你自己要把你当回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举止有方。有同志这方面

9、差点劲了,往人家对面一站,或者一坐,也不管对方是熟人是生人、是同性是异性,比较洒脱。比如腿伸出,男同志,顺手把裤管往上一拉,露出一条“飞毛腿”。但是此种人在国际交往中,在比较重要的场合怎么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呢?所以要尊重自我,其次要尊重自己的职业。工作你分工不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真正被人家尊重的人是有实力的人,是学有所长的人,是专业方面有本事的人。所以要爱岗敬业,这样的人才会赢得尊重,各国皆然。 最后,第三个方面要尊重自己的单位。大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小到我们现在供职的地方,那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它的尊严和形象。其次我们强调要尊重交往对象,不仅要自尊

10、,而且要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我们一般要讲五句话,“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份,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所有的人是一种教养”。这五个方面涉及到我们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尊要重,要全方位的尊重,不能失敬于人,尊重为本。 但是光讲尊重为本在国际交往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有第二个方面的理念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表达,你要把你对对方的尊重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你不表现他怎么会知道你尊重他呢?它有个表现程式的问题。比如我们在国际交往中接待外国客人,我们强调接待三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来了的话,你要先说个“欢迎光临”,然后再说事。我曾经跟我们保卫处的同志讲过课,我跟他

11、们讲要来了客人的话,你首先要问“先生你好”,然后再说事,你不能上来问“找谁”?人家是犯罪嫌疑人吗?你打电话也是,拿起电话第一句话“你好,中国人民大学”,然后再说事。不能上来就“喂、喂喂,噗噗”!再问“有人吗”?那人家不是人吗?那你这是基本礼貌啊,你这个“三声”没有你算什么?但是,除了三声之外不够,还有,三声是出发点,还有三个到。第一个到:眼到,你跟人家说话要看着人家。眼到之外要讲口到,口到就是你表达的内容要和此时此刻这个场景、范围相协调,要看对象讲规矩。男的和女的,老的和幼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美国人和印度人,他有的时候有差异之别。 那我下面呢想结合我们日常交往和社交活动、公务活动来跟各位谈一谈

12、日常交往中和公务交往中需要使用的一些常规的礼仪。首先我想跟各位讲一讲公务活动中会遇到的几个礼仪。第一,公务交往中的介绍的问题。人和人见了面你要介绍,你有时候不介绍就很麻烦了。我也遇到过这种人,他对你很客气,跟你说了半天话,你不知道他是谁,你就没办法跟他沟通啊。介绍有两种,第一种介绍自我介绍,第二种介绍,介绍他人。那两者你都需要了解,它有规矩。自我介绍一般有四个要点需要注意,第一个要点,最好是先递名片再介绍。其实你交换名片时有个时机的问题,你说我要走了,都把事跟你谈完了你才给我留名片,是不是才信任我?以前都不信任我?其实有经验的话,我们一见面就把名片递过去,什么头衔什么职务都不用说了,顶多把名字

13、重复一下,省得你念错了,省很多事。所以有经验的人他是先递名片再介绍。 第二点自我介绍时间要简短,愈短愈好。你问我“先生怎么称呼”?“我叫金正昆”,“您在什么地方高就”?“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你就直截了当,说了就算了,不要在那连篇累牍地大说废话。不要告诉人家你名字怎么写,是弓长张还是立早章,外国人懂这个吗?不要跟人家说你名字几笔几划,有什么深刻含义,爹妈给你起名时如何浮想联翩,而你的名字跟你坎坷人生如何相关,人家没兴趣呀,可是这种有自恋癖倾向的人还是大有人在。你问他“先生怎么称呼”?“金,金银铜铁锡的金,金木水火土的金,金兀术的金。我告诉你我这个金字这么写,一个人他姓王,腰里

14、别着两块糖”。你不说他贫嘴你说谁贫嘴呢?无聊之至。而这个第二点你要注意,要言简意赅,一般自我介绍半分钟以内就完全可以结束了,训练有素。 第三你要注意内容要全面。自我介绍一般的内容(主要)有四个要素,“单位、部门、职务、姓名”。比如我到比较正规的场合我要介绍,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的教授,我叫金正昆。单位、部门、职务、姓名,一口气全出来,别挤牙膏。“先生在哪高就”?“混”。“什么单位”?“一个破单位”。“到底什么单位”?“不值得一提的一个单位”,他也够不值得一提了,提都提不起来。所以要训练有素,一气呵成。 最后第四个要注意,倘若你的单位和部门头衔较长的话,这个名字较长的话,一定要注意

15、。第一次介绍的时候要使用全称,第一次介绍使用全称,第二次才可以改简称。你别小看这个,你比如说我在这里要给你讲个词,简称“南航”,恐怕大多数人就会想到南方航空公司,其实还有一个南航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所以在国际交往中,用字母来做简称,或者以中文来做简称,一定要注意先全称再搞简称,否则很麻烦,南辕北辙,这是关于自我介绍。 第二个方面我想介绍,就是介绍别人,介绍别人有两个点是比较重要的。第一个点,谁当介绍人。比如社交场合的惯例,介绍人一般应该是女主人,这个事你要不注意就麻烦了。那天我到朋友家里去吃饭去了,这个女主人只顾着来给我们包饺子,忘了介绍了,就聊起职业来了。其中有一个老兄认识我,就讲了,说你

16、家孩子,说另外一个女同志,该考大学了,最好考师范或者考一个文科的学校,将来当老师。这老师这个职业有地位,有面子,有尊严。那女同志讲“我的孩子才不当老师呢,老师有啥不得了的,教授教授越教越瘦”。然后一会就问我“你干嘛的”?“我就是那种越教越瘦的”,很尴尬的。那么在国际交往中介绍人是谁呢?国际交往中介绍人一般是三种人,第一种人我们称为专业对口人员。比如我请一个教授来给我们学生办讲座,那我就有义务把他跟校领导之间做介绍,是吧?我把他请来的,我俩对口,专业对口人士。第二是什么呢?第二就是公关礼宾人员,外事办公室的同志,办公室的主任或者秘书,或者专门委托的接待陪同人员,各地的接待办公室的同志,他是搞接待的。第三,如果来了贵宾的话,礼仪上讲身份对等,要讲对等,就是我们在场的这些人里职务最高的,那么这个是关于介绍。 那我下面再讲一讲国际交往中名片的使用问题。在国际交往中,你要注意我用的词是国际交往中,不是学生。关于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