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_2_2语言的赏析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95152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3.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_2_2语言的赏析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_2_2语言的赏析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_2_2语言的赏析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_2_2语言的赏析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_2_2语言的赏析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_2_2语言的赏析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_2_2语言的赏析课件 新人教版(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突破点二 语言的赏析,题型一 炼 字 类 【典题试做】 【例1】(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5分),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 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重点考 查炼字。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深入理 解句意,把握“望”“空”的基本义和语境义,联系 语境分析比较其表达效果,明确用哪个更好。作答 时,要先明确用哪个更好,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可以分三

2、步走:据语境,明词义。根据所炼字的词性,结合语境,解释其含义(包括表层义与诗境义)。联诗句,析关系。联系所在具体诗(词)句分析运用的手法,思考诗(词)句与情感表达的关系,与意境营造的关系。立全篇,析情意。不能囿于诗(词)句本身孤立地分析,要立足全篇分析意境与情感。,答案:“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营造空旷的意境;流露出超然心态。,(2)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联系全诗进一步深入理解“闲”字,分析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闲”,可以看出诗中的景、人都能体现出“闲”

3、,之所以能够发现并描写闲景、闲人,源于作者的闲心。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答案: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例2】(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注】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解题点拨】,答案:“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

4、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展现了一幅风吹波澜、风和水暖的清晨美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解题点拨】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及语言理解能力。“过”是全诗的诗眼,审题时注意要“结合全诗”来分析,逐联翻译。另外,注意要紧扣“过”字,突显景物变化的特点,即“移步换景”。,答案:“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面

5、,云朵飘过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构建模型】 “炼字型”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释义析理,字不离句。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此时最忌讳只解释字的表面意思而忽视语境义,要结合诗句解释其含义。,第二步:还原画面,词不离景。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再简要把含有该字词的诗句解释或翻译一下。 第三步:明确重心,句不离篇。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具体有什么样的妙处。这一步是重点环节,是得分点,回答时一定要准确简练。,“诗眼型”题的答题步骤,【答题模板】 解释+描述+作用 一般模式:这个字的意思是( )(或

6、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形象(景色),烘托了( )意境,表达了( )情感。,题型二 炼 句 类 【典题试做】 【例3】(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解题点拨】,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

7、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例4】(2017唐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清明二首(其二) 杜 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风水春来洞庭阔,白 愁杀白头翁。 【注】偏枯:麻痹。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蹴踘:踢球。紫塞:泛指北方。汉主:指唐皇。,本诗第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5分) 【解题点拨】第一步:搞清考查方向。赏析四、五联的虚实及动

8、静。 第二步:具体分析诗句。找出虚实结合及动静结合之处。 第三步:整体概括两联的构思之妙。,答案:第四联为眼前实景。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 家园;四野人家也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南鸟 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钻木取火,荆楚却用青 枫,足见异地异俗。第五联为想象虚景。北方紫塞, 楚中枫火,两两相隔,诗人之心禁不住飞到故都。长 安的楼阁应掩映于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那奇瑰 高峻的山河也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两联一实一,虚,一动一静,诗人身处异乡,想念京华欲归故都之情含蓄委婉地表现出来,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妙。,【构建模型】 “炼句型”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

9、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第二步,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写法。注意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 第三步,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诗句在结构、主旨、情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答题模板】 描景象+析效果(该句在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点情境(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题型三 语言风格类 【典题试做】 【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宋 中 耿 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注】宋中:地名,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

10、、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两句“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6分),【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搞清考查方向 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相同点,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点。 结合诗句比较 耿诗与李诗在写景上一用“相对”,一用“相看”,手法相同,即拟人;在情感上,耿诗结合注释可知,表达的为一种伤感情怀,而李诗表达一种豪迈、乐观情怀。,答案:相同点:耿诗和李诗的诗句都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人、山之间的感情交流。(2分)不同点:耿诗表现的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悲凉愁怀;李诗

11、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4分)(结合独坐敬亭山的前两句,回答体现了诗人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情感亦可。),【例6】(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解题点拨】,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

12、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构建模型】 语言风格类题目答题方法和步骤 【答题方法】 1.品味整首诗。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2.了解相关知识。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 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4.多角度入手。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多种角度入手。,【答题步骤】,【答题模板】 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具体诗句+作者情趣 一般模式:本诗的语言具有( )的特点,本诗通过( )的描写(刻画、运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语言特点),写出了( )(分析效果、作用),表达(抒发)了诗人( )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