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必修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84894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考地理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考地理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考地理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考地理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必修1(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必 修 一,考 情 概 览,考 点 突 破,知 识 梳 理,1含义,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_、生 物循环和_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 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_的整体。,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相互联系,2两大功能 各环境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一些新功能,如:,光合作用,平衡功能,物质和能量,3三大表现 点拨: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联系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是各要素的中心环节。,核 心 研 析,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中的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3、。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其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特别提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地理位置入手,联系气候、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要素特征,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解释地理现象或成因方面的运用。例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要从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方面分析;利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桂林山水的成因,要结合气候(降水)、水文、岩石、生物等方面分析。 (3)分析推测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针对训练 1,(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形以山地

5、丘陵为主,且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或南北走向);堪察加半岛属于季风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山脉东、西部的降水量存在明显差异;在山区,因为地形高差大,气候的垂直分异较为明显。第(2)题,影响某区域生物种类或生物数量多少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和人为因素(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类型、居民的环保意识、生物保护政策等)两方面。第(3)题,因为甲地靠近河流,并且河流中有熊的重要食物鲑鱼,熊出没的概率大;甲地位于该半岛南部,且海拔较高,森林广布,易于拍摄者隐蔽;甲地位于山脉西侧,地处夏季风的背风一侧,降水较少,晴天较多,便于拍摄。,知 识 梳 理,1地域差异的形成,考点二 自然地

6、理环境的差异性,2地域分异规律,热量,低纬和高纬,水分变化,中纬度,高度,点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在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且各地域分异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是具有过渡性。,核 心 研 析,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和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2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方面。 (1)缺失:受海陆分

7、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由于受马达加斯加暖流和信风迎风坡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该岛的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分布,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土壤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由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特别提示:影响雪线

8、高度的因素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是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它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两个基本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全球雪线位置最高地区不是在赤道地区,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赤道地区降水量大,而赤道和副热带地区温度差别不大,消融量也差不多,因此赤道地区雪线高度比副热带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海拔高。,(3)坡度山地的缓坡容易积雪,则积雪越多,雪线位置越低;陡坡积雪易下滑,雪线位置就偏高。 (4)季节同一座山地的雪线,冬季气温低,降雪

9、量大,雪线下降;夏季气温高,融雪量大,雪线上升。 (5)气候变化随“温室效应”的增强,山地的雪线在上升,山地冰雪储量减少,农业生态条件日趋恶化。,针对训练 2,(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A,C,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的海拔在4 300米左右;四川西部山地该海拔附近的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第(2)题,该山坡海拔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由材料可知,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

10、,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由于该山坡海拔2 0003 000米处较磷高累积区的海拔低,因此气温较高,A选项错误;该山坡海拔2 0003 000米处为森林植被,生物生产量较高,B选项错误;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则土壤水分减少不利于磷累积,C选项正确;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所以地表径流量较小有利于磷累积,D选项错误。,图 表 精 析,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垂直带谱示意图反映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对于该类示意图的判读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相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12、。如图所示:,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5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

13、迎风坡的高)。如图所示:,C,(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D,C,解析 第(1)题,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的气流抬升,在一定的高度产生丰富的地形雨,因而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先增后减;坡度越大的地区,降雪留存的难度越大,则积雪厚度越小,但在高山苔原带,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故选C项;植被覆盖度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而水分条件与海拔密切相关。第(2)题,东北地区位于季风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强烈的西北风使山地的西北坡成为迎风坡,易受大风影响,产生冻害。第(3)题,积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雪层以下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降低气温大幅下降所造成的灾害程度。根据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长白山地区的降雪期推后,使地面在初冬没有雪层保护下迅速降温,冻害加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