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史第五编宋代文学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712596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264 大小:3.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史第五编宋代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64页
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史第五编宋代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64页
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史第五编宋代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64页
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史第五编宋代文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64页
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史第五编宋代文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史第五编宋代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史第五编宋代文学(2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编,宋辽金文学,绪论 第一章 宋初文学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四章 苏 轼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进入,进入,进入,进入,进入,进入,进入,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骈文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进入,进入,进入,进入,进入,进入,绪 论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此后20年间,宋王朝

2、先后平定了南方的后蜀、南唐和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但宋王朝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始终处在强敌的威胁之下,一直积弱不振。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偏安于江南一隅。公元1279年南宋亡。,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北宋 南宋 南宋亡 (960) (1127) (1279) 319年,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1、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3、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1、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2、忧患意识对文学家

3、的影响; 3、诗文中爱国主题的弘扬。,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2、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3、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4、审美情趣的转变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3、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一、古文: 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 展:文体的多样化; 2、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 合; 3、古文风格的变化; 4、古文的普及。,二、诗: 1、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2、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4、; 3、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4、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三、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四、辽金诗文的成就,返回,第一章 宋初文学,第一节 宋初的散文 和复古思潮,1、王禹偁是宋初首先提倡古文的作家之一,他不满意晚唐五代以来“秉笔多艳冶”的浮靡卑弱文风,推崇韩柳,认为文章是用来“传道而明心”(答张扶书)的,应该做到“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再答张扶书)。他的创作实践也较好地体现了他的主张。其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在宋初文坛上独树一帜。如待漏院论、唐河店妪传、黄冈竹楼记等,都是他的名篇。 2、柳开和王禹偁同是宋初倡导古文的作家,柳开和穆修都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鲜明的复古主张。,第二节 宋

5、初白体诗人 和王禹偁,一、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1、宋初馆阁唱和之风盛行,多模仿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风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近清雅。这种诗风仅仅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2、王禹偁也学白体,但他更重视白居易的讽谕诗。写了许多反映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总体上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已初步表现出对于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

6、似吾乡。,村行 “ 数峰无语”句以移情拟人手法写山,构思精妙,山峰本不能言,以“无语”称之,“立斜阳”更见晚山有情。颈联色彩明艳美丽,“ 胭脂色”与“白雪香”此红彼白,有色有香;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作者思乡归隐之意,包含着贬官失意,异乡漂泊 的沦落之感。风格淡雅,词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得白居易神韵,也是白体诗的代表作。,二、“九僧” 、林逋和晚唐体,1、惠崇等“九僧”专学贾岛、姚合的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五律。间有警句而无佳篇。 2、林逋等隐逸诗人,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

7、容也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一些。,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山园小梅 颔联写梅花先抓住梅的倒影,从虚处着笔,渲染出静寂的气氛:疏淡的梅枝横出斜逸于水上,香气在空中浮动,极富有画面之感。“月黄昏”和“暗香”的配合更显朦胧清幽,构成清雅超逸的意境。将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的气质写尽了,写绝了。司马光称其“曲尽梅之神态”(温公诗话)梅花的这种品质也正寄托着作者高雅幽逸、超然物外情趣。苏轼书林逋诗后曰:“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第三节 西昆体的盛衰,一、西昆酬唱集的成书

8、及“西昆体”。 西昆体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它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欧阳修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西昆体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二、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的作家主要是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的特点。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其缺陷是独得李诗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缺乏李诗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三、西昆体的衰微及其原因。 西昆体衰微的原因:诗歌体裁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徒有模仿,缺乏自立的精神。这些缺陷导致它不能担当起开辟宋代诗歌艺术新

9、境的任务。,返回,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 词风的演变,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一、晏殊的词 晏殊的词虽多写男女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但已过滤了花间词的轻佻艳冶,而显得纯净雅致,温润秀洁。,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词写悼惜春残,感伤年华流逝。“无可奈何花落去”句伤春,留露出惋惜之情,“似曾相识燕归来” 句在淡淡的忧伤中渗透着一种旷达,无奈之中又有一种圆融的观照。两句属对工巧、自然浑成。全词含蕴浑融、闲雅平静。王灼碧鸡漫志中说:晏殊词 “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此。”,唐

10、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谐不邻俗,婉不嫌弱。明为怀人,而通体不着一怀人之语,但以景衬情。上片三句,因今思昔。现时景象,记得与昔时无殊。天气也,亭台也,夕阳也,皆依稀去年光景。但去年人在,今年人杳,故骤触此景,即引起离索之感。“无可”两句,属对工整,最为昔人所称。盖既伤花落,又喜燕归,燕归而人不归,终令人抑郁不欢。小园香径,惟有独自徘徊而已。余味殊隽永。,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二、欧阳修的词,欧阳修是北宋前中期的文坛领袖。欧词上承南唐遗绪,受冯延巳影响。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概

11、:“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欧阳修的词在因循中有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呼应。,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候馆梅残 上片从行人落笔,写行人旅途思家。“残梅”、“细柳”、“草熏”、“风暖”展示出一片早春迷人的景色,在此背景之下抒写离愁别恨,更显得柔情缱绻。“迢迢不断如春水”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下片从闺中思妇落笔

12、,写闺中思妇怅望念远。,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挚,便称佳构。此词则两面兼写。前半首言征人驻马回头,愈行愈远,如春水迢迢,却望长亭,已隔万重云树。后半首为送行者设想,倚阑凝睇,心倒肠回,望青山无际,遥想斜日鞭丝,当已出青山之外,如鸳鸯之烟岛分飞,互相回首也。以章法论,“候馆”、“溪桥”言行人所经历;“柔肠”、“粉泪”言思妇之伤怀,情同而境判,前后阕之章法井然。,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庭院深深 上片写

13、深闺女子独倚高楼,盼往日情人而不得,因而产生失望、幽怨、怅恨的迟暮感。连用三个深字,不仅写出庭院之深,也写出院中居人与外界隔绝之深,寂寞苦闷之深,以景托情,词意深婉。李清照尤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下片写伤春,语意浑成,刻画深致。古今词论引毛先舒云:“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也?”,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一、范仲淹的词 全宋词现存范仲淹词五首。范词独辟蹊径写边塞生活,为词开

14、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而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据宋人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呼为穷塞主之词。” 上片写西北边塞风景,紧扣一 “异”字,境苍莽雄阔。下片抒情,抒发将士忧国思乡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此词能从五代词的宫闱闺阁、楼台亭院,走向江山塞漠,摆脱浅斟低唱,实发宋人豪放之先声。,苏幕遮,二

15、、张先的词,张先的词贴近日常生活,主要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他的词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二是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此后苏轼等人的词大量用题序表明创作的缘起、背景,即是直接受张先的启发。,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这首词通过惜春伤春情绪的描写,感叹年华易逝和孤独寂寞的处境。 后山诗话: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飞絮无影,世称诵之,谓之“张三影”。

16、,三、王安石的词,王安石的词已脱离了晚唐五代以来柔情软调的固定轨道,而主要是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并进一步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其表现功能已由应歌娱人转向言志自娱,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刘熙载艺概卷四说其风格能“一洗五代旧习”。,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桂枝香金陵怀古 上片写景,极写登高所见金陵壮丽的晚秋景色,下片怀古,叙六朝之盛衰,伤时叹今,寄慨遥深,立意高远。全词风格豪健,写景壮阔,笔力刚劲。增修笺注草堂诗余后集卷上引古今词话云:“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