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80412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代(1)西汉初年:三公九卿制。西汉王朝,基本上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2)汉武帝时:内朝和外朝。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权力,开始重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逐渐形成内朝。设在宫廷外的官府机构变成了外朝。(3)东汉时:光武帝正式设置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三公虽然继续存在,但也逐渐成为虚衔。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

2、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历史意义既可集思广益,又便于皇帝的控制;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3.宋元二府制宋元形成中书省与枢密院并重的二府制度。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轻巧识记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西汉(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2)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2唐朝唐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10个监察区,称为道。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3元朝推行行省制度(1)辖制:大都(今北京)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其他区域均设置行中书省进行管理。

3、(2)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易误辨析正确区分唐朝、元朝的中书省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代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代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1背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世官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2含义:采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3演变(1)隋文帝下令用报名考试选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2)唐太宗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3)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4作用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扩大了官吏人才

4、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易误辨析科举制的前世今生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唐代进一步完善,宋代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行为,明清两代发展为八股取士,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公务员,到今天,全国所有省份都已实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1汉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史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

5、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展现了汉至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中书监始参大政”(另设机构)转移相权“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

6、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分割相权(相互牵制)史料二:叙述了唐朝前期三省运作的特点“(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再送交尚书省施行”三省制讲求程序“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集体负责“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三省的决议最后交由皇帝批准,档案制度规范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提示: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

7、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2)根据史料二,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提示: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史论归纳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

8、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2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史料一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史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

9、、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汉武帝的举措,即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史料二: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意义“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学会用史(1)

10、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的意义。提示: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提示: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提示: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史论归纳 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

11、、削弱,集权于中央。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2)影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2017临沂一模)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A尚书省与中书省B中书省与门下省C门下省与尚书

12、省D尚书省与吏部B三省六部制下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担负起草、审议、执行的机构职能,政策的推行、官员任免等事由需要征得中书省、门下省的同意,才符合当时中央政府运转机制,B项符合题意。2.(2017潍坊一模)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D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

13、“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3(2017厦门一模)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C秦、汉初以军功选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施九品中正制,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与材料信息相应,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一改魏晋以来以门第取士的方式,实行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明清承袭隋唐以来的科举制,

14、故D项错误。考点2|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1废丞相(1)原因:宰相权重。(2)概况:明太祖下令革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尚书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2建立内阁制(1)过程明太祖仿宋制,设立殿阁大学士等作为顾问机构。明成祖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重务,内阁制度正式确立。随着阁臣的官秩不断提高,逐步取得了票拟权。(2)地位:始终是一个由皇帝的顾问班子派生的内侍机构。(3)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目的:便于对西北前线事务的处理。2职责(1)设立之初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诏令。(2)不久,扩大到处理全国的其他事务。(3)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意旨行事。3特点(1)军机大臣多属临时性。(2)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3)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4影响(1)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2)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得到巩固与发展。易误辨析宰相、内阁首辅、军机大臣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