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藤野先生》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50668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4.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藤野先生》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藤野先生》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藤野先生》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藤野先生》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藤野先生》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藤野先生》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藤野先生》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藤 野 先 生,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 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

2、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了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友谊。,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

3、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原貌,仙台医科专门学校教室遗迹,藤野严九郎(一八七四一九四五)一九零四年至一九一五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鲁迅初到日本时的照片,鲁迅在东京弘文学院的毕业照,日本地图,)绯红: (fi);鲜红 )宛如: 好像 )会馆: 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或聚会的馆舍 )遗民: 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代的人 c、劫后遗留下来的人民,字词梳理,)流言: 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陌生: (m);不熟悉 )不逊: (x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畸形: (j);不正常的形状 )匿名: (n);不具名或隐藏

4、名字,10)疑惑: 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 (y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见: (pi);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 深刻了解,非常懂得,14)喝彩: (h);大声叫好 15)决意: 拿定主意 16)发髻: (j)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整体把握,全文38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及转到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36-38):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

5、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课文研习,1、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的?,第一部分:,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盘辫子”,来描写他们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

6、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2、比喻和反语的作用是什么?,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 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看看”。这也就是作者想要离开东京的原因。,第二部分: 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

7、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写作者离开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1、从东京到仙台的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点?用意何在?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者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 “水户”则是反清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

8、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2、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糊,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3、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检查添改讲义 表现了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

9、工作态度。 )指出解剖图中的错误 表现了他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他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课文第2431段,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从文?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

10、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有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到底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日军暴行的图片,“电影事件”油画,5、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词“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

11、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1、本文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想一想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重点探讨,分析,在 东 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修辞:比喻、反语,所 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爱 国,去 仙 台,去仙台,日暮里:,水户:,触发忧国之情,反清志士客死之地,爱,国,弃医从文,匿名信事件 个人与 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看电影事件 思想受到 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爱,国,离开仙台,怀念先生,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怀念付诸行动,藏讲义,挂照片,写文章,怀念之情化为斗 争的勇气和力量,爱,国,2、本文的语言耐人咀嚼,很富有感情色彩,试举例说明。,(1)“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对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精神表示钦佩。,(2)“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深切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主题思想,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