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语文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50527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语文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题 (时间,120分;分数,9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篁竹(hung)俶尔(ch)幽邃(su) 佁然不动(y)B.藻荇(xng) 清冽(li)浅鬣(li)脱笼之鹄(h)C.堕事(hu) 浃背(ji)挂罥(jun) 呷浪之鳞(xi)D.丧乱(sng) 塘坳(o) 炽盛(ch)羌管悠悠(qing)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班长发表的无稽之谈有

2、情有理,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B.道路泥泞,汽车不小心陷进了泥淖中,我们只好安步当车,一步步走到这个座落在深山老林中的小村。C.这篇论文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D.虽然小孩子人微言轻,但一些家长却往往当成圣旨一样看待。3.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俶尔远逝(忽然) 四时俱备(四季)B.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水尤清冽(特别)C.冻风时作(兴起)古来共谈(共同,一起)D.隶而从者(随从)夕日欲颓(坠落)4.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示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A.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B.余之游将自此

3、始C.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何陋之有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为暴涨携之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B.冻风时作/于时冰皮始解C.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微颔之6.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示例:斗折蛇行,明灭可见A.沉鳞竞跃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C.若脱笼之鹄 D.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他与韩愈、欧阳修等人被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B.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不仅表达了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和自解自慰的排遣,同

4、时也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C.范仲淹和苏轼都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渔家傲”和“浣溪沙”分别是他们词作的题目。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层层铺垫、烘托,展现了诗人穷困愁苦的情形,进而推己及人,发出忧国忧民的慨叹。8.默写填空。(5分)(1),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2)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常用来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努力,又有了新出路的诗句是“,”。(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出诗人急切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不惜为之献身的诗句是“,”。9.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衰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集中表现了统

5、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B.西游记生动叙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曲折,最后胜利到达西天的奇妙故事。C.在红楼梦的大观园中,林黛玉的居所是怡红院。D.水浒传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描写了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10.班里正举行“古诗漫谈”的口语交际活动,同学们畅所欲言,群情激昂。有的从语言生动形象的角度进行欣赏,有的从古诗富有哲理的角度进行欣赏,有的从诗歌的意境、感情的表达等谈对古诗的理解、体会,有的从古诗的吟咏、平仄押韵等谈自己学习古诗的感受。请你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设计一段结束语。(不超过60个字)(4分) 二、阅读与理解(4

6、2分)()(12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

7、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欧阳修丰乐亭记(节选)【注释】掇(du):拾取。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岁物:收成。刺史:官名。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水尤清冽 (2)斗折蛇行(3)掇幽芳而荫乔木 (4)遂书以名其亭焉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C.其岸势犬牙差互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1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以生动的笔法描写了小石潭景物的幽静,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失意、凄凉、孤寂的心境。B.【乙】文作者欧阳修写作此文时为滁州刺史。他之所以能与当地百姓关系融洽,相处和乐,是他懂得真正的“乐”在老百姓那里,在于民风民俗民愿民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与民同乐”。C.【甲】文第二段把游鱼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直接凸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D.【乙】文作者只用了“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寥寥十五个字,就描绘出他对丰乐亭一年四季的不同感受,其用

9、字之精简令人拍案叫绝。(二)(10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按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春秋战国异辞【注释】讴(u):唱歌。衢(q):大道。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晓雾将歇(散尽)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跟)C.秦青弗止(阻止,劝阻) D.响遏行云(阻止)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

10、同的一项是()(2分)A.饯于郊衢/薛谭学讴于秦青 B.自康乐以来/自谓尽之C.薛谭乃谢求反/新陈代谢 D.遂辞归/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8.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是书信体 一种应用性的文体,信中体现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B.【甲】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C.【乙】文中薛谭“辞归”的原因,是他认为秦青没有什么技艺。但后来薛谭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这是难能可贵的。D.【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 (三)(8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