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4周训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905813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4周训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4周训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4周训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4周训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4周训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4周训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4周训练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时间:40分钟,分值:33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何谓“精神”?就字源来讲,“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定文化创造出来,并成为该文化思想基础的东西。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

2、系,包括君臣、父子、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刚健有为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已见成熟。周易大传提出来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周易大传所说的“刚健”,还有“独立不惧”、“立不易方”之义,也就是孟子所说 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独立人格。象传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即顺,“载物”就是包容许多物类。君子应效法大地的胸

3、怀,包容各个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周易大传认为,健是阳气的本性,顺是阴气的本性,在二者之中,阳健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而从上述两句话的关系来看,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可见,刚健有为的思想以自强不息为主,同时包含厚德载物的系统。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其具体表现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可谓无处不有、无时不有、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以文学人物形象而言,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大禹,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文学艺术题材而言,从古至今无数骚人墨客所吟咏、所描绘的青松、翠竹、红梅

4、之类,也都体现着这种精神。以制度风俗而言,只要翻一翻历史,人们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农民起义、变法革新何其多,而把“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当做变革和革命的理论根据的又何其多。厚德载物精神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一样,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北宋哲学家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可以说为中国的以山水花鸟虫鱼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一般主题做了诠释。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对域外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极浓厚的兴趣,大力搜求,广泛吸收。从名马到美酒,从音乐到舞蹈,从科学到宗教,无不兼容并包,其气度之闳放、魄力之雄大确实令人赞叹。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的表现。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精”的意思是细微,“神”的意思指能动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精神既是其文化创造的结果,又是该文化思想的基础。B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代表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思想的两个方面。C中国文化种类繁多蕴含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自成体系。“刚健有为”思想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总纲而处于该体系的核心地位。D“刚健有为”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导着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从孔子到周易大传,刚健有为思想逐渐发展成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孟子的“富贵不

6、能淫,贫贱不能移”体现出的独立人格精神,与周易大传中“刚健”所具有的“独立不惧”、“立不易方”的含义相同。B天体运行永不停止,君子效法于天,故提倡自强不息;大地包容万物,君子效法于地,故提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应是对君子的要求。C刚健有为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随处可见,广泛地存在于文物、制度、风俗等之中。文学作品中的愚公、大禹身上都蕴含着这种精神。D周易大传认为,在“健”和“坤”二者之中,阳健处于主导的地位;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代表着立人与立己,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咏松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起义看似无关

7、,但如果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角度来审视,则它们都体现出了刚健有为的精神传统。B“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三种基本思想都是以“人”为中心,解决人与周围事物关系而形成的思想,它们与刚健有为思想一起构成统一体系。C我国传统的山水类画作多以山水花鸟等为题材,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体现,程颢“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为该类题材作品的一般主题做了阐释。D厚德载物精神在对待域外和少数民族文化时,表现出了对各种文化的兼容并包、闳放的气度和雄大的魄力,这在历史上的汉唐时期得到了有力的体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尤其是在早期传统中,“道”和“德”最早是分开来讲的。“德”观

8、念的产生当在原始社会,与氏族有关。巴新生先生认为“德”观念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殷商时期的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西周君主的祭祀征伐、视察巡行即统治者的政行;春秋时期的道德观念即普遍的道德判断标准阶段。“道”观念的出现当晚于“德”观念。从原始语义上来分析,“德”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而“道”观念的原始意义是所行的道路,也是一种普遍的观念。可见,“德”观念同“道”观念在其产生的初始意义上,就有一种成长为普遍性的趋向,都具有成为普遍观念的可能性,这是它们最终走向抽象范畴的一个前提。从字义上来考察,“道”从首从行,点明了人在“行”时,要时时抬头,或“仰首”“

9、向外”,以“观察”或“体会”那高高在上的“天”或“天意”,从而保证天命得以践履;“德”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点明了“德”之行首先乃是有“心”之“行”,应该时时注意问“心”,注意“向内”求索,反观自己的“行”是否是出自“内心”对“天”或“天命”的洞察。相比起“道”观念,“德”观念更具体,距离人更近。作为文化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德”观念逐渐成为“道”观念的体现。如国语晋语中载,晋厉公六年,范文子率晋军在鄢陵打败楚军后,针对晋厉公的“无德而功烈”,说:“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天道是没有偏私,只把福命授给有德的人。可见,天道的得以体现就是通过“德”。西周时期“德”观念的使用总是与宗教的天命观相

10、结合,“以德配天”即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可是到春秋后期,随着天命观的不断遭到怀疑,“天”的神学观念也不断被怀疑和剔除,逐渐向自然天道观转化,与之相配的“德”也便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义。“德”逐渐成了“道”的体现。于是,“道”是高高在上、供个体效法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德”则是“道”在个体身上的凝结和体现,“德”和“道”的关系套用柏拉图的话说是“分享”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月映万川”,即“一切水月映一月,一月摄一切水月”。“道”成为统一的、普遍的,而“德”是个别的、分殊的。最早将“道”和“德”连用,见于易传及荀子。周易系辞中也是道、德分言,惟说卦云:“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

11、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在这里“阴阳”、“刚柔”虽然是连着用的但表达的是两个词意,所以“道德”在这里也应是两词并举。荀子中:“故学止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里道德连用,可能本指道与德,连用成为一词。汉代以后道德成为常用的名词。(摘编自薛江谋中国传统伦理视域下的“道”“德”关系探源)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中国传统伦理中,“道”和“德”最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含义不同,产生的时间也不同。B从原始语义上看,“德”观念和“道”观念都是普遍的观念,这决定了它们最终走向抽象的范畴。C从字义上考察,“道”注意“向外”求索行为是否践行天命,“

12、德”则把目光引向人自身,比“道”更具体。D春秋后期,“以德配天”的情形发生了改变,“德”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义,“德”与“道”的关系更近了。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德”观念是发展变化的,例如巴新生先生将“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德”的内涵有所不同。B文中引用范文子的话“天道无亲,唯德是授”,是为了证明“德”观念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为了“道”观念的体现。C在作者看来,“德”与“道”的关系就是所谓“月映万川”,这里“月”相当于“德”,“万川”相当于“道”。D“道”“德”在易传及荀子中连用,此时还应该是两个词,汉代以后才成为一个常用的名词。6.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德”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由此可知,“德”观念当产生于原始社会,和氏族相关。B“道”从行从首,“德”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这说明“道”观念和“德”观念都与“行”有关,但“德”更倾向于关照人的内心。C春秋后期,由于人们科学认知水平的提升,天命观不断遭到怀疑,“德”观念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德”衍化成了“道”的体现。D“道”是高高在上、供个体效法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德”是“道”在个体身上的凝结和体现,二者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7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来的短信,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14、4分)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曾经我是您的高足,现在学生也没让恩师失望!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学生定当鼎力相助!(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11分)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

15、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2015级高三上期论述类四周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题(一)双向细目表命题人:叶春燕 周洁 审核人:周月春题序题型考点及具体知识点分值设计难度系数能力层级各知识权重一级二级三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知识版块名称题号(三级)权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