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2535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课题游褒禅山记设计教师授课教师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5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关于“记”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3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4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二、过程和方法反复体味文中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认真分析文章,深入理解文中包含情感和道理。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重点难点重点: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2、。 难点: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独特。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定向:1、了解关于“记”的文学常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做到知人论世。3、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三、自学指导(一)、背景材料关于“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一:游记类。可以写景,可以状物,还可以抒情议论。如 等。学案导学:教师导入(2分钟)确定目标(1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二:笔记文。如 等。三:碑记。刻在石碑上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如。四:传记。可分为历史传记 (

3、又称 )和文学传记。前者记实成分居多, 如 。后者虚构成分多些,如等。(二)、作者及背景: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曾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县人。中国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上,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在政治上,他推行

4、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著有临川先生文集。本文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五、解惑答疑全文分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是什么?(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览的过程。(二)第二部分(3、4自然

5、段)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三) 第三部分(5自然段)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六、总结升华学生阅读背景材料,筛选重要信息,记忆。(5分钟)教师出示课件以填空的形式考察学生常识记忆情况(2分钟)学生听读课文,注明字音。(6分钟)游褒禅山记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二、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定向:1、解读具体课文内容,背诵第三段。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谈谈自己的体会。三、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一)课文分析1.阅读第一自然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哪一个是别名?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确:华山 褒禅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

6、”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梳理本段的行文结构。明确:不是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2.阅读第二自然段后洞的特点是什么?深处情形怎样?明确:后洞的特点“窈”“寒”“深”,洞的深处情形是“愈深”“愈难”“愈奇”。游洞后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做铺垫。3.阅读第三自然段分析本段的说理过程。“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古人无不在也”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

7、。“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有志矣不能至也”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有志与力不能至也”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小组讨论互助学习(10分钟)学生展示成果教师引导归纳(6分钟)师生小结(2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小结: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8、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朗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要求背诵的段落。4.阅读第四自然段作者由“仆碑”联想到了什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明确:联想到了“古书”“谬其传”。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略读第5自然段。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的哪篇文章是这样的?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明确:小石潭记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

9、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三、总结升华第四、五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定向:1、 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熟练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句子。二、整合文言知识:实词乃: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判断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竟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 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才 学生当堂测试师讲解(5分钟)学案导学:教师导入(2分钟)目标定向导学:(1分钟)学生讨论互助学习(6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道:1.有碑仆道 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

10、愚黔首 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 5.策之不以其道 规律 方法 盖:1.日初出大如车盖 盖子 2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超过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大概 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碑文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3.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章 4.文过饰非 掩饰 然: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如此 这样 2.吴广以为然 对 正确 3.有穴窈然 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然而 相:1.无物以相之 帮助2.操托名汉相 宰相3.卒相与欢 互相4.嬉戏莫相忘 我虚词其:1.问其深 洞穴 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那些

11、3.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洞穴 4.盖其又深 洞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案(2分钟)学生讨论互助学习展示答案(9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5.则其至又加少矣 那些 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也 自己 以: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名之也 因为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向 往 4.火尚足以明也 用来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用来 词类活用: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词作动词 命名 2.始舍于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 定居 3.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 从侧面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容词作动词 走到尽头 5.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词

12、作名词 到达的人 6.火尚足以明也。 形容词作名词 照亮 照明 7.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动词作名词 见到的景色 8.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形容词作名词 险远的地方 9.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词作动词 说出 判断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4.此余之所得也。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案(2分钟)教师提示背诵思路,学生试着背诵第3段(8分钟)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