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采风报告,土楼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40493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采风报告,土楼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采风报告,土楼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采风报告,土楼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采风报告,土楼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采风报告,土楼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采风报告,土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采风报告,土楼(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福建采风报告,土楼采风报告班级:环艺12-3姓名:刘彬指导老师:路艳红第一站:陈家祠堂陈家祠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光绪二十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算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虽然是庭院相隔,但是巧妙的利用走廊联接起来,大概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是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石栏板环

2、绕。祠堂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由于当天去了祠堂天气的原因没有能好好的照了张照片真是可惜啊!第二站:沙面西洋老建筑沙面建筑群沙位于荔湾区珠江北岸的一个只有平方公里的椭圆形弹丸小岛沙面,是广州市不可多见的宁静幽雅之处。这里,到处是绿树成荫,花木茂盛。沙面岛上听当地老人们说大概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由于面积太大我们就看了几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我觉得这就算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沙面是由珠江冲击而成的一个沙洲,从宋朝起就是广州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和旅游胜地。鸦片战争后被英、法国强占为租界,欧美许多国家的领事馆及银行都设在这里,由此成为广州现存

3、外国建筑最多的地区,也是外国侵略者入侵我国的历史见证。沙面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羊城第九景”之称。这段话是我在网上了解到的,我觉得确实是见证历史的建筑,不过对这个东西不是很感兴趣。第三站:石室圣心大教堂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坐落于广州市区中心一德路。圣心大教堂1863年6月18日圣心瞻礼日正式举行奠基典礼,故命名圣心大教堂。圣心教堂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石室圣心大教堂由法国设计师设计,中国工匠建造而成。总面积达到2754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米,地面到塔尖高达米,我去,站在教堂底下感觉这个教堂太大了,不由得想起了一个问题,当时他们是怎么把这么大的石头打

4、磨成大小一样那么均匀的!而且是怎么把它们运到那么高的地方的!看来这是值得深研究的问题!再说石室教堂啊!它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大教堂,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称之为“石室圣心大教堂”。那天去了教堂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没能让我们进去参观教堂里面,就在教堂外围转了一圈,不过感觉还是很好的,毕竟没有见过这样大的石室教堂,而且有那么高大,那么壮观,最后转了一圈没什么意思后就出来了!这里挨着一条大型的批发街!买了一些玩儿的和吃的!第四站: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东路,广东省博物馆于1957年开始筹备,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

5、,是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新馆展馆分为历史馆、自然馆、艺术馆和临展馆四大部分。我们进去后最早看的三楼的自然博物馆我们去了解了原来那个时候的飞禽走兽的样子和到现在如何演变成化石的全部过程也见识到了很多没有见过的化石虽然有的是假化石,至少我也是了解了不少!参观完后就没有看那些其他的馆,我们出来后直接去的广州大剧院,这个大剧院就在博物馆的对面,我还是比喜欢这个的建筑风格给人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广州大剧院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先进、最完善和最大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中心,其全新的运营管理模式也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我们本来是想进去参观参观的可是,不是星期六日,不对外开放,要是想

6、进去还的花一千多买票进,后来没办法就看了看外面的风景,外面的设计也是很有意思的,外围的楼层中间有个大三角洞,是连接底下,一层,二层的通道,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样的一些建筑群体的,周围环境都不错安排布置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五站:太古汇太古汇是一个国际级优质综合发展项目,位于广州天河中央商务区核心地段,总建筑面积406,000平方米,由世界知名的建筑公司Arquitectonica设计,并由太古地产管理。整个项目包括一座大型购物中心,两幢甲级写字楼,以及广州首间文华东方酒店,成为集休闲娱乐、商贸活动和文化欣赏于一身的广州新亮点。了解这个以后再进去的话就什么都清楚啦。进去以后我看了看全是品牌店,

7、真是不敢想象那些奢侈品的价格,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是奢侈的很,我去!呵呵?还好不是跟的购物团,否则麻烦大了。我仔细的看了看人家的店面装潢,确实比较上档次的,咱们这边很少有这样的装潢水平和品位。再看看大楼内部设计,一部份是写字楼,里面一部分是商场,安排有条有理互不影响。大楼中央的电梯是我看见比较奇特的,很好的利用空间,没有过多的空间浪费。我们这边大点儿的商场也缺乏这样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深研究!我觉得咱们必须打开思路去发现,去考察,通过学习改变思路,发现更好的自己。第六站:华侨城创意产业园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位于深圳华侨城原东部工业区内,是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产业的工作室,引进各类型创意产业,

8、如设计、摄影、动漫创作、教育培训、艺术等行业,还有一些有创意特色的相关产业如概念餐厅、酒廊、零售、咖啡等。这个地方确实是很有创意的地方。三、龙岩市永定土楼艺术考察1、永定土楼一、福建土楼的演进福建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的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它建于唐大历四年,迄今已年。”福建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从

9、闽西永定各姓居民的族谱中可知,永定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朝,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摇篮”宁化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内定居的。早期到达闽西的客家先民,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这崇山峻岭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伐木为栅,披茅结庐,作为遮阳避雨的栖身之地;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以求生存。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开基创业,闽西客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出了足以安身的家园,并且就地取材,开始建筑简陋而相对牢固的住房堡或寨。“堡”大多选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地点建造,有的干脆占据一个山头,以加强防御能力。土堡的主要功能是武装抵御与保安,作为居处建筑,它只是一地一族或几个家族固定的躲避武力侵扰的临时居所,其格

10、局为全封闭的军事城堡。古时,寨即砦,是军事防御建筑。有关寨的记录,永定郑氏族谱中“桂芳公自述”记载,“元世祖十年?本乡起义士兵约七百余人,在龙安寨交锋失利”。邳州阙氏族谱关于其五十八世祖应龙公的记载,应龙“善理财而巨富”,便在今永定坎市筑寨“以避草寇”,元仁宗延佑元年,匪徒勾结元军劫掠应龙寨。另据永定奥杳黄氏族谱记载,奥杳黄氏始祖谭公约在元朝至大年间迁居奥杳时,在浮山中村“筑寨而居”。到了元朝后期,闽西客家人普遍居住的居宅,开始出现了一种习惯性的形态,即今仍能见到的一批建于元、明时期的土楼它是福建土楼的初始形态,这些土楼大都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楼龄。如建于元朝的高东振兴楼、复兴楼、奥杳日应楼,建于

11、明永乐年间的洪坑崇裕楼、弘治年间的洪坑南昌楼、嘉靖早年的高东华封楼、永固楼、隆庆年间高北五云楼等。脱胎于堡、寨的福建土楼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诞生了。坚实的石脚以防山洪暴发,高大的土墙以隔热御寒、抵御匪盗袭击,宽大的屋檐以抵雨挡霜,土墙中密布的墙骨,则是对抗地震的有效措施。客家人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贮存、晾晒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安居乐业。大约从明朝晚期开始,福建土楼步入成熟期,随后在清代获得了巨大发展,这一时期土楼的建造工艺达到炉火纯青,造型多姿多彩,形成了方楼、五凤楼、圆楼等体型系列,不同体型的土楼都出现了如今扬名世界的杰出代表作。综观明清时代福建乡村土堡的演变过程,从最初单纯为着

12、却敌御盗的军事意义,而逐渐向军事和生活两种作用并重,最后生活的作用甚重超过军事的作用,这应当是福建土堡发展的一个规律。进入民国以后,福建土楼续有发展,有的还吸取西洋建筑技术与风格,别具风韵。二,福建土楼的分布及特点。土楼,又称生土楼,是指外墙以生土夯筑,宅、堡、祠3大功能合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居,其主要居民是客家人。现存的福建土楼多建于明清时期,集中分布于南靖县、华安县、平和县、诏安县、永定县、宁化县的部分地区,包括五凤楼、方楼、圆楼3种基本形式,以及其他特殊的变异形状,如“半月楼”、“五角楼”等(表1)。据初步调查,福建土楼总数近4400座,其中圆楼约1300座。这些圆、方土楼又分内通廊式和单

13、元式。内通廊式主要是闽西客家人的聚居建筑,如永定县的“承启楼”、南靖县的“和贵楼”;单元式主要是闽南人的聚居建筑,如平和县的“龙见楼”、“西爽楼”。五凤楼集中在永定县,以大塘角村的“大夫第”为代表。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大的可容几十户人家,如承启楼,占地6000m2,现有54户347人;最小的圆楼是南靖县的“翠林楼”,直径仅。2特点及社会功能21对外的防卫性土楼的外墙厚实(13m厚),墙脚用大卵石或花岗岩条石垒砌,石缝间用三合土粘合,1、2层不开窗,3层以上只开小窗洞,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很强的对外防御性。土楼不仅以高大厚实的土墙作消极防卫,土墙上还广设枪眼以积极抗御。土楼一般只有一个出口,大门多以花

14、岗岩条石为门框,用十几厘米厚的实心木板制成门窗,门后加粗大的闩杆,用如此厚实的门来有效地阻止撞击进攻。为防卫火攻,木门外部还包着铁皮,门顶设水槽,角楼架土炮。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有水井、谷仓等生活设施,足不出户亦可生活数月,有利于固守。22建筑的乡土性“越民族的东西,越具世界价值”。土楼有浓厚的乡土特色,主要表现在土楼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超建造技艺及地方建材的巧妙应用。土楼外墙为生土夯筑,内部构造为木结构,其建筑材料主要是泥土和木材。客家人就地取材,以夯土墙承重,用1m多厚的土墙建造45层,甚至6层的高楼,将夯土墙造楼技术提高到无以伦比的水平。从“打石脚”、“行墙”到“献架”都积累了一整套独具地方

15、特色的施工工艺:用松木交叉连排垫底,构成伐形基础,以便在软土上建起高大的土楼;夯土墙埋入杉木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强其拉力。漳州地区的土楼建设还吸收了其他乡土建筑的特点,在夯土墙中加入糯米浆、红糖水,以增强强度,减薄墙体,颇具创造性。内部的木作构件采取自体榫合或采用竹钉固定,建造整座土楼极少利用金属材料。由于宅墙环拱板筑,底层墙壁宽厚,往上逐层减薄,结构严谨,坚实牢固,同时,还具有防潮抗震,冬暖夏凉等优点。因此,许多土楼历经数百载风雨洗刷、地震、台风等袭击,至今仍巍然屹立于崇山峻岭之间。现存年代最早有漳平市的“一德楼”(方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距今440年;华安县的“齐云楼”(椭圆形),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距今也已410多年。23聚居的向心性采风实习报告从出发之前的无限期待到胜利归来的难忘留恋,为期9天的采风实习就这样开始了。其实很早就听说大四要去采风,一直很期待,终于等到了1月9号,带着行李上车的时候不仅是感慨而且有一点小激动,期待着,我们出发了在为期9天的福建采风中,我们收获了很多,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领略了不一样的地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