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课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970914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长沙(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沁园春·长沙(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沁园春·长沙(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沁园春·长沙(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沁园春·长沙(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教学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沁园春长沙,【学习内容】,毛泽东,一、字词的音、形、义;,二、了解两个概念新诗、词;,三、词牌【沁园春】的来历;,四、分析词的内容上下阙(片);,五、常识补充;,二、了解两个概念新诗、词,(一)【新诗的概念】,(二)【新诗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三)【新诗的特点】,【新诗】,【词】,(一)【词的概念】,(二)【词牌、词题】,(三)【阙(片);小令、中调、长调】,分析词的内容上阕(片),(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注意答题格式; 2、总结答题思路;,(二)词人在写景时,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知识补充】: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三)词人在写景时,表达了典型的“乐秋”情怀,而 传统以

2、来,文人在描写秋天时,常常是表达“悲秋”主 题,你能举出几个“悲秋”的句子吗?并思考毛泽东为 什么具有“乐秋”情怀?,(四)词的上阕,除了写景外,还交代了什么内容?,(五)词的上阕的词眼是哪个字?请赏析。 1、如何找诗眼、词眼; 2、如何赏析诗眼、词眼炼字;,(六)找出上阕的“过渡句”,并赏析它表达的情感;,分析词的内容下阕(片),(一)下阕的词眼是哪个字?请赏析。,(二)词的下阕出现了一个“词类活用的 现象”?指出它是哪一类词类活用现象?,(三)词的下阕中,哪几句话用了“设问” 和“夸张”手法?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有 何寓意?,常识补充, 投鞭断流;, 祖逖 北伐;,新诗的概念,新诗是五四新

3、文化运动前后,创 始和发展起来的、有别于中国古典诗 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一 种新的诗歌体裁。,新诗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新诗的特点,外国诗歌,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十四行诗,词的概念,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诗余”诗 人之余事),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 的歌(乐府)诗 。,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题:即词的题目,规定了词的内容。,(注意:词牌并不是词的题目),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按长短分: 按片数分:,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单调、双调、三调,词

4、的分类,习题,【答案】:D,【解析】: 采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 想情感的诗歌仍然属于现代诗歌。,词牌【沁园春】的来历,东 汉 明 帝 刘 庄,儿 子,女 儿,东汉章帝刘炟,沁水公主,皇 后,窦氏,兄 长,窦宪,1、【问题一】,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湘江北去,【回答】: (总述)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多 姿多彩的、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分述)岳麓山枫丹如锦,湘江水流波似碧,在 这山川红遍与江水碧透的映衬下,雄鹰在长空奋 击双翅,鱼儿在江水活泼地遨游。就连原属“静物” 万山,也因枫叶层层染红而显现出自然界的生气。 再加上滔滔北

5、去的江水,往来竞驶的百舸,真是火 红绚烂,春意盎然。,【思路总结】,用自己的话将自己的理解叙述出来(说 白了就是翻译一下诗词),只是在翻译的时 候,尽量做到语言的优美、典雅、文学化 (也就是说要符合信、达。雅的要求)。,“总分(总)”,2、【问题二】,【知识补充】: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远近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上下结合(由上到下、由下到上);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动静结合; 声色结合; 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白描工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移步换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联想想象;,【问题二】,【回答】:,远近结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

6、(颜色对比),上下结合:鹰击长空(上)鱼翔浅底(下),(动作对比),动静结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静态描写,动态描写,颜色描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3、【问题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战国楚宋玉九辩,月明云淡露华浓,倚枕愁听四壁蛩,伤秋 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闲步芳庭数落红。,昆曲玉簪记琴挑懒画眉,桂寒清露湿,枫冷乱红凋。,明叶小鸾,谁道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 往事立残阳。

7、,清纳兰性德浣溪沙,毛泽东具有“乐秋”情怀的原因,1、身体原因:72岁畅游长江(1965);,2、性格原因: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埋骨何止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超英赶美,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3、自身经历:虽历经坎坷,但最终却能 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4、【问题四】,原文: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回答】:交代了时间(寒秋)、 地点(橘子洲头)和词人所处 的特定环(处)境(独立)。,5、【问题五】,【知识补充一】:如何找诗眼?,【回答】:寻找诗眼可以归纳为“三看法”:,一看:诗词中的动词和形容词;,二看:诗词中的数量词;,三看:诗词中的虚词;,【知识补充二】:如何鉴赏诗眼?“

8、炼字”(步骤),(含义手法内容表达(情感)效果),把这个字(词)放回原句中做具体的解释, 注意特别的语法现象;,展开联想或想象,把该字(词)放回原句 中进行描述(翻译该字所在句的含义);,详细步骤,看看这个字(词)用到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或其他表达技巧,加上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 精炼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等;,点出该字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 思想感情;,回答【问题五】,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让读者通过词人的眼睛看到了橘子 洲头的一幅色彩明丽的湘江秋景图。,词人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枫林,红绿相间,点染如画;近 看漫江的秋水,缓缓北流,(“湘江北去”也是作者看到的景象) 碧绿清澈;巨大的船只

9、千帆竞发,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 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 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 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看”字领起的这七句,为下面的抒发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革 命精神,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该字在意境、思想感情 等方面的作用),6、【问题六】,【回答】:过渡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用:由写景过渡到抒情;,这句话什么意思?,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词人思绪万端, 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宇宙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 消长兴衰的真正主人?,这句话表达的情感?,这一

10、问道出了词人“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 为峰”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心拥天下,拯救苍生” 博大胸怀。,分析词的下阕(片),1、【问题一】:下阕的词眼是?,【回答】:词眼是:“忆”。,那么,词人回忆那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回答】: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 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携来百侣曾游,这几句话说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回答】:抚今追昔,回想过去,我和我的朋友们,常常携手 结伴来到这里游玩,我们一起畅谈理想,商量国家大事,无数 个不平凡的岁月至今仍萦绕在我们心头。想当年,同学们正值 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年龄,大家

11、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个个 昂扬向上,我们评论国家大事,书写着激浊扬清的豪迈文章, 把当时的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都视如粪土。,(好,这是内容上的,这也是我们这首词所描绘的 第2幅画面峥嵘岁月图。,实际上这几句话,也是对上文“问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的回答。,前后(文)照应,峥嵘岁月图,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

12、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3、下阕追忆往事,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这几句话抒发了词人什么思想情感?,【回答】: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 雄姿英发的战斗精神和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豪迈 气概。,找出这几句话中的一个“词类活用现象”?并 指明它是那一类词类活用现象?,【回答】:粪土当年万户侯,名词的意动用法(视为粪土),【习题链接】,【答案】:A,【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B项是名词作状语; C、D两项是名词作动词。,4、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里?,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

13、“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2、【问题二】,【回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是什么意思?,【回答】:含义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 在江水中游泳,那击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 驰而来的船。,这三句有何深刻寓意?,寓意实际上这三句话是词人对同学们亲切的遥问、 深情的怀念,也是对战友们的警醒和鼓励,也就是 说,你们还记得激流勇进、搏击风浪的革命豪情吗? 还记得历史赋予我们的责

14、任,敢于充当时代的弄潮 儿吗? 词人用这样一个问句,激励一切革命者应该保 持革命的朝气,做革命的中流砥柱,当然也含蓄地 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都具有天赋的 才能。”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常识补充, 投鞭断流;, 祖逖北伐;,投鞭断流,虽有长江,其能固乎! 以吾之众旅,投鞭於江, 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 晋书,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投鞭断流”形容人马众多,兵力 强大(兵众势大)。亦省作“ 投 鞭 ”。,祖逖北伐,祖逖,刘琨,范阳,点:时、地,山上,层林尽染,江中,百舸争流,天空,鹰 击,水底,鱼 翔,(静),(动),(远),(近),秋景图 (生机勃勃),万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描写,议论,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看,上阕,风华 意气 指点 激扬 粪土,记,抒发诗人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忆,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恰,下阕,起句:,“看”(写景),山上,鱼(俯),天空,江中,树(远),船(近),鹰(仰),水底,“问”谁主沉浮 (述怀),铺叙:,小结:,换头:,铺叙:,结句:,“携游”所历,写文章,论国事,蔑权贵,击中流,“忆”(言事),“记”浪遏飞舟 (抒情),“独立”所见,课文图解,知识补充,投鞭断流,祖逖北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