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行为学派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一)代表人物(二)理论观点(三)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一)代表人物 华生(创始人)、亨特、托尔曼、斯金纳、布卢姆(二)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分支2、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任务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三)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二、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一)斯金纳及其主要观点 斯金纳(1904—1990)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
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1、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是把有机体的行为划分为由已知刺激引起反应的应答性行为和有机体本身自发的行为操作性行为两类与之相对应又将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种类型:刺激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对有机体的自发操作行为 (反应)进行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斯金纳做实验,斯金纳箱,通过实验斯金纳发现:白鼠和鸽子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发生的,并且随着行为——食物的反复出现的次数而巩固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通过操作性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而要使教学或者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2)强化理论强化,是指在一个过程中,一些刺激物在反应之后呈现,用以增加在标准情况下反应的出现频率,或增加在同样情况下再出现时这一反应再出现的概率,具有这种作用的刺激就叫强化或强化物斯金纳认为,人类大多数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因此,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3、对教学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初,斯金纳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推广到教育心理学领域,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并研制设计出了新型的教学机器在他的领导之下,新教材开始编制,教学机器也在各大中学校广为应用,一时间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程序教学运动二)程序教学1、学习学习即反应的可能性或概率的变化行为的变化就是学习2、教学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以促进学习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习的手段是强化物,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强化的列联”3、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然后让学生按照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三)程序教学原则 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考虑:首先,要仔细地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这些教学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学生的行为的获得来表示的其次,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强化物第三,强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师要把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做成小的单位或步骤实施程序教学,要求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
这个小单元称作小步子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就是程序化教材或课件要求在程序教材的每一项目中让学生作出积极反应通过选择、填空和书写答案及“按键”等方式使学生作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当学习者作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要求课件要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即时确认”尤其是对学习者作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就会提高其学习兴趣程序教学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潜力进行学习这就要求程序教学以个别化学习的方式进行在小步子的程序教材引导下,学生可以尽量少地出现错误四)教学机器 教学机器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呈现问题的窗口;2、反应机制:给学生写字的纸带、按纽;3、用于向学生反馈回答正确与否的装置: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就将项目推进一步,反之则原项目保留无法推进以便学生再次回答五)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程序教学模式——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 以“电流”教学内容为例,可以设计成小步子: ①电灯泡发亮的原因是灯丝(发热); ②电灯灯丝发热的原因是灯丝通过(电流); ③电灯变亮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增大); ④电灯变暗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减小); ⑤当电压增大时,电流强度就(增大); ……,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的关键——教材的编制。
1)要注意及时强化学生的每一个反应2)对正确的反应进行强化而不应强化错误反应3)为了降低学生的错误反应率,要使程序的每一步的难度尽可能地低4)要保持每一步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性,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5)在程序中所呈现的问题,要变换缓慢6)必须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7)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建立抽象概念8)要运用学生的反应来测试各个步子的效应六)评 价1、优点能保证使学习者在学习中得到即时反馈,使学习者在每一步学习小步子上都得到强化,可以克服传统教学设计中过于侧重整体而忽视个体的不足程序教学原则确实切合教学实际,特适合中等以外的学生——天赋高和天赋差的学生学生按可以自己的速度循序渐进地学习,这能使教材掌握得更牢固,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心2、局限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但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人类学习本质上有非常大的差异,人类学习并非完全是被动的,并非完全是简单的行为反应,把学习看成是被动的,这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机械地接受教材和教师所提供的现成材料,并求得与教材、教师的同一认识,就会忽视甚至排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材割成许多很小的步子,使学生无法把握其结构,学生认知水平提高不快,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三、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一)布卢姆及其主要理论布卢姆,美国杰出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曾任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主席、国际教育评价协会评价和课程专家主要著作有:《教育目标分类学认识领域(1956)和情感领域(1964)》、《人类特性的稳定性和变化》(1964)、《论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的手册》、《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1976年)、《评价促进学习》(1981)布卢姆的教学理论体系有“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评价理论”和“掌握学习教学策略”三部分二)布卢姆教学理论的产生1、时代发展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受过更高教育的、有复杂技能的劳动力社会广泛的阶层希望能通过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社会与经济地位,从而要求接受更多的教育同时,现代社会的变化性质,要求正规与非正规教育能够终身进行2、现实的教育状况强调“天才”教育,忽视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增加了课程的抽象理论,忽视了应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理论脱离了实际三)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育目标分类学是布卢姆教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于1948年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大会上大学考试专家们提出来的 1、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主要特征(1)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陈述目标 (2)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 (3)教育目标分类学是超越学科内容的。
(4)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一种工具2、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主要结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主要是以探讨认知、情感和心理运动方面的发展为特征的,并为这三个领域中的每一领域提供了目标分类的框架,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1)认知领域1.0 知识:指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 1.1 具体的知识 1.1.l术语的知识 1.1.2具体事实的知识,1.2 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 1.2.1惯例的知识 1.2.2趋势和顺序的知识 1.2.3分类和类别的知识 1.2.4准则的知识 1.2.5方法论的知识 1.3 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知识 1.3.1原理和概括的知识 1.3.2理论和结构的知识2.0 领会:指理解所传授的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2.1 转化 2.2 解释 2.3 推断,3.0 运用: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4.0 分析:指把复杂的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以便弄清各种观念的有关层次,或弄清所表达的各种观念之间关系 4.1 要素分析 4.2 关系分析 4.3 组织原理分析5.0 综合:指把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
5.1 进行独特的交流 5.2 制定计划或操作步骤 5.3 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6.0 评价:指对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内在的标准或外在的标准进行价值判断 6.1 依据内在证据来判断 6.2 依据外部准则来判断,(2)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1)接受,指注意某种现象;2)反应,指主动参与;3)价值评价,指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愿意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奉献; 4)组织,指能对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比较,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5)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指能运用价值体系长时期地控制自己的行为;,(3)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1)知觉,指运用感官获得以后可用于指导动作的相关信息;2)定向,指从生理、心理和情绪方面做好活动准备;3)有指导的反应,指对某一动作技能的模仿和尝试; 4)机械动作,指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5)复杂的外显反应,指能熟练操作复杂的动作;6)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即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修正自己的动作;7)创新,指根据具体情境的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四)教学评价理论从职能的角度把教育评价分为三大类:第一是诊断性评价或事先配置性评价;第二是形成性评价;第三是终结性评价。
布卢姆强调形成性评价1、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和作用特点:重视教学过程中反馈和矫正的特点,为学生掌握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指明了希望,借助于它的实施而形成了“掌握学习”理论的各种各样的教学系统作用:在于能及时地“诊断”教与学的状况,从而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于哪些内容已经达到哪些目标,没有达到最终目标的难点所在以及从每个学生达到目标的不同学习模式中,找到共同学习难点,使教师在指导时知道需要改进和补充的地方对于学生来说,有四个作用: 一是调整学习活动; 二是从外部确认学习成果的“强化”作用; 三是诊断学习上的问题; 四是获得矫正学习的“处方笺”2、形成性评价的层次 形成性评价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教学进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单元形成性评价学期、学年的形成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