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jiups****uk1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5.50KB
约26页
文档ID:57798279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_第1页
1/26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绪论绪论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 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 也包括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 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 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 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 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 规定和对策原则。

10、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1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1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 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 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14、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15、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6、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 的文化 17、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18、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 积淀的文化 19、文化传统:是贯穿功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第第 1 章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大水这后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灾 2、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着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 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3、广大地域决定着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 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 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这也是它在产生条件上,区别于任何其他古代文明的地方,也是我们思考中国文化道路的重要起点 4、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 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大 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周王朝对于那些 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队自己的合法以后的历朝历代 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 统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 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 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5、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这里的地缘概念,是指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 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 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关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6、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 舞台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大的历史舞台。

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华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因 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 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 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 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地域,是中国文明 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不过到元明清时,这种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统一的国家出 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北方在经济上的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 一农业经济占上风;而南方,早已经过了这样的阶段而进入农工商贸全面兴旺的局面 7、在一个辽阔广大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人群构成的不同,存在区域性的文化 分布是必然的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工 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8、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 然环境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

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 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 起的作用越大2、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关于地理 条件的特殊,可以举古代神仙崇拜浓郁的燕齐地区为例关于得天独厚,可以明清晋商鼎 盛一时的原因为例不过,任何一个区域的得天独厚,都是需要外在条件的,所以这样形 成的地域文化,往往会因外在条件的丧失而衰落3、第三方面的因素, 特定区域的人群 有明确有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 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本地意识,也就不会有那样 深入的对本土地利、文化资源的开发,当然就不会有那第灿烂的文化高潮由此也可以得 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没有开阔的意识和胸襟,区域文化的建设也不会做好4、典范人物 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乡土意识由此而来一个地区 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 9、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地域文化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外在条件的变化,可以使一 个地方经济及附着在经济之上的文化现象兴衰起落精神方面,一些没有被一方人民重视 的东西,也容易淡漠甚至遗忘新的因缘,则带来新的现象 10、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一种社会文明,总有它正统的精神文化主导着该文明的文化方向同时在一个地域广阔的社会里,又不可能没的地域文化的广布从逻辑上说, 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 摄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化的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而且正统文化不能离 开特定地域人群对它的接受、理解以至发展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 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 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11、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 不违天时观念 12、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这 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利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也是 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 13、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例如到了明清 时期,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作物大发展,因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大片地围湖造田,致使那 里湖泊水的吞吐量急剧下降,每当长江汛期一到,中下游地区水患就得十分严重林木的 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森林资源的损失,即意味着黄河水土流失 的加重黄河流域的水灾总体看是呈逐渐加深加重的历史趋势,主要因素是泥沙含量越来 越大,以致在下游平原地带形成地上悬河不难看出,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为 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河流在明清时期的灾害日趋严重,更与两代治国思想的落 后及政治腐败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无视自然规律的人为因素占主要原因第第 2 章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这一悠久的 历程的重大结果,就是中国文化基本规模的形成 2、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成就:距今大约 1 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 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农业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 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 等这些都是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标志。

3、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其时间分为 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公元前 8000 年~前 5000 年) 、仰韶文化时期 (公元前 5000 年~前 3000 年) 、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 3000 年~前 2000 年) 新石器时代 结束于距今 4000 年左右,延长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4、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 划时代的大事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中,中国独有其二,即黄河中下游地 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 5、多元的文化发生:依所文献记载把上古文化划分为炎黄、东夷、苗蛮等三大区域,20 世纪考古发现证明,三大区域实际是远古更加多元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 6、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精神生活这个发现, 富于启发性在这样一个人群众多、地域广大的世界里,只有战争的征服,不能必然地导 致文化的汇聚融合,因为战争也可招致人群的逃避和迁徙真正将来源不同的人群辐辏并 凝聚在一起,应当是建立在互相交流、启发基础之上的文化建构,而共同宗教生活的建立, 则是这种文化建构的重要线索之一。

7、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 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如神农氏发明农业,有巢氏发明居室等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 一方面是战争,另一方面是宗教活动的重要 8、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尧舜禅让” ,另一件是《史记》所说的“乃命羲和敬昊天” 内 容是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 366 日,并“以闰月正四时” ,以 便“敬授天时,它关系着农耕大事,这正是黄帝的后代所建立的宗教中心凝聚力的根源 9、五帝时期的历史,实际是宗教中心的形成和发达它所以能将众多的人群辐辏在一起, 是因为这宗教中心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可以说,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着 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10、尚忠的夏文化: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约从公元前 21 世纪到公元前 17 世纪,历 时近五百年夏是“家天下” ,基本是以夏人为核心的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由于它的“父 传子,家天下”反而将五帝以来由宗教文化亲和力所促进的人群辐辏的历史趋势,暂时中 断了,开始了族群相处的一种新的关系模式,那就是战争征服。

那时的战争明显带有驱除 特征强大族群对弱小族群赤裸的战争关系,始于夏,盛于商,而终止于西周 11、 《礼记…表记》说“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即所谓的“夏上(尚)忠” 什么是“忠”道?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略作推测鲧因 治水不当被治罪,而禹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