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 最全笔记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7665928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研究 最全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唐诗研究 最全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唐诗研究 最全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唐诗研究 最全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唐诗研究 最全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诗研究 最全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研究 最全笔记(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诗研究笔记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唐唐诗诗的繁荣的繁荣一、作品数量多清康熙年间,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汇总了当时收集到的全部唐人诗篇,计二千二百余家,诗48900 多首。由于敦煌石窟的发掘及现代学者的努力,现存唐诗总数约 55000 多首。1982 年 7 月,中华书局刊全唐诗外编。二、古二、古调调新声,各体新声,各体该备该备古调: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乐府、歌行;(无八言诗)新声:律诗(七律、排律)、绝句。 今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为古体诗。 唐以后再无新的诗体,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因此说“古调新声,各体该备”。1)最早的四言诗出现于诗经 唐以前

2、三言诗、四言诗多出现在乐府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中,属民间诗歌。 唐诗中三言诗不多,文人较少涉及,仅李贺的苏小小墓(也不是完全的三言诗)。 杜甫不作四言诗。李白则创作了较多的四言诗,如来日大难、上崔相百忧章、雪谗诗赠友人 等。李白曾说:“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束之以声调,俳优哉。”2)西汉苏武、李陵是五言诗的始祖。(说法)3)七言诗最早出现于乐府。4)排律:超过八句的律诗。5)唐六言诗多写山水景色、离别远行及夫妇之情。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王维田园乐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李冶,字季兰(女道士)八至6)杂言诗较多

3、存于乐府,例如,李白的蜀道难、三、五、七言等。 秋 风 清,秋 月 明。落 叶 聚 还 散,寒 鸦 栖 复 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有人认为词就是从杂言诗变化而来的,如白居易忆江南后成为词牌名。(说法)三、三、风风格多格多样样,流派,流派纷纷呈呈绮而不靡的贞观诗;言近旨远的梵志体;奠定近体声律的珠英学士;提倡风骨兴寄的四杰、陈子昂;胸襟开阔、气象豪迈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侠气、豪情、立功、报国的盛唐边塞诗;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本子昂之古雅而益之以气骨”的“箧中集”;“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之以风神”的大历十才子;盛唐诗风的继承者刘长卿、韦应物;中唐诗变的先行者皎然

4、、顾况等吴中诗派;元清白俗、郊寒岛瘦;次韵相酬、杯酒光景的“元和体”;求新求变的韩孟诗派;韩昌黎以文为诗、以铺叙为诗、以议论为诗;幽艳晚香、唯美、悲剧、偏重近体的晚唐诗;李商隐:“沉博艳丽”;温庭筠:“藻绮”;杜牧:“清丽”。四、朝野上下,人工篇什四、朝野上下,人工篇什1)皇帝、大臣、宫女、道士、职业诗人、武将、平民、乐妓、小孩、甚至敌人都在作诗。唐朝皇帝均会 作诗,且常和群臣唱和,唐皇重视诗人,无因人废诗之行为(如:骆宾王、上官婉儿等)。 唐二十位皇帝,武则天时代诗人聚集最多,典故“夺锦之才(东方虬、宋之问)”。武则天自己也创作 了一些思妇诗(闺怨诗),例如: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

5、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看取石榴裙。李白的“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二首之一),与武则天的“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看取石榴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官婉儿不仅会作诗,且会评诗,“能秤量天下之才”。例宋之问、沈佺期在昆明池斗诗。沈佺期“微 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二句,上官婉儿评曰:“词气 已竭”。明王世贞评曰:“累句中的累句”。宋之 问“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二句,上官婉儿评曰:“犹陟健举”。明王世贞评曰:“佳句中的佳句”。 (“夜珠”典故:汉武帝曾在昆明池得夜明珠。) 唐代的武将也会作诗,西川节度使高崇文曾作过一首咏雪诗咏雪: 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 号将军。那个(骨孝)

6、儿射雁落,白毛空里雪纷纷。 唐代的小孩儿也非常了得。李商隐赞 10 岁时的韩偓“雏凤清于老凤声”。2)言论自由“童子皆吟长恨曲,胡儿都唱琵琶篇。”唐玄宗悼白居易。3)因诗取材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就因其寒食诗为德宗赏识,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官至中 书舍人,一下子平步青云。(汉朝寒食节不许生火)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4)“绝句登上诗坛是唐诗高潮的标志”北大林教授。绝句是当时最普及的诗歌体裁,因为绝句能唱(新乐府不能唱),所以唐人常将绝句称为“乐府”或 “小律诗”。 “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即唐三百年之乐府也”。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序)唐唐

7、诗诗繁荣的原因繁荣的原因:(社会渊源、思想渊源、文学渊源)(一)外因1)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天下太平。 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们的思想活跃。 唐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力 的强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物质环境;2)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门阀制度的打破,庶族地主开始崛起于政坛,士庶于是渐趋合流; 唐代确立科举取士制度,为广大地主分子进入仕途打开了大门; 阶级关系的变动使得唐以前封建社会中积累起来的许多矛盾,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解; 唐代文学以寒士为主体,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力量。3)思想解放、南北汇合、中外交流。 儒、释、道三教并重,任侠之风炽盛,这四股思潮相互融和

8、,互为表里,合成了有唐一代社会思想的基本框架; 唐以前北方文学雄浑悲壮,南方文学秀丽阴柔,入唐以后,将南北风格糅合在一起。 中外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了异域的艺术风貌; 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于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 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涛,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4)帝王的提倡 朝野上下,人工篇什。唐朝皇帝均会作诗,且常和群臣唱和; 经常举办的赛诗活动,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 唐皇对诗人重视且宽容,文境松弛,无因人废诗之行为; “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帝王不仅亲自阅卷,而且微行访贤,收受行卷。(二)内

9、因5)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 唐人所承受的文学遗产是相当丰厚的。从诗经到齐梁,诗歌在形式上日臻完备,艺术上日趋成 熟。特别是齐梁时期,诗歌的词汇日渐丰富,音节日渐和谐,诗人开始注意平仄的协调、对偶的工整。 齐梁的新体诗开始具备了律诗的雏形。 诗歌发展至唐代,已经具备了繁荣的条件。唐代诗人学习 并发展了齐梁诗人的技巧,但改革了内容。 唐代诗人对传统文学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借用杜甫诗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 多师是汝师。”思考思考题题:你:你认为认为唐唐诗诗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说请说明理由。明理由。 (2004 年 简答题)“行卷” (2001 年名词解释)1)

10、唐代科举制度下形成的一种社会风尚。2)由于唐代科举考试之试卷不糊名,主考官除了审阅考生在考场上的答卷,还可视其平昔诗文和声 名来决定录取与否。“行卷”正是考生们向主考官乃至天下人展示自己文才,并籍此博得声名的一种重要手段。3)“行卷”是唐代科举考试与唐诗繁荣之间的一个关键点。前人对唐诗的繁荣有那些说法? 唐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物质环境; 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们的思想活跃; “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 和统治者的提倡,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 中外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了异域的艺术风貌;“诗赋取士”的争论?1)首先把唐诗繁荣的原因归之于“诗赋取士”科

11、举制度的是南宋的严羽;2)反对科举兴诗说的理由有二:一是诗之盛衰取决于人之才学,不取决于科举选拔制度;二是唐人 省题诗多不工。3)“以诗取士”制度促使唐诗兴盛者,“功夫在场外”: “以诗取士”制度的产生与帝王对诗歌的倡扬有关。帝王不仅亲自阅卷,而且微行访贤,收受行卷。 唐科举考试与唐诗繁荣之间的一个关键点“行卷”。 正缘此,终唐一代,举国士子以攻诗为业,书肆商人以售诗为事,娼楼歌妓以唱诗为荣,市井小民 以传诗为乐。从这个角度说“以诗取士”制度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不亦可乎?唐人对传统文学的态度?唐代诗人对传统文学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借用杜甫诗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 师是汝师。”第

12、二部分第二部分 唐唐诗诗的分期的分期唐王朝 290 年,20 位皇帝,期间经历了三次大的变故(武则天篡权、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文学亦 随之而变化。文学的发展与政治是紧密相关的,政治的兴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一、四唐分期一、四唐分期说说的形成的形成过过程程 (2001 年年 简简答答题题) )( (1) )严严羽的羽的“以以时为时为体体”说说五期五期论论 最早给唐诗分期的是南宋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体中“以时而论”,把唐诗分为五体:唐初体、 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 根据:严羽认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诗歌有不同的言语、气象,亦即风格,虽不无例外,但大致可以加以区分。 目的:反映了严羽推崇盛唐、标

13、榜盛唐,处处以盛唐诗歌为法的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严羽分期中没有“中唐”概念,而早在沧浪诗话问世前一百多年,杨时就提到过 “中唐”,而且提出了“元和之诗极盛”的观点。( (2) )杨杨士弘的士弘的“音律正音律正变变”说说三期三期论论 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则是根据“音律之正变”,把唐诗分为三段:唐初、盛唐诗,/ 中唐诗,/ 晚唐诗。 “正(音)”即“盛、兴”,“变(音)”即“衰、亡”。( (3)高棅的)高棅的“声律、声律、兴兴象、文象、文词词、理致、理致”说说四期四期论论 最后完成“四唐分期说”,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是明代的高棅。 高棅在唐诗品汇中,以 “声律、兴象、文词、理致”为依据,结合各

14、个时期诗歌的风格特征和流变情况,对唐诗作了详、略两种分期。略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详分:贞观、永徽之时,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ji)开元初,此初唐之渐盛也。开元、天宝间,此盛唐之盛者也。大历、贞元中,此中唐之再盛也。元和之际,此晚唐之变也。开成以后,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馀韵犹有存者焉。 由于唐诗品汇是分体编次,高棅在对各体的论述品评过程中,又分出“正始”、“正宗”、“大家”、 “名家”、“羽翼”、“接武”、“正变”、“馀响”、“旁流”等九个品目,以充实四唐分期说。 高棅的分期,鲜明地体现出“伸正绌(chu)变”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仅表现在对李白、杜甫的苦心 安排上,更表现在元和

15、诗坛的归属问题上。“四唐分期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伸正绌变、标 榜盛唐、推崇李杜的观点,开了明七子以盛唐为宗、李杜为主的先河。唐诗品汇 (2001 年名词解释)1)明代高棅编撰的一部唐诗总集。(1 分)2)书中提出“四唐”说。(1 分)3)分体编排,每体分九等。(2 分)二、后人对四唐分期说的意见(1)明、清诗论家对四唐分期说的攻击这些学者抓住“四唐分期说”论人论世,无法统一的矛盾,来反对唐诗分期,特别是藉分期标榜盛唐, 贬低中晚唐的做法。 “唐律由初而盛,由盛而中,由中而晚,时代声调,故自必不可同。然亦有初而逗盛,盛而逗中,中 而逗晚者。何则?逗者,变之渐也,非逗,故无由变。”(明王

16、世懋) “文章关于世运,而有盛必有衰,乃风气使然,非人力所能勉强也。”(明叶羲昂) “初、盛、中、晚自有诗也,不必初盛也。李、杜、王、岑、钱、刘,下迨元、白、卢、郑,各自有诗也,不必李、杜也。”(明袁宏道) “世之论唐诗者,必曰初盛中晚,老师竖儒,递相传述。揆厥所由,盖创于宋季之严仪,而成于国初 之高棅,承伪踵谬,三百年于此矣。”(清钱谦益) “夫初盛中晚者,以言乎世代之先后可耳,岂可 以此定诗人之高下哉!”(清黄周星)(2)近、现代学者对四唐分期说的修正现当代学者一般并不反对给唐诗分期。不过,现当代学者对唐诗的分期只是取其形式,而不取其藉 分期标榜盛唐、贬低中晚唐的立场。 “我们分唐诗为四个时期,便是指明唐诗起、盛、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