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第29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9267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第29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第29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第29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第29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第29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第29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第29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2929 讲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最新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考纲解读1.了解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原始森林的分布。2.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生态脆弱性。3.掌握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及保护的措施。(重点)思维导图考点一考点一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森林资源的作用、现状和分布1森林资源的作用(1)图示说明如下:2知识拓展 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分析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主要作用丘陵、山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较干旱的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交通道路两侧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2、热带雨林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世界生物基因宝库。2森林的分布3现状: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雨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使土壤非常贫瘠。(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很容易遭到破坏。三、雨林破坏的原因四、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

3、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五、雨林的保护措施3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与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1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 ,这是因为( )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

4、 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 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A B C D答案 A解析 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主要是指其贫瘠的土壤、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沙漠相似。巴西和中国联合研制的地球资源遥感卫星在监测亚马孙地区森林砍伐情况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据此回答 23 题。2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D开辟大型农牧场3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 )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答

5、案 2.B 3.B解析 第 2 题,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当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及贫困。第 3题,雨林大规模破坏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4考情速查命题揭秘2016全国文综,372016全国文综,36(3)2014全国文综,79以小尺度区域的森林变化为背景材料,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森林的生态意义和生态问题及对策。难度较大。5考向一 森林的生态效益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据此回答 12 题。1距地面 6 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A B C D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6、)A B C D答案 1.A 2.B解析 第 1 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坐标系。图中横坐标为风速,纵坐标为高度,类森林使距地面 6 米以内的风速不到 3 千米/小时,故防风效果最好。第 2 题,此题注意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来分析,影响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为水分、热量,而华北平原为温带,适合落叶阔叶林生长,故选 B。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常见材料形式常见设问形式常用解题方法世界或我国典型区域图、森林景观图说明森林分布规律及其生态效益结合材料信息,根据答题模板进行分析、回答6考向二 雨林的生态环境与保护评价3(2016全国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

7、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 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给当地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解析 该问属于开放性试题

8、,注意先要明确观点,理由与观点一致即可。若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及社会、经济意义角度回答,若不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后给当地居民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角度回答。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常见材料形式常见设问形式常用解题方法世界或我国典型区域图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特征,说明保护森林的意义结合材料信息,根据答题模板进行分析、回答7考向三 森林被毁的原因、影响及保护措施4(2016全国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 70 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9、。下图示意 1976 年、1987 年和 2000 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答案 (1)20 世纪 70 年代(1976 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 80 年代后期(1987 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2000 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

10、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 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解析 第(1)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第(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该地区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

11、意预留野生动物过路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常见材料形式常见设问形式常用解题方法世界或我国典型区域图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特征,说明森林分布变化、被毁原因及保护措施结合材料信息,根据答题模板进行分析、回答8考点二考点二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湿地的开发与保护1湿地概况(1)含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2)类型: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3)我国湿地分布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东部多、西部少。2沼泽湿地的成因(1)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

12、密度等要素。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3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4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1)数量在减少,由于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滩涂等。(2)质量在下降。(3)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4)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95湿地资源问题出现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变化,使干旱、

13、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人口急剧增加,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泥沙淤积严重,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填海造陆等。6湿地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4)完善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1典型湿地保护措施地区具体措施洞庭湖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措施三江平原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2.典型

14、区域湿地保护的目的大河中下游湖泊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内陆干旱区湖泊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东北三江平原湿地主要目的是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黄河三角洲湿地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方法技巧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问题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 “过度农垦” “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与“植被破坏” “过度樵采”有关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10“围湖造田”类

15、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2)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问题如果试题以区域图切入,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具体如下: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地区荒漠化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植被稀疏的地区水土流失山地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平原耕作区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土地荒漠化(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

16、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2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1)分析思路原因Error!11(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答题术语思考方向答题术语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水土流失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荒漠化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生态保护自然原因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湿地萎缩 人为原因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自然原因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森林破坏 人为原因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自然原因物种有产生、发育和消亡的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