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案:09: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04835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学案:09: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学案:09: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学案:09: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学案:09: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学案:09: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学案:09: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学案:09: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学练三案一体实用系列09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部分教案部分课题名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本详案) 教学目标:了解十一届三中、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认识改革开放艰巨性、必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工作重点转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对外开放格局。难点 了解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内容及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教学评价激励法。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 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展开,也逐步形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 新格局。 教学过程: 专题三第 2

2、 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主要内容 (1)转移:确立实事求是指导方针,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口号,工作重点转到建设。 (2)改变: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改变管理活动思想方式。 (3)放权:肯定权力下放原则,大力精简各级机构,解决党政企的问题。 2重大意义 (1)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三个转变: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合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3)新道路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工作重心转移经历了哪几次?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工作重心转移经历了哪几次?(三次或四次都有道理) 第一次是在 1927 年“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 1949 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 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国时期。第三次是在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阶级 斗争为纲逐步转入经济建设上来。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 “遵义会议遵义会议” ”? 遵义会议是新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

4、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 的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十一届三中 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 1957 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 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 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 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 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必要性:农业集体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 抑,农业生

5、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2)自发性:在一些地方,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 试。 (“一些地方”是指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和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 (3)主要内容: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包产到户” , “包干到户”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影响(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 势和社会面貌。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毛和邓走的都是“农村 包围城市”的道路) 。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主要内容:增强企业活力(中心环节)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

6、2)重心转移: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3)改革的深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 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 19781978 年小岗村农民年小岗村农民“ “分田到户分田到户”“ ”“生死状生死状” ”:1978 年 12 月 地点:严立华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 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 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

7、以下 21 个农民姓名及盖章或指印) 建国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建国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1)1952 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2)19531956 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 (3)1958 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 化运动。 (4)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 凤阳花鼓词及民间谚语:凤阳花鼓词及民间谚语:(1)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 见新娘进凤阳。 (2)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3)大包干,大包干

8、,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政策依据和率先突破 (1)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 (2)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 2开放的步骤 注:1979 年在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只是酝酿或试水。 (1)开几个点:1980 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经济 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 (2)由点到线: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 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14 个沿海城市

9、的开放,有 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由线到面:1985 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 经济开放区;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新的战略: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 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3格局特点 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歌曲春天的故事 “画了一个圈”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

10、样扩大的? 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 经济开放区内地”这一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学案部分学案部分第 9 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基础导学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召开:1978 年 12 月,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口号,做出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2)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 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 方式。 (3)肯定了在

11、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 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3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和对外开 放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的到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中国农业集体化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 发展缓慢;一些地方的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2)进程 出现:19

12、78 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农民自 发实行联产到组、包产到组的责任制;四川省广汉县的一个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挂出 乡人民政府的牌子。 推广:在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支持下,1980 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农业生产 责任制的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包产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3)意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 和社会面貌。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方针:1984 年 10 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13、内容: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历史意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2)内容: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国营企业统收统支的经 营方式,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在企业内部实行厂长 (经理)负责制。 (3)历史意义: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增强,效益显著提高;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三、实行对外开放 1重大举措(1)创办经济特区 设立:1979 年,我国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 更多自主权。1980 年,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

14、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 年,划定 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意义: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概况:198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扩 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 的步伐。 意义: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从 1985 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 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概况:199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

15、浦东地区的决策,提出浦东实行经 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意义: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历史意义: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 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研讨 1怎样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最伟大转折? (1)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 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党的社会主义事业

16、引向健康发 展的道路。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 策,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起点。 (4)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会议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突出特点? (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 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点:首先,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 度;其次,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 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最后,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3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19781984 年为第一阶段,其中心环节为扩大企业自主权,中国的经济改革全面展 开。 (2)19841992 年为第二阶段,其中心环节为增强企业活力,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 我发展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