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431589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50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个同步”和“两个提高”,居民收入要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要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同步; 提高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2007年,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降至57.9%,美国的这一比例为70%。我国的劳动报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39.74%,而这个比重在很多国家高于50%。,第十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动分配的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第十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概念: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社会对劳动者创造的社会总产品

2、 进行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剩下的部分作为个人消费品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首先要进行下列各项必要的扣除: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社会后备基金或社会保障基金。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用作消费资料。 在这部分中还要作如下扣除: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 经过上述扣除之后的消费资料才在劳动者之间按劳动量进行分配。,根据马克思的设想,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1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2经济社会条件要能够保证劳动者各尽所能,这些条件

3、包括足够的生产资料可供投入生产,不仅保证人人就业,而且为劳动者选择职业提供充分的自由。 3商品经济已经消亡。在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 4社会可以统一对社会总产品做各项扣除。劳动者除了可供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按劳分配的平等首先是享有平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最后是平等的劳动交换,其次是平等的劳动权利,根据马克思的设想,按劳分配的特点,1、社会对劳动者实行统一的、直接的个人消费品分配,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具有社会统一性; 2、 按劳分配是实物不存在货币; 3、 按劳分配是社会唯一的

4、消费品分配方式,“等量劳动”,是指在相同劳动强度下具有相同熟练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生产产品所支出的劳动。“等量报酬”是指付出“等量劳动”的劳动者从社会领取相同数量和质量的消费资料。,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现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 直接原因:劳动的差别性和谋生性,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主体不是国家而是企业 只能在局部的范围内实行 只能按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来计量 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来实现,新特点,按劳分配,劳动报酬的不稳定性,按劳分配的媒介货币化,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分配计量标准的社会性,按劳分配的作用,按劳分配的局限性,二、社会主义初级

5、阶段的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一)客观依据,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是在社会范围内个人收入的基本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如何看待按劳分配,第一、按劳分配是同不劳而获是根本对立的。按劳分配要求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没有权利向社会领取报酬。 第二、按劳分配与平均主义也是根本对立的。平均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特别是个体农民的平等要求,他要求缩小劳动差别,多劳不多得

6、,少劳不少得。,第三、按劳分配是迄今为止最进步的分配制度。它不承认阶级差别,只承认劳动差别。每个人都享有按等量劳动取得等量产品的权利,这种权利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进步的一种权利。 第四、同按需分配比较,按劳分配也是不平等的权利。一是按劳分配是以劳动为尺度分配消费品的,但不同的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在劳动收入出现事实上的不平等;二是即使劳动者的劳动那里是相等的,但由于家庭人口不同,因而在生活水平上是不平等的。这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是不可避免的。,多种分配方式,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资本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劳动力价值收入,个体劳动收入,(二)多种分配方式,社会保障收入,多种分配方式,1、

7、个体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方式 这是同个体所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的收入分配的数量,一方面取决于劳动者的辛勤程度和劳动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市场状况。,2、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收入 这是同私有制或私营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在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除了一部分管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外,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按照他们投入的资本量进行经营而占有的剩余价值。由于资本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投资者应该按照市场规律获得回报,只要是合法的,应该得到保护。,3、利息和股息等收入 股息、债券、银行利息等,是生产要素对社会财富的增长作出的贡献的合法汇报。4、按技术、信息和土地参与分配 技术、信息和土地都是重要的

8、生产要素,它们在市场生产和经营中投入,会为所有者带来较高的回报。,5、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在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被雇佣的劳动者,他们的工资收入是出卖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即按劳动力的价值进行分配。,(三)按资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按资分配:是依据所有权和投入经济活动的资本数量,按一定比例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按要素分配:,资本所有者把货币存入银行,购买股票和证券取得的利息、股息和红利等,职能资本所有者依法获得的收入,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表现为利润、利息和地租,形式,是社会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务过程中的投入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的报酬。,依据,多种所有制形式相适应 由生产要素所有权引起的 与市场

9、经济相适应,为什么独立的小生产能够得到他劳动创造的全部产品而雇佣工人却不能,能够自己占有他自己劳动的全部产品,他的产品价值超过平均价格的余额没有被第三者即老板占有,这并不是靠他的劳动(就这方面来说,他同其他工人毫无区别),而是仅仅靠他占有生产资料。因此,仅仅由于他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他自己的剩余劳动才归他所有,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作为他自己的资本家同他自己这个雇佣工人发生关系。(26/441),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条件下,是否存在剥削的问题,经济学意义上的剥削是指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或劳动产品。 它的出现、存在及消灭,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

10、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因此,剥削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三位一体公式,从经济学史来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早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就对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了比较详尽的概述,提出了著名的“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归地主获得的那一部分叫作土地的利润”,“分配给资本家即垫款者的部分叫作资本的利润”,“分配给技匠或工人的部分,叫作劳动的利润”。 半个多世纪以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里专门写了一章来批判“三位一体公式”,关于“三位一体”公式,三位一体公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收入的真正源泉,抹杀了资本关系

11、的历史性质。,受资本主义分配过程的表象的迷惑 把在分配领域获取收入的原因,当成生产领域创造价值的源泉,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错误原因,错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生产要素被加进了“生产要素大家庭”。,例如,马歇尔提出了把企业家经营能力作为一个新的生产要素,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新的生产要素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居民收入,居民收入,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体制 国民收入总量 投入劳动量和其他生产要素数量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方式和制度,一

12、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居民从各种不同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包括以货币计算的收入和以实物计量的收入,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劳动收入 个人资产收入 福利收入 经营性收入 其他收入,个人收入,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宏观经济角度看,微观经济运行角度看,效率表现为各经济主体生产经营效能的发挥,效率表现为经济资源在社会各部门间有效配置或者说得到有效利用的状态,效率,复杂的公平观 一个关于分蛋糕的思想实验,兄弟二人分配由他们共同“生产”的一个蛋糕,他们为选择“公平”的分配原则而感到苦恼,因为他们面临10种以上的分配原则,而每一种选择似乎都有道理。 1.二人均分从人头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2.谁劳动得多

13、谁多分从贡献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3.哥哥多分,弟弟少分从年长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4.弟弟多分,哥哥少分从年幼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5.谁多出钱谁多分从购买力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6.用抽签办法决定分配份额从机会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7.谁是家长谁多分从地位或职务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8.谁爱吃蛋糕谁多分从偏好强弱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9.谁的工龄长谁多分从过去的贡献看是公平的; 10.谁的学历(或学位)高谁多分从掌握的知识标准看是公平的; 11.谁的职称高谁多分从能力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这份关于分配原则的菜单还可以开列下去,而每一种分配原则似乎都是公平的。这个思想实验说明,所谓“公平的分配”是一个复杂而

14、充满争议的话题,公平或平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公平的、能够让所有人满意的分配原则是难以找到的。,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财富分配是平等的。,社会为每个成员提供的获得收入的条件是平等的,公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相互矛盾,相互促进,我国公平与效率原则,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再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

15、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目前我国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问题,分配不合理收入差距拉大,行业之间职工分配收入差距最高达到15倍。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中, 证券业人均17.21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其他金融业人均8.767万元,是 全国平均水平的3.1倍,航空业人均7.58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电力、 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国有行业的职工不足全国职工总 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十二五”开局之年,“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被独立成章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预示着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大幕将起。,两个7%,“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年均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将首次有望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在职工工资分配上,我们传统实行的是“工资总额增长要低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要低于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两低于”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