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高二数学(文)复习学案:集合(一)学生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30656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春市高二数学(文)复习学案:集合(一)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二数学(文)复习学案:集合(一)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二数学(文)复习学案:集合(一)学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二数学(文)复习学案:集合(一)学生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二数学(文)复习学案:集合(一)学生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春市高二数学(文)复习学案:集合(一)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春市高二数学(文)复习学案:集合(一)学生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三)集合的基本运算(三)集合的基本运算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韦恩图(Venn)表达集合的关

2、系及运算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元素的特征、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集合的交、并、补三种运算 难点:正确把握集合元素的特征、进行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准确进行集合的交、并、 补三种运算 【课堂流程课堂流程】 一、导学一、导学 1.1.知识简要梳理知识简要梳理 (1)集合的知识结构图集合的知识结构图 (2)(2)常用数集常用数集: 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 . (3)(3)常用性质及结论:常用性质及结论: 若集合 A 含有个元素,则 A 的子集有 个,真子集有 个,非空真子集有 个()n nN 空集是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集合,它不含任何元素,是任何

3、集合的 ,是任何非空集合 的 ,解题时不可忽视 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并集的性质: AA;AAA;ABBA; ABAB A. 交集的性质: A;AAA;ABBA; ABAA B. 补集的性质: ; ; ;() U AC A () U AC A () UU CC A ; () U CAB () U C A() U C B() U CAB () U C A() U C B 2.2.解题规律点睛解题规律点睛 (1)解决集合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 (2)弄清集合中元素的本质属性,能化简的要化简; (3)抓住集合中元素的 3 个性质,对

4、互异性要注意检验; (4)正确进行“集合语言”和普通“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 (5)求交集、并集、补集,要充分发挥数轴或文氏图的作用 二探究与讨论二探究与讨论 1. 集合 My|yx21,xR,集合 Nx|y,xR,则 MN 等于( ) 9x2 A. t|0t3 B. t|1t3 C. (,1),(,1) D. 22 2.设 A=关于的方程有两等根,,若,则实数的mx01 2 mxmx01axxBABBa 值为 3.设全集,则集合-1等于( ) 2 , 2,1 , 2 1 , 3 1 , 2 , 1 , 2 1 , 3 1 , 1, 2 BAU (A) (B) (C) (D)BACUBA)(B

5、CAC UU BCA U 4. 定义集合 A*Bx|xA,且 xB,若 A1,3,5,7,B2,3,5,则 A*B 的子集个数为( ) A. 1 B. 2C. 3 D. 4 *5.已知集合 M=抛物线,N=圆,则 MN 的元素个数是( ). (A)0 (B)2 (C)0 集或 2 (D)0 或 2 或无数 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A) (B) (C) (D)NM NM MNNM 7.如图,I 是全集,M、P、S 是 I 的 3 个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A) (B) SPM)(SPM)( (C) (D) SCPM I ()()

6、()(SCPM I *8.设 a、bR,集合1,ab,a0,b,则 ba( ) b a A. 1 B. 1 C. 2 D. 2 *9.是全集,若集合满足=,则可推得( )UCBA,BACA (A) (B)= (C) (D)CB BACA)()(CCBBCA UU CACBAC UU )()( 感悟感悟: : 三、当堂检测三、当堂检测 1.已知 A=x | x +10 ,B=-2,-1,0,1 ,则( )() R C AB A.-2,-1 B.-2 C.-2,0,1D.0,1 2. 已知集合 Sx|y,又 a3,则( ) 2 5x A. aS B. aS C. D. aS aS 3. 已知全集

7、U 为实数集 R,集合 Mx|0,且 1A,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 B. 1,) C. 0,) D. (,1) 6. 满足条件1,2M1,2,3的所有集合 M 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7.已知集合 A,B 均为全集 U=1,2,3,4的子集,且,B=1,2,则= ( ) 4BACUBCA U 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A.3 B.4 C.3,4 D. 8设集合,若,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4 1 2 1 |ZkkxxA 9 2 a A B C DaAaA aA aA 9.若命题 P:xAB

8、,则P 是( ) A. xAB B. xA 或 xB C. xA 且 xB D. xAB 10.已知全集IN N*,集合Axx2n,nN N* ,Bxx4n,nN N ,则( ) AIABBI(A)B CIA(B)DI(A)(B) I C I C I C I C 12.设 A、B、I 均为非空集合,且满足,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 IBA (A) (B) (C)(D) () I C ABI()() II C AC BI() I AC B ()() III C AC BC B *13已知为集合 I 的非空真子集,且不相等,若( ),M N,M N 1 ,NC MMN 则 (A) (B) (C)

9、I (D)MN *14. 若 A、B、C 为三个集合,ABBC,则一定有( ) A. AC B. CA C. AC D. A *15.设集合,若,ZnnyyQZmmxxP,2, 12 000000 ,yxbyxaQyPx 则( ) (A) (B) (C) (D) QbPa,PbQa,PbPa,QbQa, *16.设集合,都是的含有两个元素的子集,且满足:对任意的6 , 5 , 4 , 3 , 2 , 1M k SSS, 21 M 、()都有, iii baS, jjj baS,kjiji, 3 , 2 , 1, j j j j i i i i a b b a a b b a ,min,min

10、(表示两个数中的较小者) ,则的最大值是( )yx,minyx,k A.10 B.11 C.12 D.13 *17.集合 S=,A 是 S 的一个子集,当时,若,且,则称x为 A 的一个5 , 4 , 3 , 2 , 1 , 0AxAx1Ax1 “孤立元素”,那么 S 中无“孤立元素”的 4 元子集的个数是( ) (A)4 个 (B)5 个 (C)6 个 (D)7 个 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18.函数,其中 P,M 为实数集 R 的两个非空子集,又规定 Mxx Pxx xf , , )( 若,则;若,则;MP )()(MfPfMP )()(

11、MfPf 若,则若,则RMP;)()(RMfPfMP .)()(MfPf 其中正确判断有( )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19.设数集,且、都是集合的子集,如 3 | 4 Mx mxm 1 | 3 Nx nxn MN |01xx 果把叫做集合的“长度” ,那么集合的长度的最小值是 ba|x axbMN *20.对于集合 N1,2,3,n及其每一个非空子集,定义一个“交替和”如下:按照递减的次序重新 排列该子集中的元素,然后从最大数开始交替地减,加后所得的数,例如集合1,2,4,6,9的交替和是 964216,集合5的交替和为 5,当集合 N 中的 n2 时,集合

12、N1,2的所有非空子集为1, 2,1,2,则它的“交替和”的总和 S212(21)4,请你尝试对 n3 的情况,计算它的“交替 和”的总和 S3_,并根据其结果猜测集合 N1,2,3,n的“交替和”的总和 Sn_. 21已知全集,A=1,如果,则这样的实数是否存在?若存 32 1,3,2 Sxxx21x0ACSx 在,求出,若不存在,说明理由。x 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23向 50 名学生调查对 A、B 两事件的态度,有如下结果 赞成 A 的人数是全体的五分之三,其余的不赞 成,赞成 B 的比赞成 A 的多 3 人,其余的不赞成;另外,对 A、B 都不赞成的学生数比对 A、B 都赞成的 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多 1 人。问对 A、B 都赞成的学生和都不赞成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