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337564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六年级下册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六年级下册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六年级下册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六年级下册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六年级语文下册读写训练点喀喇沁旗小学语文六年级教研组编写者:锦山小学 李菲菲前 言读写结合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从教材文本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习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去年 10 月份我们召开了全旗“读写结合”教学研讨活动,初步收获了一些好的经验,分享了大家的一些智慧。之后,锦山小学、锦山中心校、十家中心校三所学校还把这一内容确定为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因此,无论是从丁有宽老师那样的名师大家的经验看,还是从我们身边的老师的感悟说,在阅

2、读课堂教学中夯实“读写结合”教学环节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我们常说对于一篇课文我们要走进去,再走出来。不仅要知道文章表达了什么,还要知道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可是究竟怎样走出来,怎样让学生知道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没有抓手,缺少具体的操作策略。鉴于此,我们有了充分发掘教材资源,让读写结合教学具体化,系列化的灵动。希望能够探索出一套一到六年级读写结合教学经验材料。材料一以贯之,循序渐进,成系列的体现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过程。同时能够体现什么样的教材内容要让学生学些什么,教师可以怎样引导学生学,学到什么程度。经过广泛探讨,我们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局领导、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

3、尤其是我们聘请的承担编写任务的六位优秀教师,牺牲了整个一个寒假的休息时间,为我们编写了高质量的“读写结合教学环节设计” ,这是他们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心血之作,在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相信有了“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作为参考,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这一环节教学设计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优势资源会得到很好的发挥,进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具体编写时我们以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为依据,确定每一学段,每一册,每一单元乃至每一课的读写训练点。参考的信息整理筛选如下:第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质要求我们在进行读写教学时,既要关注技法,又要关注精神,这样二者才有统一性的结合。因为技

4、法和精神又是包含过于丰富的概念,所以课标又很细致的给我们规定了不同阶段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第二,具体到小学三个学段,课标里有这样的要求:首先从整体上要求孩子们既要具有爱祖国,重集体,讲团结,求事实的人文精神,又要掌握说汉语,用汉字,文从字顺,口齿清晰的工具性要求。其次是三个学段的不同要求:第一学段,读的方面要求在培养习惯的基础上让孩子们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是读什么的问题。另外,要求孩子们在诵读诗歌古诗等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是怎么读的问题。写的方面要求孩子们写自己想说的话,

5、写想象中的事物,另外要学会使用学过的词语,这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第二学段,读的方面同样是在培养习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以上的这些内容,不只是向我们说明了读什么,怎么读,还有读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是详尽而丰富的。写的方面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

6、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等。第三学段,读的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

7、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这些读的要求较之前两个学段有了更加深入的要求。写的方面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个人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等。“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包括前言、目录、单元整体训练说明和每一课的读写结合训练点设计。前言部分是我们活动的总纲,里面有我们开展这一活动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每一单元的整体说明是对本单元读写内

8、容和能力训练要求的的总述,体现出各阶段各部分内容的训练目标。每一篇课文,我们设计了 14 个读写结合点,部分附有下水文,为大家进行这一环节设计时提供参考。美文欣赏部分,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实教师的教学。如何用好“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 ,我们编写组有如下建议:编写“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 ,是针对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写的训练薄弱的情况采取的一种具体措施,希望借此能够加强阅读课堂教学中写的训练。因此,本材料只为进行写的训练这一教学环节提供备课参考,不能代替教师的教案。参考时,材料中设计的结合点不用面面俱到,要有选择性的使用,教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实际自行设计读与写的结

9、合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倡不局限于教材,可以有更广泛的拓展和引导,厚积薄发为妙。此外,尤其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不能因为重视了学生写的能力训练,而忽视了识字写字、朗读等能力的训练,更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了一个又一个习作能力训练的叠加,肢解了课文内容,淡化了课文情感,把语文课上成了练习课。我们编写一到六年级“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 ,希望能给大家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切实的帮助。但是,由于我们的才力所限,又是初次使用,难免有所疏漏。为了能够不断完善设计内容,及时分享大家工作中的点滴收获,让更多的老师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让“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的内容更臻于完美,我们特成

10、立了“喀旗小学语文教师二群”QQ 群(群号:287224791) ,建立了全旗小学语文教师网络教研组。欢迎您的参与。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编写组2013-3-1目 录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习作要求-1第一单元读写重点-21、文言文两则-32、匆匆-43、桃花心木-64 顶碗少年-95、手指-10第二单元训练重点-126、北京的春节-137、藏戏-158、各具特色的民居-159、和田的维吾尔-16第三单元训练重点-1810、十六年前的回忆-1911、灯光-2212、为人民服务-2213、一夜的工作-25第四单元训练重点-3014、卖火柴的小女孩-3115、凡卡-3316、 鲁滨孙漂流记-3

11、417、 汤姆.索亚历险记-35第五单元训练重点-3818、跨越百年的美丽-3919、千年梦圆在今朝-42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4521、我最好的老师-47综合性学习-49综合复习-49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习作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五、六年级阅读的目标是:1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

12、、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5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 语文课程标准中五、六年级习作的目标是: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教学时,我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课文学习,重视读写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