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29641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循着线索理一理 由表及里想一想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提示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 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 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 质低下,仓促应战。 2袁伟时说:“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 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

2、难性后果, 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认为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 理解。 提示 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 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 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 败投降。 3有书记载:“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连日烧杀抢掠,北京城一时成为强盗肆虐的世 界到处残垣断壁、尸骸枕藉。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提示 八国联军烧杀抢掠,严重损害中国领土和主权,破坏中华文明,是非正义的 侵略战争。 41900 年,义和团运

3、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后,八国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有 人据此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对此你怎么理解。 提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而是西方列强要瓜分中 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侵略者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 史论术语背一背(先填后背)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表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务运动的失败;马关条 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八国联军侵华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的一次集体侵略,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 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探究点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

4、败的主要原因未考史料读出史论 史料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 , 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 “不以倭人为意” 。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 有区处,必有收场” ,命令部下“静守勿动” 、 “保舰勿失” ,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在向朝廷汇报:“平壤之败,因由寡不敌众,亦因器械之相悬, 并非战阵之不力。”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 。 黄海战后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此后,舰队只是困守港口, 北洋海军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力

5、量,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 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 恶。 ” 以上史料均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教你读史 阅读本段史料应把握每段材料的关键语句。 第一段中“不以倭人为意”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盲目自大缺乏预见;第二段中“用各国 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表明清政府寄希望于外国调停,准备不足;第三段中李鸿章的 “器械论”过于强调军事装备优劣;第四段中“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表明清政 府丧失了渤海的制海权;第五段中“坏蛋官吏的罪恶”表明清政府吏制腐败。 综合以

6、上史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史论形成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 (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探究点二20 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已考史料命出新意 史料 (摘自 2011 年海南高考 T27)1900 年 10 月 16 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 德协定 ,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

7、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 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 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 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 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 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 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 “毫不踌躇而赞同之” 。日本此时正“不安 达于极点” ,不仅表示“赞同此协

8、定” ,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 。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 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 条“表示欢迎” ,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 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 ,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 1900 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高考原题 答案:转变:由瓜分到“保全” 。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 (2)结合史料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高考原题 答案: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 (3)简要分析英德协

9、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高考原题 答案: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 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 总结升华列强侵华的方式、趋势和阶段特征 1侵华方式 (1)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2)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3)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文化入侵。 (4)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2趋势 (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 (2)经济侵略日益加强的同时,不断渗透政治与军事控制。 3阶段特征 (1)19 世纪 4060 年代: 侵华国家:主要是英、法,其次是美、俄。 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

10、区。 侵略方式:主要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 原料。 (2)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初: 侵华国家:英、法、美、俄、德、意、日等。 侵略范围:向中国内地扩展。 侵华方式:在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由“中外和好”到瓜分中国再到“以华治华” , 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 (3)20 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以前 侵略国家:美日成为侵华主要国家,先是日本独霸中国,后是美国确立优势地位。 侵华手段:主要是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 。 历年高考真题整体研究找规律 1(2014重庆高考)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 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

11、,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 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 A康熙帝 B乾隆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解题提示:定时空:中国近代。抓关键:“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 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是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启用维新派,变法图强。 答案:C 2(2014山东高考)“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 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 或请设商务大臣” “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解题提示:定时空:中国

12、近代。抓关键:依据材料中 “举国争言洋务” “开铁路” “言银行”等信息可知,客观反映了 19 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全面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 主义的愿望。 答案:D 3(2014海南高考)1899 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 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 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题提示:定时空:1899 年。抓关键:材料中“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是美国 “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它扩大了美国在华的特权。 答案:C 4(

13、2012海南高考)1870 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 间传言, “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 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解题提示:定时空:1870 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抓关键: 教会因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享有许多特权,成为西方列强的帮凶,因此,教案频发说 明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答案:B 5(2011全国卷)1900 年 6 月 21 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 月 26 日,两 江

14、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 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 业为主” 。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解题提示:定时空:1900 年,中国。抓关键:东南保护约款表明东南地方政 府并未追随中央政府向列强宣战,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答案:B 6(2014上海高考)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 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

15、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 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 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 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 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 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 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 要之,内治不修,则外

16、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 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解题提示:结合材料“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 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和“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 ,从 多方面概括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答案: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 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在外交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 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 最新史学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