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22 五柳先生传》学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09027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22 五柳先生传》学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届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22 五柳先生传》学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届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22 五柳先生传》学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届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22 五柳先生传》学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届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22 五柳先生传》学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22 五柳先生传》学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22 五柳先生传》学案 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十二课第二十二课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掌握一些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感受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本文洗练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学习难点:熟读、背诵课文。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文中的思想感情,翻译课文。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 15 分钟高效完成。教材助读教材助读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

2、点是“实录” ,即 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自传,传记文的一 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 想发展等等。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 ,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 文章最后还有一段“赞” 。 “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缀于传文之末。 文心雕龙说:“赞者, 明也,助也。 ”据郑振铎先生的解释,传文中记事有未完备之处,在“赞”中补足,即所谓“助”之义; 传文中褒贬之意没有说尽,在“赞”中讲透,即所谓“明”之义。所以“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 文的记事

3、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展拓文章的境 界。 预习自测预习自测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 )酒 辄( )尽 吝( )情 短褐( ) 箪( )食 汲汲( ) 俦( ) 觞(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每有会意 亲旧知其如此 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 短褐穿结 3.理解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因以为号焉(古义: ,今义: ) 每有会意(古义: ,今义: ) 造饮辄醉(古义: ,今义: ) 我的疑问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课内探究课内探究2学始于疑学始于疑 1、五柳先生题目读出了什么信息? 2、

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字? 3 3、作者通过课文要表达怎么样的情感? 质疑探究质疑探究 1、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确有疑难,小组中探讨解决,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问。2、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 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5、,以乐 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3、翻译课文。课文赏析 1、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2、第一句话的含义?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性格:志趣:生活:形象:4、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35、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6、 “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7、自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主题归纳: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 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

6、高尚情操。 写作特色: 、语言质朴自然,于平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 、刻画人物虚实结合,重在写意传神。 、语言流畅自然,精练准确。 当堂检测当堂检测 1、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课文中共出现九处否定句 表现其思想性格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慕荣利” “不求甚解” “家贫不能常得” “曾不吝情去留 ” “不蔽风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用原文来概括五柳先生的六种人生态度 对读书 对做客 对家境 对著文 对得失 对贫富 3、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课后反思课后反思4课后训练课后训练1.背诵全文。

7、 2.完成练习册。5第二十二课参考答案第二十二课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预习自测 (1)sh zh ln h dn j chu shng (2) 1 许:处所 2 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 3 旧:旧交、旧友 4 造:往、到 5 期:希望、愿望 6 穿结:打补丁 (3)把作为 认为,领会书中的意思 相互明白,心灵相通,到、往 制造 (4)划分节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 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

8、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 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5)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 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 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 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

9、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 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 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 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 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 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第二课时1、 文章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 2、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

10、历。 “不知何许人”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宅边 有五 柳树,因以为号焉” ,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卓尔不群、 不随世俗的品性。 3、 (1)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2)一是读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 ,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二是饮酒, “性嗜酒” 、 “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三是写文章, “常著文章自娱” 、 “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3)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4)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

11、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 的精神。 4、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也说明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 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 自然性格的反映。 5、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 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6、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6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7、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学笔法加的品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 汲汲于富贵” ,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传赞一体,互为 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8、 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 当堂检测 1,淡泊宁静 恬淡自足 胸襟开阔,意存高远 开朗乐观 耿直率真 安平乐道 卓尔不群、不随世俗 2、不求甚解 曾不吝情去留 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