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海高考历史科考试要求(考试大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02790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上海高考历史科考试要求(考试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上海高考历史科考试要求(考试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上海高考历史科考试要求(考试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上海高考历史科考试要求(考试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上海高考历史科考试要求(考试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上海高考历史科考试要求(考试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上海高考历史科考试要求(考试大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6年上海高考历史科考试要求年上海高考历史科考试要求 一、考试性质、目的和对象一、考试性质、目的和对象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科(上海卷)测试是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 性考试。选拔性考试是高利害考试,考试结果需要有高信度,考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应该具有高效度 。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考试对象是符合2016年上海市高考报名条件且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 二、考试目标二、考试目标 历史学科旨在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涉及时空意识、史实理解、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具体 考察目标为: 1 1时空意识时空意识( (

2、历史学习的基础,体现历史学的特性历史学习的基础,体现历史学的特性) ) 11 将历史人物、时间、现象等置于特定的时期、地点 12 运用有关时间、空间的各项技能 (包括使用有关时间的各种术语;制作年表、时间轴;阅读地图) 2 2史实理解史实理解 21 了解主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文明成果等 22 了解重要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 23 了解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 3 3材料处理材料处理 31 提取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中的信息 32 识别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识 33 判断材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删去可靠性) 4 4历史阐释历史阐释 41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历史(包括比较、归纳、推理、移情、想象

3、等方法) 42 从不同的视角解释历史 43 运用多种方式表述历史(包括:概述、叙述和论述) 44 对历史作出恰当的评价(即逻辑上做到论点、论据与论述一致;价值观上体现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对人类共享价值观的认同)。 三、试卷结构及相关说明三、试卷结构及相关说明 1 1试卷结构试卷结构 按测量目标划分,时空意识和史实理解占40,材料处理占30%,历史阐释占30左右。 按课程内容划分,世界古代史约占10%左右,中国古代史约占30左右,世界近代史约占30% 左右,中国近现代史约占30左右;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均有所反 映,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史实适当兼

4、顾。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占50,非选择题占50。(删去“约”) 2 2考试方式和试卷总分考试方式和试卷总分 考试方式为闭卷书面考试。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考生应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试卷总分为150分。 3 3考试时间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考试内容四、考试内容 1 1基础型课程部分基础型课程部分 ( (一一) )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 内 容学习水平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A古代两河流域 汉穆拉比法典B 尼罗河A 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 金字塔与来世信仰A 古代埃及 象形文字A 印度河、恒河A 种姓制度B 佛教的创始、经典A 古

5、代东方 古代印度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A 爱琴海A 城邦的特征A “古典时代”A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C 荷马史诗A 帕特农神庙A希腊古典文化 哲学与史学B 罗马共和国A 罗马帝国A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基督教的创始、经典A “十二铜表法”B 罗马法体系 “公民法”与“万民法”B 古代希腊罗马 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C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的创始、经典A 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A古代伊斯兰世界 奥斯曼帝国 帝国的统治B 封建制度的产生B 封建制度 等级君主制B 中世纪庄园A 庄园和城市 城市的自治B 中世纪文化大学的兴起A 中世纪西欧 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C ( (二二) )中国古代史

6、中国古代史 内 容学习水平 原始农耕A 从史前时期 到夏商王朝 中华文明的起源 炎黄传说A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A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 二里头遗址A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青铜时代A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C 西周的建立A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礼乐制度B 社会大变革C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B 战国七雄A 商鞅变法A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A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的形成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B 秦的暴政A 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A 从周王朝到 秦帝国的崛起 秦末农民起义 西汉的建立A 汉承秦制B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A 从“

7、无为”到“有为”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汉武帝时代 对西域疆土的拓展A 东汉的建立A 东汉的兴衰 豪强地主A 赤壁之战A 割据与分立 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A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A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B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B 科举制A “贞观之治”A 唐蕃关系A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A 丝绸之路A 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A 北宋的建立A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 创设 文官体制B 北宋中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A 宋、辽、西夏鼎立的局势A 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A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A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经济重

8、心的南移 海上丝绸之路A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A 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A辉煌的科学技术 梦溪笔谈A 行省制度B 元朝的统一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A 明朝的建立A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内阁制度B 清的建立A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清军入关与明朝灭亡A 军机处的设立B 康乾盛世(上) 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A 社会经济繁荣的诸种表现A 四库全书A康乾盛世(下) 文字狱A 朝贡贸易的特点B 明清对外贸易 从海禁到闭关B 明朝的兴 亡与清前 期的强盛 早期的西学东渐西学的传入A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C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C ( (三三) )世界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 内 容学习水

9、平 民族国家的形成君主专制B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A 新航路的开辟B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A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A 1516世纪 西欧社会的演变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A 议会与国王的斗争B 英国革命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 启蒙思想家B 批判君主专制B启蒙运动 宣扬自由和平等B 独立战争的开始A 独立宣言B美国独立战争 联邦制度的确立B 三级会议的召开A 革命的爆发A 1718世纪 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 人权宣言B 拿破仑称帝A 法国民法典B 工业革命的孕育B 蒸汽机A “世界工厂”A 英国工业革命 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B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现代工

10、厂制度B “血汗工厂”A 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社会立法B 工业社会的来临 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C 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共产党宣言A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南北战争B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德意志的统一B 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影响A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废除农奴制B 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B 电力时代的来临A 第二次工业革命 大企业与垄断资本B 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A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形成 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 瓜分世界 列强瓜分世界A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束A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B 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B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战

11、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A 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现代化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A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A 国家调控经济B 罗斯福新政 社会保障措施B 墨索里尼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A 二二六事变与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A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纳粹体制的特征B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A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A 开罗宣言A “大萧条”中的 资本主义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德国和日本的投降A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A 联合国A 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 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A 冷战的序幕和开始A 马歇尔计划和莫洛托夫计划A 北约和华约A 战后国

12、际政治格局 的演变 美苏冷战的开始 柏林危机A 大国关系的重组美苏争霸的重要史实A 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A 冷战的结束 苏联解体与冷战的结束A 原子能的利用A 战后科学技术革命 互联网的发展A 煤钢联营A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A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欧盟与欧元B 东盟A 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发 展 石油输出国组织A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其性质A 七十七国集团A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 京都议定书A 战后科学技术革命 与经济全球化 战后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C ( (四四)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虎门销烟B 南京条约B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B “修约”交涉B 第二次鸦片战争

13、 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B 洪秀全成立拜上帝会A 洋枪队A 太平天国 湘军与淮军A 总理衙门的设立A 天朝的危机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B 民族资本与早期维新思想通商口岸与近代民族企业的诞生A 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A 马关条约B 公车上书A 时务报与天演论A 百日维新的内容A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戊戌变法的意义B 瓜分狂潮A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 八国联军侵华 与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B 新政的举措A “预备仿行宪政”A 清末新政 皇族内阁A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A 同盟会的成立A 武昌起义A 辛亥革命与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B 中华民族的 觉醒与抗争 不平等

14、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C 社会习俗的变革A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A 新青年A 新文化运动与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文学革命A 五四运动A 五四运动与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A 中国民主革命 的转折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开始及成果A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A 南京国民政府的 内政与外交 改订新约运动A中国的土地革命 与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与 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及后果A 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间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A 淞沪会战与上海沦陷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建立 南京沦陷与南京大屠杀A 中共七大的召开A 中国人民抗日战

15、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A “三大战役”A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渡江战役与南京、上海等地的解放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 新中国的诞生 共同纲领B 国民经济的恢复土地改革B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化三改造”A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三面红旗”A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间A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探索与曲折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间及标志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真理 标准问题讨论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A伟大的历史转折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的建立A 一国

16、两制的提出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开拓 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 初登国际舞台 万隆会议与万隆精神A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 尼克松访华与中美建交A外交舞台的拓展 联合声明与中日建交A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 中国走向世界 新时期对外关系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 2 2拓展型课程部分拓展型课程部分 ( (一一) )中国历史专题中国历史专题 内 容学习水平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之道C 儒学的经学化B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B 辐射东亚A 儒家文化的传播 远播西方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进化论的输入B思想潮流的演进 三民主义B “德先生”与“赛先生”B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中西文化论战B 李善兰与近代数理知识的引入A 商务印书馆与西书的翻译和出版A近代科技与文化发展 申报与报刊业的繁荣A 唐胥铁路与交通工具的改进A 强学会与民间社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