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194375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六单元 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答案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15 讲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考纲要求 1.商业的发展。2.古代的土地制度。3.“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考点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时期概况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1)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

2、市场成为商品(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出现“商帮” ,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二、市的变迁与古代的对外贸易图示图解 城市职能与“市” “坊”的发展与演变2城市的发展Error!Error!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发展历程Error!Error!(2)朝贡贸易Error!Error!轻巧识记 巧用“三先”与“三后”记忆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史料一 明醒世词:“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史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 ;“缙绅家之女(婚嫁)惟

3、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解读 史料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有所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史料三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解读 史料反映出随着商品贸易的扩大,纸币出现,宋代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史论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中的四大变化(1)商业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3)交易媒介: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

4、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二、市的变迁史料一 长安市有九,各方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三辅黄图卷二史料二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 “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解读 史料表明古代商业活动有严格的区域限制,政府对商业活动有着严格的控制管理,市对城市职能的定位影响也较小。史

5、料三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史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解读 史料表明在唐代政府对市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到宋代贸易场所则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功能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史论 1 古代中国商业都市发展的五大特点(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2)城市

6、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市场不断繁荣。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4)对外贸易发达。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史论 2 制约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社会政治局面是否稳定。(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程度。(3)政府的决策

7、和政策。(4)内外交通是否便利。1(2013新课标全国卷高考)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答案 D解析 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 ,“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 ,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故 D 项符合题意。2(2013江苏高考)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

8、,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答案 B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侨寓扬州的大商人,在经营盐业和典当业获得巨额财富后,他们不仅购买豪华的园林,还捐钱买官,成为“仕而商”的官商,说明商业发展改变了社会风气。由题干材料不能断定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也不能说明当时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排除 A、C 两项。清朝仍然推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D 项。答案为 B 项。3(2013大纲全国高考)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 ”

9、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答案 B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乾隆三十七年” “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 “台地多用宋钱” ,说明清朝时期宋代的钱币在台湾地区仍在流通,由此可知清朝前期海峡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故答案为 B 项。4司马迁对商人致富的现象评论道:“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商人们)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王侯)比者,命曰素封 ” 。由此可知,司马迁( )A是一个重义轻利的知识分子B对经商致富的态度、手段和结果有褒有贬C认为富商应被视为贤人

10、,为世人所尊敬D意在为汉初的“重农抑商”政策辩护答案 B解析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的意思是:企图得到更多的财富,是人的天生本能。 “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是说靠农田致富为上,其次是以工商致富,最差的是以欺骗方法致富。 “(商人们)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王侯)比者,命曰素封 ”的意思是:商人们没有做官而可以和做官的人平等,叫“素封” 。可见,司马迁称颂货殖,鼓励人们发财致富,但他又批判了“奸富” 。综合这些信息可知 B 项符合题意。5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 ,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

11、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 “私造者禁之” ,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 )A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C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D政府管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答案 C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交子是由四川少数商人“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的,因此并不能说明其他地方拥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故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 项中的“彻底避免”过于绝对。交子由少数人使用到“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 ,说明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故选 C 项。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

12、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1)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2)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1)税制改革:公元前 594 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2)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4土地兼并问题(1)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2)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3)

13、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图示图解 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 “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 “海禁”与“闭关锁国”

14、(1)明朝的“海禁”原因:担心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表现:明太祖开始实行“海禁” ,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代继续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轻巧识记 用“两个三”归纳古代经济制度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史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解读 史料表明西周时期实行土地

15、国有的井田制,所有权归周王,本质上是最大规模的周王私有,但在春秋时期,井田制已遭破坏,出现了土地个人私有的现象。史料二 再现商鞅变法举措的砖画解读 史料表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通过“废井田,开阡陌” ,从制度上、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明确了土地私有制。史料三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汉书武帝本纪解读 史料表明在西汉时就已存在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并引起统治者阶层的关注。史论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规律(1)演变: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到夏、商、西周时期

16、的井田制,再到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历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问题一直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重要问题。(2)规律: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是铁器、牛耕带来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特点a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b广大农民只占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d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二、古代的经济政策史料一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清世宗实录解读 史料反映了雍正帝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本业,而工商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