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考试复习内容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6774517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学》考试复习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外科学》考试复习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外科学》考试复习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外科学》考试复习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外科学》考试复习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科学》考试复习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学》考试复习内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科学外科学考试复习内容考试复习内容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无菌术无菌术:无菌术是指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其中包括灭菌法、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灭菌灭菌:灭菌是指用物理的方法,杀灭与手术区或伤口接触的物品上的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芽孢等)。消毒消毒:是指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等)。高压蒸汽法高压蒸汽法:在 104.0-137.3kPa 蒸汽压下,温度达到 121-126,维持 30 分钟。方法是将需灭菌的物品放在高压锅内,加热时蒸汽不外溢,高压锅内温度随着蒸汽压的增加而升高。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是灭菌效果最好

2、、应用最广的灭菌方法。功能性细胞外液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或细胞内液体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无功能性细胞外液无功能性细胞外液:有一小部分组织间液仅有缓慢地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它们具有各自的功能,但在维持体液平衡这方面作用甚小。容量失调:容量失调:是指等渗性体液的减少或增加,只引起细胞外液量的变化。浓度失调:浓度失调:是指细胞外液中的水分有增加或减少,以致渗透微粒的浓度发生改变。成分失调:成分失调:钠离子浓度不改变的前提下,其他离子浓度的改变因微粒小不造成渗透压明显变化,只造成成分失调。酸碱平衡失调:酸碱平衡失调:体内酸性

3、或碱性物质过多,超出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肺和肾功能障碍使调节酸碱平衡的功能障碍,均可使血浆中 HCO3-与 H2CO3 浓度及其比值的变化超出正常范围而导致酸碱平衡紊乱。平衡盐溶液平衡盐溶液:平衡盐溶液的电解质含量和血浆内含量相仿,用来治疗等渗性缺水比较理想。目前常用的平衡盐溶液有乳酸钠和复方氯化钠溶液(1.86%乳酸钠溶液和复方氯化钠溶液之比为 1:2)与碳酸氢钠和等渗盐水溶液(1.25%碳酸氢钠溶液和等渗盐水之比为 1:2)两种。阴离子间隙阴离子间隙:即血浆中为测定的阴离子与阳离子浓度的差值。输血输血: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可算是一种支持性与代偿性的疗法。出现场合包括了外科手术备血以防术中失

4、血过多、严重贫血等等。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输血后 15 分钟2 小时内。表现为寒战、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和皮肤潮红,血压一般无变化,持续 30 余分钟至2 小时后缓解。过敏反应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溶血反应溶血反应:红细胞膜破坏,致使血红蛋白从红细胞流出的反应.常见于输血反应及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细菌污染反应细菌污染反应:输血后立即出现内毒性休克和 DIC。临床表现有烦躁、寒战、高

5、热、呼吸困难、恶心、发绀、腹痛和休克。循环超负荷循环超负荷:大量快速输血可导致循环超负荷,甚至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为肺水肿、颈静脉怒张、中心静脉压增高及出现奔马律等。尤其是心脏病病人、老年人、幼儿或慢性严重贫血病人。自体输血自体输血: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在需要时进行回输。包括回收式自体输血、预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常采用自体输血装置,抗凝和过滤后再回输给病人。可分为外伤时回收式自体输血、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和术后回收式自体输血。预存式自体输血预存式自体输血:选择符合条件的择期手术病人,于手术前若干日内,定期反复采血贮存,然后在手术时或急需时输还病人。稀释式自体输

6、血稀释式自体输血:临手术前自体采血,用血浆增量剂去交换失血,因而病人的血容量保持不变,而血液处于稀释状态。休克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低容量性休克低容量性休克: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引起休克称为低容量性休克,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创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严重

7、感染特别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常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多器官衰竭虽是创伤和手术后常见的现象,通常从一个脏器开始,以后其它脏器序贯地接着发生,情况特别严重时也可多个脏器同时发生衰竭。急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肾损害,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使肾单位调节功能急剧减退,以致不能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和排泄代谢产物,而导致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及急性尿毒症综合征,此综合征临床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全身并发症全身并发症:由于 ARF 所致的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以及尿毒症毒素在体内蓄积,可以引起全身各系统的中毒症状。肾穿刺活检肾穿刺活检:肾穿刺活检全称为肾穿刺活体

8、组织检查法,是肾脏病病理诊断的唯一方法。也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金标准。它是指应用穿刺针刺入活体的肾组织,取出少量肾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血液净化血液净化:把患者的血液引出身体外并通过一种净化装置,除去其中某些致病物质,净化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血液净化应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连续性肾替代治疗连续性肾替代治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通过缓慢的超滤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通过溶质的弥散和对流清除体内毒素,模仿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

9、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是继发于创伤、烧伤、休克和其他全身性病变的一种胃肠道急性病理改变,以胃肠道粘膜损害以及运动和屏障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本病不是一组独立的疾病,而是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一部分,包括急性胃粘膜病变(应激性溃疡)、急性无结石性胆囊炎、肠道菌群与毒素移位、危重病相关腹泻、神经麻痹引起的肠蠕动缓慢或消失等。急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10、。麻醉麻醉: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消除手术时的疼痛。吸入性麻醉吸入性麻醉:是指通过经呼吸道吸入药物并产生麻醉作用的一种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根据往椎管内间隙注入麻药的位置不同,可分为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脊膜外间隙阻滞和蛛网膜下隙-硬脊膜外间隙联合阻滞。蛛网膜下隙阻滞蛛网膜下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隙,阻断部分及神经的传导功能而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麻醉。硬脊膜外间隙阻滞硬脊膜外间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间隙阻滞部分及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其缩支配区域的感觉或运动功能消失的麻醉方法。脊髓前运动综合症脊髓前运动综合症:脊髓前动脉是一根钟终末血管,供应脊髓截面前 2/3 的区域。如果较长时间血

11、供不足,甚至坏死,称为脊髓前运动综合症。骶管阻滞骶管阻滞:经骶管孔将局麻药注入骶管腔内,阻滞骶脊神经。低温麻醉低温麻醉:也称全身体温,将机体体温降到一定程度,以求降低机体代谢、保持或延缓机体细胞活动,以适应治疗和手术的需要。32-35为浅低温;26-31为中低温;25以下位深低温。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是指使用特殊装置将人体静脉血引出体外,进行人工气体交换、温度调节和虑过等处理后在泵入人体动脉内的一项生命支持技术,又称心肺转流术。心肌保护心肌保护:为了既能获得无血手术野的条件,又能提供良好的心肌保护,有利于手术后恢复良好功能,常采用的保护措施和方法称为心肌保护。重症检测治疗室重症检测治疗室 ICU

12、ICU:是集中各有关专业知识技术、先进的检测和治疗设备,对重症病例的生理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有效治疗的专门单位。脑脑死死亡亡:是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表现为:意识丧失;脑干反射消失; 呼吸停止; 脑电活动停止。心肺复苏心肺复苏: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以人工呼吸代替病人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心脏按压心脏按压:是指间接或直接按压心脏以形成咱死的人工循环的方法。胸泵机制胸泵机制:胸外按压解除时,胸内压下降并低于大气压,静脉血又回流到心脏。脑复苏脑复苏:为了防止心脏停搏后缺氧性脑损伤所采取的措施。脑再灌注损伤脑再灌注损伤:脑

13、缺血在灌注后,发生脑水肿、脑充血及持续低灌流状态,使脑细胞继续缺血缺氧,导致细胞变性和坏死,造成脑细胞不可逆性损害。围手术期处理围手术期处理:为病人手术做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生理准备生理准备:是对病人生理状态的调整。外科感染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等并发的感染。非特异性感染非特异性感染:非特异性感染又称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感染,如疖、痈、丹毒、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等。常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其特点是:同一种致病菌可以引起几种不同的化脓性感染,而不同的致病菌又可引起同一种疾病。特异性感染特异性感染:指由结核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

14、杆菌、白念珠菌等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不同于一般性感染的病菌,可以引起较为独特的病变,其在病程演变及治疗处置等方面与一般感染不同。疖疖:是化脓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单个损害称为疖。痈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也可由多个疖融合成。皮下急性蜂窝织炎皮下急性蜂窝织炎:指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感染,也可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丹毒丹毒: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浅部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浅部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病菌从皮下、粘膜破损处或其他病灶侵入淋巴流,导致淋巴管和淋巴结急性炎症。创伤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

15、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破坏或功能障碍。完全修复完全修复:组织缺损完全由原来性质的细胞来修复,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是最理想的修复。轴突反应轴突反应:神经纤维损伤后断裂后,近侧段轴突可形成棒状肿大,远侧端则发生 Waller 变性,神经细胞体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期愈合一期愈合:是最为理想的愈合形式。特点是创缘、创壁对合整齐、无肉眼可见间隙,创内无异物及血凝块,组织破坏少,炎症反应轻微、创伤没有感染。二期愈合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的愈合。修复以纤维组织为主。烧伤烧伤:由热力引起的组织损伤。包括火焰、热液、电、化学物质等引起的损伤。吸入性损伤吸

16、入性损伤:吸入性损伤吸入性损伤是指吸入有毒烟雾或化学物质对呼吸道所致的化学性损伤,严重者可直接损伤肺实质。电烧伤电烧伤:电流通过人体可以造成全身电击伤和局部电烧伤。电流通过人体有“入口”和“出口”,入口处较出口处重。入口处常炭化,形成裂口或洞穴,烧伤常深达肌肉、肌腱、骨周损伤范围常外小内大。化学烧伤化学烧伤:由化学物质造成的损伤,主要是细胞脱水和蛋白质变性,有的产热而加重烧伤。有的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发生中毒。冷伤冷伤:寒冷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称冷伤( coldinjury)。冷伤分冻结性冷伤和非冻结性冷伤两大类,冻结性冷伤大分全身性和局限性冷伤两种。冻结性冷伤冻结性冷伤:冻结性冷伤因短时间暴露于极低温或长时间暴露于冻点以下低温所引起,此时组织发生冻结,故称冻伤。非冻结性冷伤包括冻疮,常发生于手、足和耳垂部,也是受冰点以上的低温和潮湿的作用而起。肿瘤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提供原发肿瘤位置,受累和播散情况的相关信息。包括放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