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_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_学问和智慧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72356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_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_学问和智慧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苏教版_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_学问和智慧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苏教版_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_学问和智慧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苏教版_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_学问和智慧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苏教版_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_学问和智慧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_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_学问和智慧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_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_学问和智慧ppt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造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议论文,学问和智慧,11,1. 学习目标,2. 作者简介,3. 背景透视,5. 相关资料,6. 检查预习,7. 听读课文,9. 句段品析,10. 疑难探究,11. 板书设计,13.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4. 拓展延伸,15. 教材习题讲解,4. 文体知识,8. 整体感知,12. 本课主旨,16. 课后作业布置,3.

2、 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1. 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 (难点),(重点),来自点拨,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绍 兴柯桥镇江头人,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其代表 作有:新人生观逝者如斯集新民族观 文化教育与青年等。,来自点拨,作者是五四运动时的学生领袖,后来从事学 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教育家,先后做过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颇多建树。他研究中国的教育,发现了其中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本文针对把“学问”与“智慧”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阐释了“学问”与“智慧”的不同内涵及相互关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来自点拨,立论文

3、1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2要求: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议论文的分类,来自点拨,驳论文 1定义: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2方式: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总结论点。,来自点拨,我国古人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信息载体。用于书写的竹片叫做“简”,又称“策”;用于书写的木片,叫做“札”,又称“牍”。“五车”语出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施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很有才学,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里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后来人们便以“五车”“五

4、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车”等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五车”的典故,来自点拨,王安石赠外孙:“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用“读五车”来表示要多读书。“五车”的典故,反映了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所使用的传播手段。这么多的简册,运输、存放都很麻烦,人们常形容说:“汗马牛”“充栋宇”。因而形成了“汗牛充栋”的成语典故。,魔法记忆之记少余多法: “蚌”只在地名蚌埠中读(bng),其余情况下读(bng)。,部分来自点拨,陶冶 寸积铢累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蚌埠,y,zh,k,l,bng,bng,河蚌,部分来自点拨,高zhn远瞩 ( ) shn( )养 屋yn ( ) 慷ki( )激昂 gi

5、( )括 灌gi( ),赡,檐,慨,概,溉,瞻,部分来自点拨,1.寸积铢累:铢,古代重量单位,24铢为一两;累,积累。形容点点滴滴地积累。例句:甲骨文的发现,与其说是王懿荣冥冥之中的运气,不如说是他一生寸积铢累的个人修为使然。 2.食古不化:读书人一味学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例句:互联网时代,手机企业墨守成规、食古不化,即使像诺基亚一样的巨头,也难免会遭到惨败。,部分来自点拨,3.无关宏旨 :不涉及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例句:如果说PS照片是民间的一种游戏,无伤大雅,也无关宏旨,但PS照现于官场上,则非同小可。 4.探骊得珠:骊,黑龙。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例句:老舍先生的茶馆

6、聚国事家事、世态人情于一室,整篇戏剧探骊得珠,让我们在啼笑中感知着民众的无奈以及时代的黑暗。,部分来自点拨,5.融会贯通:融会,融合;贯通,全部透彻了解。参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辨析: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举一反三”强调由此及彼的类推,如:习近平指示,要认真吸取输油管爆燃教训,注重举一反三,落实安全生产。“融会贯通”强调对知识的融合,从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理解,如:大多数文科高考状元都强调学文科重在融会贯通。,部分来自点拨,6.鞭辟入里:眼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例句:鲁迅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进行

7、了鞭辟入里的总结性的批判。 7.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例句: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只是浮光掠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部分来自典中点,1. 理清文章思路。,【答案】第一部分(1-2段):解释“学问”与 “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3-6段):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2.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部分来自典中点,【答案】我们不但

8、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部分来自点拨,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答案】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部分来自点拨,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答案】第一种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

9、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部分来自点拨,3. 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答案】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庖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部分来自点拨,4. 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答案】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重点品析第二部分,部分来自点拨,5. 在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答案】运用了对

10、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部分来自点拨,6. 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阅读方法解密,部分来自点拨,议论文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其作用是: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强调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启发人们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本文就是在结尾归纳总结全文,再一次强调中心论点。,重难点小结,部分来自点拨,本部分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

11、“智慧”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个观点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理念十分吻合,对我们很有启发。,部分来自点拨,【答案】文章首先用生动的比喻对“学问”和“智慧”这两个概念作了比较,第2段批驳了“学问就是智慧”这种错误的看法。接着第3、4段,作者从“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的角度论证“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第5段从“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的角度来论述“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最后得出全文的中心:“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1.【难点探究】本文内涵丰富,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结构的?,部分来自点拨,【

12、答案】第三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2.【难点探究】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部分来自点拨,第五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裨瞬起瞬灭。交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

13、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学问和智慧,概念 不同,学问是知 识的聚集智慧是陶冶 原料的熔炉,辩证 关系,有区别,有区别,需要学 问更需 要智慧,学问不能 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文章针对不辨“学问”与“智慧”差别的认识 误区,对二者的关系作了准确的阐释: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的学习理念,对重视知识、忽视能力培养的旧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有力的批判。,1.观点针对性强,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议论文提出的论点要有价值,如本文所涉及的学问和智慧的关系,的确是一般学习者说不清楚或是没有引起重视的,积弊已久,为

14、害不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充满了智慧和雄辩。2.辩证地分析问题,说理透彻层次分明。 作者在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时,列举了三个杰出人物的事迹,引用赫胥黎和爱因斯坦的话,说明“发现”本是每个人都可能具有的禀赋,因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智慧者才具有发现能,3.说理生动形象,语言充满了智慧 。说理最忌枯燥,但是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本文能受读者喜爱,除了拥有正确的观点,还在于充满了智慧的语言。作者是饱学之士,也是有大智慧的人,行文之际,旁征博引,意趣盎然,不失幽默。,力,只有有发现能力的人才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 这就防止读者产生误解,以为智慧者在生活

15、中只是极少数,从而使论证更加严密。另外文中先说学问不能离开智慧,再说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最后归结到中心论点上来,这样处理,文章的层次更清晰。,智慧之言,精辟之语 (1)智慧是勇敢者的翅膀,依赖它才能飞向希望的蓝天。 (2)学问如一朵盛开的花,智慧是土壤、水分、气候等适宜的自然条件,凭借它,学问之花才越开越灿烂。 (3)学问是营养,缺乏营养的人不会有健康的体魄;智慧是对营养的精心配制,经过这种配制,人才能达到最佳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一、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智慧是能力。(或:学问指的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指的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点拨:根据作者所用的比喻句,概括出二者的内涵,但在回答时不能用比喻句来回答。,有智慧的书:“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经常有精粹的思想和论述;无智慧的书:“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议论空泛,不过是材料的堆积。这两种书的主要区别在于能不能给读者以启发。,二、,略。点拨:这里用五句话论述学问对智慧的重要性。第一、二句,从反面说无学问的智慧是肤浅而不能长久的;第一句直说,第二句用比喻。第三、四、五句从正面说以学问为基础的智慧有根底而且靠得住;第三、四句用比喻,第五句得出结论。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