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人际沟通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340725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人际沟通课件(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影響人際關係的知覺和情緒,一知覺的意義與歷程 二影響知覺的因素 三情緒與人際關係,一知覺的意義與歷程,(1)知覺的意義 (2)知覺的歷程,(1)知覺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等感官,不斷地接收各種刺激和訊息,同時,我們也不斷地為這些刺激和訊息,賦予個人主觀的解釋,這就是所謂知覺(perception)的歷程,(2)知覺的歷程,A、產生感官刺激(sensory stimulation occurs) B、組織感官刺激(sensory stimulation is organized) C、解釋評價感官刺激(sensory stimulation is interpr

2、eted-evaluated),A、產生感官刺激(sensory stimulation occurs),知覺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感官接受到刺激 每個人感官接受刺激的能力,並不相同。雖然每個人的周圍充滿了各種刺激,但是,感官所能接收的訊息,卻相當有限。 一方面可能是受到生理條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個人的心理因素,影響了訊息的選擇,影響感官訊息接收的心理因素 (1)興趣: (2)需求:除了興趣之外,個人的需求也會影響訊息的接收。 (3)期待:期待對於個人的知覺,也有重要的引導效果,由上可知,我們的感官,在一既定時間內,只能接受少量的刺激 因此,知覺是有選擇性的(selective),而這種選擇性

3、也是個人在訊息處理過程(information processing)中,不可或缺的因應機制(coping mechanism),缺少這個因應機制,個人可能被迫接受大量訊息,因而造成過度負荷(overload)的現象 但這種選擇性的知覺也往往造成人際間的誤解,B、組織感官刺激(sensory stimulation is organized),知覺的第二個階段,是個人會根據不同的原則,組織感官所接收到的刺激 常用的感官剌激組織原則 (1)接近性 (2)封閉性 (3)其他,(1)接近性,人們知覺外在刺激時,會將時空上接近的人或訊息,視為同一類或彼此有關連的事物,(2)封閉性,個人可能將不完整的訊

4、息,知覺成一個完整的訊息,(3)其他,如連續性相似性簡單化等等。,C、解釋評價感官刺激(sensory stimulation is interpreted-evaluated),人們選擇和組織感官所接收到的刺激之後,便開始解釋和評估刺激。 這個步驟受到個人過去的經驗需求願望價值觀信念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即使人們暴露於相同的刺激之中,也可能有迥然不同的詮釋和評價。,二影響知覺的因素,(1)生理因素 (2)認知歷程的偏誤 (3)過去經驗 (4)個人角色,(1)生理因素,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是人們認識外在世界的五大感官反應 但是因為先天遺傳限制,抑或後天環境使然,每個人感官的靈敏度並不相同,接

5、受外界刺激的能力和反應,也不盡相同。,A、視覺 B、聽覺 C、味覺 D、嗅覺 E、溫覺 F、其他生理因素,A、視覺,視覺是人們最重要的感官反應之一,透過眼睛,我們可以看到繽紛五彩的世界。然而每個人的視力不同,視力差異可能導致互動障礙 而且,由於互動雙方視力不同,他們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也可能不同,B、聽覺,在人際溝通過程中,聽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只有聽到對方的聲音,才可能瞭解對方的意思,也才能進一步進行溝通。但是現今社會裡,噪音愈來愈多,導致人們的聽力,受到嚴重的損害 聽力上的差異使聽力好的人必須提高音調,才可能讓聽力不好的人,聽到自己的說話。這種高分貝的溝通情境,可能造成雙方的不舒服。

6、 至於因為聽不清楚對方的說話,只能根據聽到的部份或對方的唇形,猜測對方的意思,則很可能造成誤解。這種聽力的差異還可能造成判斷的錯誤。,C、味覺,酸甜苦鹹是人們的四大味覺。舌頭上不同區域的味蕾,專司不同的味道 如同視覺聽覺一般,每個人味覺的反應可能不同 如果無法認清每個人的味覺反應不同,而將自己喜歡的味道,強迫他人必須接受,那麼,人際衝突可能就無法避免了,D、嗅覺,每個人的嗅覺偏好和敏銳性,也可能大異其趣 因此,我們切忌妄加批評他人的味覺偏好。同時,我們也不必因為別人無法接受自己所喜歡的味道,而大感困擾,E、溫覺,每個人對溫度的反應,也有所不同,忽略這種差異,也會阻礙人際之間的互動,F、其他生理

7、因素,每個人的健康狀況疲勞程度年齡身高精神狀態等,也會影響知覺歷程,(2)認知歷程的偏誤,A、隱含的人格理論(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B、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C、初始近時效應(primacy-recency) D、一致性(consistency) E、刻板印象(stereotyping) F、歸因的偏誤(attribution error),A、隱含的人格理論(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所謂隱含的人格理論,指的是每個人的心中,對於他人的人格特質,都有一些預設(assumptions

8、) 而且,人們常常會根據一個人所顯示的某種特質,而推論他具有其他特質,這種由某種特質推論其他特質的現象,最明顯的是所謂的月暈作用(halo effect) 月暈作用指的是當某個人具有一些正向特質時,人們會推論他也具有其他的正向特質 相同地,當人們知道某個人擁有一些負向的特質時,通常也會推論他具有其他負向特質,這就是負向的月暈作用(reverse halo effect),當個人使用隱含的人格理論,推論他人的特質時,可能會造成以下的障礙: (1)錯誤地知覺他人具有某種特質,但他人其實並未擁有該項特質,只是因為該特質符合個人的隱含人格理論 (2)與他人交往時,個人的隱含人格理論,會使其忽視或扭曲那

9、些不符合理論的訊息,B、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我實現的預言指的是因為個人具有某種預期或信念,因而影響個人的行為,使得其預期或信念,真的發生了 比哥馬利恩效果(Pygmalion effect)就是非常有名自我實現的預言的例子。在Merton(1957)早期的研究中也証實了這種現象 因此,我們的預期是會實現的。在人際關係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相信別人都是好的真誠的喜歡自己的,才能有好的人際關係,C、初始近時效應(primacy-recency),如果你選修了一個課程,學期前半段的內容,都是些枯燥艱澀的理論介紹,讓人覺得無聊乏味,但是後半段的課

10、程,卻是生動活潑的實務說明與演練 學期末了,要求你對此課程進行評鑑時,究竟是前半段還是後半段的課程,對你的教學評鑑,較具影響力? 如果是前半段的課程,較有影響力,則稱之為初始效應。反之,如果是後半段的課程,對教學評鑑的影響作用較大,則稱為近時效應,在人際知覺過程中,初始效應(也就是第一印象)大於近時效應 Asch(1946)的研究証實了這點。當然,人際知覺的初始印象,可能導致對他人的誤解,而且,第一印象也可能使個人忽略或扭曲某些與初始印象不一致的訊息 因此,在人際互動中,一方面要學習如何給別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要避免以對別人的第一印象,來對此人做判斷,盡量收集各種與此人有關的訊息,D

11、、一致性(consistency),人們的認知系統裡,都有一個強烈的傾向,希望能夠維持知覺或態度的一致性 請先練習以下的句子,從括弧中選出一個你認為較適當的答案 我預期我喜歡的人(喜歡,不喜歡)我 我預期我不喜歡的人(喜歡,不喜歡)我 我預期我的朋友(喜歡,不喜歡)我的朋友 我預期我的朋友(喜歡,不喜歡)我的敵人 我預期我的敵人(喜歡,不喜歡)我的朋友 我預期我的敵人(喜歡,不喜歡)我的敵人,根據一致性理論,你的答案可能是: 更進一步來說,你可能會期待你喜歡的人,具有一些令人喜愛的特質,而沒有一些惹人厭煩的個性。但是,卻預期你不喜歡的人,具有一些令人討厭的個性,而沒有一些討人喜歡的特質 個人認

12、知一致性的需求,也會導致知覺的偏誤,E、刻板印象(stereotyping),刻板印象是我們經常使用的認知捷徑(shortcut),指的是人們對某個團體固定而簡化的概念。當然,這種刻板印象的形成,可能不是以個人的親身經驗或事實資料為基礎,而只是單憑一些人云亦云的間接資料而形成的 因此,刻板印象可能造成偏見,或犯了過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的錯誤。所以,刻板印象可能會扭曲個人的知覺,並且進一步阻礙個人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意願。,F、歸因的偏誤(attribution error),所謂歸因(attribution)意指人們試圖瞭解自己或其他人的行為,特別是行為的原因或動機 一般

13、而言,行為的原因可能是內在的(internal)或外在的(external),內在歸因(internal attribution)是指將行為的原因,歸於個人內在因素所造成的 外在歸因(external attribution)將行為歸諸於情境因素使然,則稱之,在歸因過程中,人們經常會產生的誤差有 (1)基本歸因誤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觀察他人的行為時,過度重視他人的內在因素,而忽略了情境因素,因而造成判斷的錯誤 (2)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當自己的行為結果是正向時,則歸因於內在因素,而當自己的行為結果是負向時,則歸因於外在因素,

14、如何降低認知歷程的偏誤,Berger和Bradac (1982)建議我們必須採取一些策略,用以降低對他人的不確定感(uncertainty),增加對他人的認識與瞭解,自然可以減少知覺的偏誤,(1)被動策略(passive strategies)在他人不知道的情況下,觀察他們的行為,特別是他們在非正式場合與其他人互動的情形 (2)主動策略(active strategies)主動向他人詢問有關某人的資訊,但非直接與此人互動 (3)互動策略(interactive strategies)直接與他人進行溝通,以上談到的三種方法,有助於降低對他人的不確定感 在人際互動中,應該同時善用這三種策略,以獲得

15、有關他人最完整的資料 除此之外,DeVito (1994)也提出了觀察假設測試驗證假設的過程,可以幫助個人降低認知偏誤對知覺造成的影響,觀察假設測試驗證假設,他認為我們可以透過對他人行為的觀察,形成對此人的一些假設(hypotheses),並且收集相關的資料,測試假設的正確性 在測試過程中,必須特別注意那些與假設不合的線索,並且不要驟下結論,除非自己已經收集到許多相關的資料,這種方法最主要的目的,在於降低個人內在既存或預設的想法或立場,對其人訊息接收和詮釋的影響力,使個人能夠以更為開放的態度,收集對方的資料,如此,應該可以增加人際知覺的正確性,(3)過去經驗,當我們接收到某些訊息,並且試圖解釋

16、評價這些訊息時,我們必須依據個人過去的經驗(Fisher, & Adams, 1994) 過去的經驗也會影響感官刺激的接收和分類,(4)個人角色,除了生理因素認知偏誤和過去經驗之外,個人所扮演的角色,也會影響其知覺 因為職業不同專長不同,會導致不同的人所注意的焦點接收到的訊息,也不相同。因此,和別人交往時,有時候也必須將心比心,從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才可以化解許多人際之間的衝突,報導一,一味壓抑憤怒者,死亡率較高 密西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朱利亞斯教授,在一向為期 18 年( 1971 到 1989 年)的研究中,調查了 372 名女性及 324 名男性, 發現習慣性壓抑自己憤怒的女性,其死亡率為不壓抑者的三倍。而習慣性壓抑憤怒的男性,如果又患有高血壓或慢性支氣管炎,則也會有較高的死亡率。,血壓 140 或以上,並且不發洩憤怒的男子,其死亡率為有高血壓但不太壓抑憤怒者的兩倍。患支氣管炎並高度壓抑憤怒者,其死亡率亦為其他人的兩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