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55139840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6.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微生物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病原微生物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病原微生物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病原微生物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病原微生物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原微生物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微生物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溶原性细菌是 A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 B能产生细菌素的细菌 C带有F因子的细菌 D带有R因子的细菌 E带有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1,关于质粒,下列提法正确的有 A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B化学组成为双股环状DNA C并不是细菌细胞所必需 D可决定多种生物学性状 E可作为基因工程中的克隆载体或表达载体,2,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菌遗传物质转移到受菌 中的过程是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溶原性转换 E原生质融合,3,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4,目 的 要 求,1.掌握:(1)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菌群失调及产生原因。(2)感染、传染、LD50、ID50的概念。(3)细菌致病性、毒力、微菌落

2、、生物膜的概念;细菌致病性的各种因素及其特点。(4)内毒素和外毒素的概念、作用特点及二者的主要区别。(5)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以及带菌者的概念。(6)抗菌免疫机制。(7) 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2.熟悉:(1)超抗原的概念、基本特征及所致疾病。(2)感染的来源、方式与途径、类型。(3)抗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机制。(4)医院感染及医院感染的分类、预防、控制。 3.了解:(1)细菌的数量、侵入门户及其与致病的关系。(2) 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的防治,5,一、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的

3、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的对人还有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故又通称为正常菌群。,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6,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7,1.生物拮抗(antagonism),1)竞争黏附作用:正常菌群黏附,形成保护性生物膜,阻止病原菌定植;2)产生有害代谢产物:H2O2 、细菌素(如大肠菌素)等可杀伤病原菌;3)营养竞争作用,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8,2.营养作用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双岐杆菌在肠道合成Vb、Vk以及叶酸等。 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作为抗原刺激、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双歧杆菌可诱导产生SIgA,激活固有层CD4+ T细胞。 4.抗衰老作用正常菌群中(双歧

4、杆菌、乳杆菌、肠球菌等)可产生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催化自由基(O2-)岐化,清除O2- 的毒性保护组织细胞。 5.抗肿瘤作用正常菌群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等)除产生多种酶分解致癌物质,如降解亚硝酸胺为仲胺和亚硝酸盐,排出体外;还可激活巨噬细胞抗肿瘤。,9,二、 机会致病菌,1.正常菌群寄生部位改变(定位转移)正常菌群由正常定居部位转移到非正常定居部位导致的致病作用。 2.机体免疫力降低(免疫抑制剂、激素、抗肿瘤的细胞毒药物及射线照射等引起)。 3、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间各菌种间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由此产生的病症菌群失调

5、症/菌群交替症,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或预防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发生的新感染)。,10,医学微生态学-研究寄居在人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以及微生物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学科。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指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指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三、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11,第二节、细菌的致病作

6、用,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对宿主感染致病能力称致病性。 毒力(virulence) 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致病岛(pathogenicity island,PAI):在病原菌的基因组内,存在着一组与毒力相关的DNA序列,称为致病岛。其表达产物包括黏附素、侵袭素,毒素等。,12,一、病原菌的毒力,毒素toxin,内毒素 外毒素,病原菌的致病性,13,致病菌能突

7、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一)侵袭力(invasiveness),14,1、黏附素,15,配体受体相互结合,16,2、荚膜,17,侵袭基因(inv基因),侵袭素(invasin),3、侵袭性物质,(1)侵袭素,18,(2)侵袭性酶类,19,4、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community)。 1)利于细菌附着在某些支持物表面 2)阻挡抗生素的渗入和免疫系统的杀伤 3)生物膜内的细菌彼此间容易发生信号传递、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捕获及转

8、移。,20,外毒素(exotoxin),内毒素(endotoxin),(二)毒素(toxin),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性成分,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组织和器官,干扰其功能。,21,化学组成:蛋白质,来源:G+菌与部分G-菌活菌分泌或裂解后释出。,外毒素,结构:2个亚单位(A-B),B亚单位:与宿主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部位,A亚单位:毒素活性部分,22,毒性作用:强,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有选择作用,各引起特殊的病变。,稳定性:不耐热,60 8030min即被破坏。,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0.3%0.4%甲醛液处理脱毒保留抗原性类毒素。,23,外毒素

9、种类,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 细胞毒素: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A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肠毒素:霍乱肠毒素、ETEC肠毒素、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24,组成:LPS,毒性作用:较弱,且对组织无选择性。 不能用甲醛液脱毒成为类毒素。,来源:G-菌,裂解后释放。,稳定性:耐热,16024h才被破坏。,抗原性:弱,中和抗体的作用弱。,内毒素,25,1.致热作用,2.白细胞反应:先低后高,3.Shwartzman反应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4.内毒素血症与内毒

10、素性休克,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26,内毒素的致病机制:与免疫分子的调控有关,27,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产生,革兰阴性细菌产生,存在部位,胞浆内合成分泌至胞外,菌体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放,蛋白质,脂多糖,较稳定、耐热,弱,能否刺激机体产生相应中和抗体尚未定论,甲醛处理不能成类毒素,抗原性质,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可脱毒成类毒素,强,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较弱,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感染性休克,DIC等,不稳定,易被热、酸及消化酶破坏,毒性作用,28,超抗原与疾病,某些细菌或病毒的产物,只

11、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可高达机体1/3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由于这种物质具有强大的激活能力,故称之为超抗原。如葡萄球菌的肠毒素和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TSST-1),链球菌致热外毒素(SPE)等。,概念,29,特征,能与TCRV链结合,从而造成T细胞的非特异性活化; 不需经APC处理; 极微量即可诱发大量T细胞活化增殖,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导致类似大量内毒素所致的严重生理功能紊乱。与多种急性和慢性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有关。,30,二、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毒力愈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愈小。 三、细菌侵入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31,we h

12、ave the safeguarding of immune system to pathogenic microbe,第三节、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32,Mechanisms of Immunity,Host defenses,Innate (Non-specific) Immunity天然(非特异性免疫,Acquired (specific) Immunity获得性(特异性)免疫,kill the pathogen or inhibit the pathogen growth and proliferation,activated B cell produce antibody, activ

13、ated T cell kill the infectious cell (target cells),33,34,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35,一、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36,36,37,38,39,黏附,40,41,42,43,防御素,存在于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中,人的肠细胞中,主要作用于胞外菌,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细菌溶解死亡,44,The pathway of innate immunity is not always effective at killing invading microorganisms, so the body relies on its acquir

14、ed immune response involving T and B cells respones. 非特异性免疫并不总是有效地杀灭入侵的微生物,因此机体依赖于包括T细胞和B细胞免疫的获得性(特异性)免疫应答。,45,二、适应性免疫,46,46,由B细胞介导,CD4+Th细胞起辅助。 体液免疫的效应分子是抗体。效应作用表现: 抑制病原体黏附 调理吞噬作用 中和细菌外毒素 抗体和补体的联合溶菌作用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作用,(一)体液免疫,47,47,bacteria,cell,Inhibit the adhesion of microbe,Opsonization,ADC

15、C,Neutralization (to exotoxin),Cooperation of antibody and complement,Functions of antibody,1、抑制病原菌黏附,2、调理吞噬 作用,3、中和细菌外毒素,4、抗体和补体的联合溶菌作用,5、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48,Neutralization 中和作用,49,Cooperation of antibody and complement抗体和补体的联合溶菌作用,50,Opsonization 调理吞噬作用,51,ADCC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52,(二)细胞免疫,1、细胞毒性T细胞 ( C

16、TL): the cell of antigen-specific killing to target cell. 2、CD4+ Th1(TDTH): the cell that release cytokines and induce DTH. CD4+Th1释放细胞因子造成迟发型超敏反应,53,1、Effector function of CTL,54,2. Th1细胞:分泌IL-2、IFN-、TNF-,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和迟发性超敏反应,参与抗胞内寄生的微生物(细菌和病毒)的感染;IFN-活化巨噬细胞杀灭胞内寄生菌;IL-2和IFN-辅助CTL分化成熟、促进NK细胞的杀伤作用。,55,55,56,57,58,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59,60,61,62,63,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