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害条锈病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890613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6.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病害条锈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小麦病害条锈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小麦病害条锈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小麦病害条锈病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小麦病害条锈病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麦病害条锈病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病害条锈病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麦类病害,从病原物来看 真菌病害: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大麦条纹病等27种。 细菌病害:小麦基腐病、黑颖病、蜜穗病等3种。 病毒病:小麦梭条花叶病、小麦黄矮病、小麦丛矮病等8种。 线虫病:小麦粒线虫病1种。,全世界小麦病害有200多种,大麦病害有70多种,我国报道的小麦病害有60多种,常见的病害有39种。,从危害部位看: 叶部病害 叶鞘和茎秆病害 穗部病害 根部病害 全株性病害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有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病毒病、纹枯病和全蚀病在一些地区危害严重。,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是长江中下游地 区小麦上的三大病害。 小麦赤霉病:跨长

2、江过黄河,向北向西推移,河南、陕西关中、青海、宁夏引黄灌区均有发生。 小麦白粉病:危害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华北麦区主要病害,北京、山东、河南等常年发生。 小麦纹枯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病害,自80年代以来危害逐年加剧。 小麦黑穗病局部地区起死回升。小麦线虫病极个别地区也有回升。,我国小麦病害的发生特点及病害种类的演变,总之,我国麦类病害呈现北病南移、南病北移,内病西进,次要病害上升,主要病害危害加重的大趋势。加上现在的TCK威胁,我们任重而道远。,耕作制度改变 品种更换 栽培管理方法变化 气候变化 人为传播和活动影响:TCK(Tilletia indica kuhn),小麦主要病害演变及其原

3、因的分析,条锈病(小麦条锈、大麦条锈、黑麦条锈病) 秆锈病(小麦秆锈、大麦秆锈、黑麦秆锈病) 叶锈病(小麦叶锈、大麦叶锈病)冠锈病(燕麦冠锈病),1-1 麦类锈病(cereals rusts),麦类锈病又称黄疸病,包括:,西北欧:英国、荷兰、丹麦以条锈为主,俄罗斯欧洲部分以叶锈为主。 北美、澳洲及非洲:以秆锈为主,叶锈次之。但近年美国太平洋沿岸及西部山区和澳大利亚条锈日益严重。 亚洲东部:三锈并重。,3种锈病在世界范围的分布,小麦条锈病:发生最广,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各省、自治区。发生较重的地区:西北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西部冬、春麦区; 华北区:山西、河南、河北

4、、山东和淮北冬麦区; 西南区: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冬麦区发生较重。,三种小麦锈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小麦秆锈病:基本上呈南北走向,常发区和易发区有:闽、粤东南沿海越冬区;云南越冬区:包括红河、文山、思茅及德宏自治州;江淮中下游冬麦区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晚熟春麦区。 小麦叶锈病: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过去以长江中下游、四川、贵州等西南地区发生较重,近年来在华北、东北地区也逐渐严重起来,成为生产上一个重要问题。,3种锈病的症状,共同特点:夏孢子堆铁锈状,冬孢子堆黑色。 区别: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三种锈病症状,1.病原菌分类和转主寄生均属于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学名分别为:条锈:条形柄锈菌 Puc

5、cinia striiformis 国内外均无转主寄主叶锈:隐匿柄锈菌小麦转化型 P.recondita f.sp.tritici 或P. recondita var. tritici 转主寄主是唐松草、小乌头、牛舌草、铁线莲秆锈: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P.graminis f.sp.tritici 或P.graminis var. tritici 转主寄主是小檗、十大功劳,3种锈病菌形态及生物学特性,3种锈病菌形态及生物学特性,2.生物学特性: 条锈菌喜凉怕热:发育温度613 叶锈菌温度居中:发育温度1822 秆锈菌温度稍高:发育温度2025 锈菌生活史复杂,具有转主寄生现象和多型性; 专性寄

6、生菌,寄生专化性强,小种分化明显; 三种锈菌在我国都以夏孢子世代完成周年循环。,三种锈菌孢子形态区别,小麦叶锈病菌夏、冬孢子,小麦秆锈病菌夏、冬孢子,小麦条锈病菌夏、冬孢子,侵入温度与潜育适温,我国主要发生在西北、西南、华北和淮北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相对较轻。在大流行年份可造成30%左右的产量损失甚至绝收。20世纪5060年代,发生频率高,产量损失大,导致饥荒。,一、小麦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 yellow rust),危害部位:叶片为主,叶鞘、茎秆及穗部也可受害。 发病时期: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受害病叶上先形成褪绿斑点,后成隆起的橘黄色疱疹斑(夏孢子),

7、它们与叶脉平行成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散出黄色粉末。小麦近成熟时,在病部出现短线状黑褐色斑点(冬孢子),表皮不破裂。幼苗叶片上的孢子堆排列成同心圆状。,(一)症状识别要点,(二)病原: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大麦条锈病P. striiformis f.sp. hordei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和致病性变异。夏孢子:鲜黄色、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冬孢子:褐色、双胞、分隔处缢缩、棍棒形、有短 柄。未发现有性世代(担孢子)。,1.温度敏感性:条锈病菌耐寒力强,但不耐高温 和高湿。旬均气温2223是小麦条锈菌越夏的温度上限。 2

8、.寄主范围:主要寄生于小麦有些小种可以侵染大麦和黑麦的某些品种。同时还发现杂草寄主有14个属72个种。3.致病性分化:全世界已经鉴定出的条锈菌生理小种近100个。我国先后发现和定名了31个生理小种(条中1号至条中31号),明确了新小种的产生和发展是导致中国7批品种丧失抗锈性和病害周期性流行的主要原因.,(三)病害循环:,周年循环世代:依靠夏孢子世代完成病害循环,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 周年循环阶段:条锈病的周年循环包括越夏、秋苗侵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等四个阶段:,小麦条锈病病害循环,越夏:由于病菌喜凉不耐热,所以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要求:旬均温在20以下地区。 在夏季条锈菌夏孢子可

9、通过气流传播到高寒地区的寄主上。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和四川西北部。 越夏寄主:自生麦苗以及晚熟冬麦和春麦(可迟至9月以后),(1)西北越夏区: (2)川西北越夏区:上述两地区面积约20万hm2,是中国小麦条锈菌最重要的越夏区,也是东部麦区秋苗感病的主要菌源基地,其中陇南和陇东是中国条锈病流行的关键地区。(3)云南越夏区:越夏菌源作用主要限于本地区(4)新疆越夏区:越夏菌源作用主要限于本地区(5)华北越夏区:越夏菌源很少,作用很小。,条锈菌五大越夏区:,1、温度:越夏期间(78月)旬均气温以不超过2O为最宜,最高不超过22,超过23条锈菌完全不能越夏。因此,把旬均气温2223定为小麦条锈菌越夏的

10、温度上限。 2、海拔高度: 陇东越夏海拔高度下限为1400m; 陇东等自生苗越夏海拔范围在1300-1700m; 陇南南部为1600m; 渭河上游为1500m。,影响小麦条锈菌越夏的主要因素,3、菌源能否与寄主衔接:晚熟小麦与早熟小麦自生麦苗重叠生长期达30 d以上的地区,条锈菌能顺利越夏。 条锈菌的越夏寄主有:晚熟小麦、自生麦为主,其次是黑麦和禾本科杂草等。为什么说我国西北地区是小麦条锈菌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越夏区? 气温、海拔高度满足 菌源能够与寄主衔接好:有三种类型 纯春麦越夏区 自生麦苗越夏区 春麦与自生麦苗混合越夏区,4、夏季降雨:也是限制病菌越夏的重要条件。 夏季降雨多可使温度降低

11、大气湿度大,利于病菌侵染和繁殖 自生麦苗增多 病菌越夏海拔高度下移,越夏范围扩大,我们从温度、海拔高度、菌源与寄主的衔接和降水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小麦条锈菌越夏的主要因素。那么条锈病菌又是如何实现越冬?所需条件如何?,秋苗感染:越夏区小麦收割后夏孢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导致秋苗感染。在越冬前可以形成发病中心,甚至形成病情较重的发病基地。越冬:当旬均温下降至-2以下,病菌进入越冬阶段。 以潜伏菌丝在小麦叶片内越冬。,我国小麦条锈菌的越冬界限:大约沿陕西黄陵 山西介休 河北石家庄 山东德州划线,划线以南地区可以越冬,以北地区一般不能越冬。,条锈菌安全越冬线及越冬关键区示意图,(1)小麦返青

12、期明显地区 (2)小麦返青期不明显地区 (3)小麦无返青期的冬繁地区由于越冬的差异,病菌越冬存活情况在年份间和地区间差异很大。,条锈菌越冬区类型,条锈菌有哪些越冬方式?,以休眠菌丝越冬: 11月旬平均气温降至12时,病菌以潜育菌丝状态,在冬麦苗的心叶组织内越冬。而秋季受侵的其它叶片,不论是否发病、产孢,一般都于冬季被冻死。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7时就不能越冬。冬季有积雪覆盖,即使气温低于-10仍能安全越冬。,以夏孢子不断侵染越冬:冬季温暖的四川盆地、鄂北、豫南一带,麦叶基本不停止生长,同时湿度较大,条锈菌以逐代侵染、繁殖形式越冬。,秋苗发病与越冬率显著相关 冬季比较温暖,越冬率高 冬季有

13、积雪覆盖,越冬率高 河谷、阳坡的低湿地和冬灌田利于越冬 寄主品种抗冻力与越冬率相关,影响条锈菌越冬率的相关因子,春季流行:小麦返青后病叶中的菌丝复苏;旬均温上升至5 时,开始产孢,持续20多天。 产生的夏孢子传播到周围麦苗新叶上,逐渐扩大侵染,春季就可造成流行。春季流行的主要因素:(1)感病品种的播种面积(2)条锈菌越冬菌源量(3)3-5月份的降雨量,特别是3-4月 份的雨量。(4)早春气温回升得早、晚。,无返青期地区:冬前菌源量愈大,来春流行程度越强。 返青期明显地区:不论冬前菌源量多少,只要无外来菌源影响,春季一般不会流行。 返青期不明显地区:如关中和陇南地区不仅距越夏区较近、且小麦播种较

14、早,冬前易形成一定的菌源量。翌春流行强度与越冬的气候条件、菌源量大小、早春降水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当然,不论在什么地区,小麦品种的抗病程度都是影响条锈病流行与否及其流行程度的基本条件。,不同越冬类型的春季流行情况,本地菌源:冬季温暖、越冬率高 春季流行发生早,危害重; 年份间变化波动小; 有发病中心。 外来菌源:冬寒春旱、越冬率低 病情发展迅速,通常大面积爆发流行 病叶分布均匀,偏上层。无发病中心 年份间变化波动大。 本地菌源和外来菌源双重危害:,春季流行特点:,条锈病的流行取决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气候条件。1、品种抗病性:大面积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一个关键因素。,(四) 发病因素,小麦品

15、种抗条锈性遗传研究进展,近20年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 小麦品种的苗期、成株期抗性鉴定; 小麦品种不同类型抗条锈性研究:包括低反应型、高温、慢锈性和耐锈性及其抗病机制研究。先后鉴定出28个以上Yr抗条锈基因,但目前对微效抗病基因仍知之甚少。,麦类锈病反应型,品种大面积单一化种植:病菌毒性发生变异,不断产生新小种: 突变和异核作用是新小种产生的主要途径。小种组成结构发生变化:品种抗锈性的遗传分化:品种混杂 环境条件:包括气候的、地理生态等。陇南和川西北为小麦条锈病菌的主要“易变区”和新小种的策源地就是有力的佐证。,品种抗锈性丧失的原因,小麦条锈病菌优势小种变动 与病害流行的关系,引自山东省方

16、面的资料,2、菌源:如秋苗发病重,冬季又比较温暖,有利于菌源积累。3、气候条件:冬季温暖,病菌越冬率高;早春气温偏高,春雨早。,(五)流行预测,以华北、西北冬麦区条锈流行预测为例: 1.冬前长期预测: 看秋苗病情(是否严重) 气象预报 冬季气温预报(是否偏高) 早春降雨预报(是否高于常年40 mm) 条件具备就可能中度或大流行,上年秋苗发病情况 冬季温度 小麦返青拔节期发病中心数量 调查时间: 3月下旬 4月中旬; 调查对象:易发病的田块; 取 样 量:不少于20块田; 目测调查:5点取样,每点13.3m2,单垄麦丛中有5片病叶以上,记为一个发病 中心。然后按实查面积,求得每公顷发病中心数,以此代表菌量。 早春气候条件预报:4月份雨湿情况,2.早春中期预测,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预测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锈病发病早而重,近期内又有较多降雨,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可能流行。,3.穗期短期预测,条锈病调查标准及方法,主要抓选育抗锈品种、生理小种监测、病情预测预报和新药剂开发。综合防治策略与技术的研究应用,对条锈病的控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