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旅游

上传人:liy****100 文档编号:54841058 上传时间:2018-09-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碳旅游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低碳旅游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低碳旅游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低碳旅游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低碳旅游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低碳旅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碳旅游(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低碳旅游的产生背景低碳旅游产生于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据调查,1981 年1990 年全球平均气温比 100 年前上升了 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 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并排放了过量二氧化碳的结果,它对来自太阳辐射的 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透过性,同时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 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从而形成“温室效应”。全球升温带来了非常恶劣 的后果: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雨 季延长,水灾日益频繁;北冰洋和南极半岛冰雪融化,生物种群灭亡;传染病病菌通 过极端天气和气候时间如厄尔尼诺、干旱、洪

2、涝等扩散流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 很大威胁。因此,温室气体已经到了不可不控的时期。气候变化将增加自然灾害, 数十亿人将受到影响,上亿人将面临饥荒的威胁。如果温度升高超过 1.52.5 度, 20%30%的动植物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危险。1997 年 12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商讨制定了京都议定书并在第二款中明确指出: “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 人类造成伤害”。2009 年 12 月 19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举行,会议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3、及 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 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低碳”成为催生于全球气候变暖的 积极响应。低碳旅游催生于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长期以来,旅游业以其“资源消 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逐渐 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低 碳旅游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从旅游活动本身来看,旅游活 动是一个包括食、住、行、游、娱、购在内的综合活动而这些活动不可避免地 带来大量的碳排放,因此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 意识,将各种

4、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 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2 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意义“低碳旅游”的意义不在于口号,在于落实。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起码具有以下三 个方面的现实意义:(1) 创新景区发展规则。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的错综复杂催生了新的景区发展规则。在 诸如怎样将低碳的衡量指标融入到现有的景区评价体系;怎样在低碳运营模式中 改革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怎样实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新技术;生态文化综 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引导。(2) 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传统景区在低碳的建设与改造中,不可避免地将低碳的发展理念向其他产业和区 域全

5、面渗透,有利于激活区域优势资源,构建整合互动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 终实现区域其他产业的低碳进程,构建“互惠共赢”的区域发展模式。(3) 促进民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在低碳旅游景区的游客无论在饮食、住宿、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都能亲身体 验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碳补偿等活动深入了解低碳 的意义,教育他们节约资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活动结束后继续坚持低碳 生活,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3 旅游景区碳排放的主要表现旅游景区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交通特别是空中飞行、住宿和娱乐设施主题公园 娱乐、滑雪等旅游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2005 年,来自旅游交通和住

6、宿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 1192Mt 和 284Mt,全球旅游业排放的二氧化碳 大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 5%,除去飞行贡献值为 3%;2035 年以前,来自 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约以 2.5%的年均速度增长;至 2035 年,旅游业交通及住宿业 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 2436Mt 和 728Mt。另外,旅游业的奢侈消费助长了 负面环境影响。如普通居民一般一天用水 100300 升,但星级宾馆用水则达到 每天 5002000 升,超豪华宾馆则更高。又如随着气候变暖,冬季雪期缩短、雪量 减少,滑雪等旅游项目不得不依赖人工造雪技术。据估算,北京市人工造雪一个冬 天要用掉半个昆明湖的水量,

7、相当于全北京市一天用水总量的 1/10,是 8300 多户 家庭一年的用水量。因此,限制旅游景区的碳排放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1)低碳交通。其一,景区内实行交通管制,可采用自行车、牲畜等作为交通工具,鼓励步行游览, 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景区之间的换乘可安排中巴或者电 瓶车定时接送客人。其二,鼓励旅行者选用碳排放量低的交通工具,如放弃飞机, 选用火车、汽车、轮船等作为出行工具,短途旅行者可徒步或骑自行车,既达到环 保的目的又有益于身心健康。(2)低碳住宿。酒店越豪华,碳排放量一般也越高。因此在低碳旅游景区应提倡游客入住舒适、 便捷的经济型酒店、乡村客栈、家庭旅馆等,并且在酒店

8、内不主动免费提供一次 性洗漱用品,提倡旅行者在住宿时自带洗漱用品、节约用水用电等。(3)低碳饮食。尽量选择旅游目的地本地食物作为食材,避免因外来品运输、包装、存储等环节 所造成的能量消耗和碳排放;选择绿色食品,避免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和添加剂 的使用;选择自备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所消耗的石化产品量。(4)低碳游览。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应该讲文明,做到留下脚印不留任何东西,不随便丢垃圾;游客 还可参加植树造林等活动,增加碳汇,以弥补因为交通运输、履行消费所造成的碳 损耗从而达到反哺环境的作用。(5)低碳购物。游客通过购买旅游目的地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惠及当地经济,可以减少当地人 为了谋生而砍

9、树、采石、挖矿等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提供低碳旅游的各种咨询, 如配备专业的低碳导游,在讲解美景的同时融入低碳的知识,查询低碳交通工具租 借点、提供低碳饮食资讯;标示“低碳营业商店”:凡响应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落实 垃圾分类回收、不主动提供包装塑料袋、优先使用当地食材的商家皆有标示。 旅游者应尽量自带引用水,不买或少买瓶装水,抵制过度包装的商品,以达到减少 废弃垃圾量和资源浪费量。4 景区面临的低碳困境(1)游客的“低碳”习惯养成需要时间。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景区低碳意味着游客很多惯常的旅行行为需要 改变,如酒店不再免费提供牙刷牙膏等日用品;减少换床单的次数;用电瓶车、牲 畜取代汽车等交

10、通工具;垃圾要自己带回家;自己随身携带餐具减少一次性餐具的 使用;食用素食等。这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对很多人的旅游习惯提出了挑战,如果大 众能够接受则无疑实现了节能环保和高游客价值体验的双赢,反之如果人们不能 接受则势必降低游客的体验价值甚至降低景区游客满意度。(2)技术门槛高,中小景区难实现。建设低碳景区,首先是引用低碳技术改变现有能源的消耗模式,涉及到景区能源供 应如改变景区的能源利用模式,使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 有机能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替换如使用电瓶车、自行车替换汽车;建筑如采用节 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材料;服务如增加低碳导游,设置低碳通讯,饮食,住宿服务 以及垃圾废

11、物的分类回收处理等。对于资金雄厚的大型景区而言,革新技术可以 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实现,而对于一般中小型景区而言,则没有能力解决。况且, 就目前我国利用新能源的技术现状而言,完全在景区使用新能源也存在困难。据 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太阳能的技 术规范,技术产品质量认证标准,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一些高效、低成本、环 保的技术仍然依赖国外,农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低,能源植物的培育研究进程 缓慢等。(3)成本高昂,进程艰难。从景区经营管理来说,景区的低碳转型需要付出的成本主要来自于技术更新、替 换以及融资等方面,如自主创新技术不成熟所付出的设备购买成本;投资额

12、大,融 资渠道有限所造成的融资成本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景区在实施低碳转型期间的 一种本能的退却反映。(4)景区“低碳”,优劣难衡量。目前的景区评价标准仍然沿用着传统的工业化标准衡量后工业化时代追求个性 的旅游业发展,在评定 5A 级景区时,停车场要有多大、道路要有多宽,这些硬性的 标准已经完全不能适合低碳型景区。对景区的评定衡量中,经济 GDP 至上一直 是奉行的理念,提高游客接待量,加大景区开发力度是景区 GDP 的主要增长点,然 而,毫无限制地扩大游客接待量和过分开发势必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 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现行评价体系与低碳景区评价标准不相符。5 出路(1)政策支持。国家的

13、政策支持是低碳景区建设的关键。国家应出台更加细化的政策法规将低 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从而加快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从资金、政策、土地等 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激励景区及涉旅企业加快推进低 碳旅游方式,包括制定政策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企业,支持旅游景区、景点、 宾馆饭店、旅游运输等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 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制定行业 准入标准,引入低碳旅游指标对旅游景区景点及相关企业进行常规考核与管理,让 低碳旅游真正成为时尚,成为人们追求的健康生活方式。(2)景区间要建立战略联盟,冲破成本、技术关。

14、低碳经济背景下,景区面临着来自于技术变革,设备更换,基础设施以及知识的创 造与传播过程等等的共同压力。景区之间如能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应对外部变化 必将增强竞争力。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横向战略联盟。旅游景区联合价值链上 处于同阶段其他景区的资源与技术,以创造更大价值的联盟系统。技术联盟:联合 其他景区共同研究适用于低碳景区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技术,整合人力、知 识资源优势,形成景区之间彼此互补,相互协调的联盟,分摊新技术开发成本,形成 企业在低碳经济时代的新竞争优势。营销联盟:组建营销联盟可避免同类旅游景 区在激烈竞争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低碳旅游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旅游方式,营 销模式如何创新

15、还处于摸索阶段,通过营销联盟,可以扩大低碳旅游的影响力,通 过分享市场营销中的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其二,纵 向联盟。纵向联盟是指景区与处于旅游产业链上不同阶段的其他旅游企业合作, 以增加价值的合作竞争系统。纵向联盟主要表现为旅游景区与旅行社的联盟,为 了降低由于旅游线路交通的碳排放,游客低碳知识教育,低碳行为规范,低碳景区 应与旅行社保持密切的沟通,形成一种利益趋同的纵向联盟,这将有助于增加低碳 景区的客源量。(3)构建以生态 GDP 至上的景区评价理念。低碳经济背景要求必须改变经济 GDP 至上的理念,尽快建立起“生态 GDP”体系,维 护景区生态环境,协调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均衡、和谐的标准体系。建 设一套由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人文指标、环境指标共同构筑的反应景区总体 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将其贯穿到评价体系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中,改变如经 济发展、生活质量、贫富差距、生存环境,以及人们对测评对象的意见、看法、 期望值和满意度,等方面指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