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第六章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4679629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学第六章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血液学第六章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血液学第六章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血液学第六章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血液学第六章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学第六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学第六章(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红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红细胞膜,一、红细胞膜的组成与结构,红细胞的多种重要生理功能,都与其膜息息相关。人的红细胞膜是由蛋白质(占49.3%), 脂质(占42%),糖类(占8%)和无机离子等组成。蛋白质与脂质的比值约为1:1。电镜下观察红细胞膜呈三层暗-亮-暗区带,外层含糖脂、糖蛋白和蛋白质,具亲水性;中间层含磷脂、胆固醇、蛋白质为疏水性;内层主要包含蛋白质,呈亲水性。即红细胞膜与其他细胞膜的结构相似,为脂质双层结构,蛋白质镶嵌在脂质双层内。,膜蛋白质大多数是与脂质或糖结合在一起的脂蛋白、糖蛋白。作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可见78条区带,Fairbank分

2、别用1、2、3、4、5、6、7、8命名。其中一些含量少的蛋白质按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排列,称2.1或4.1、4.2等。各区带蛋白质的相关数据见表6-1。 红细胞膜用非离子去污剂(如Triton 100)处理,将外在质膜除去后,在电镜下看不到脂质双层结构,但在胞膜内表面可见一网状结构支撑着整个细胞,称之为膜骨架,主要由收缩蛋白、肌动蛋白、锚蛋白、原肌球蛋白、肌球蛋白、加合素、4.1蛋白、4.2蛋白、4.9蛋白相连接构成。这种网状结构通过锚蛋白(又称2.1蛋白)固定在细胞膜上。(图6-1),膜骨架系统对维持红细胞的形状、稳定性和变形性起着重要作用。收缩蛋白是膜骨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由链和链首尾相反

3、方向扭合形成二聚体(SPD),其二聚体再以首尾相连形成四聚体(SPT)。链和链分别含有22个和19个大约由106个氨基酸组成的重复片段,重复片段的螺旋1与螺旋2相连接,与螺旋3一起构成空间重复结构单位。链和链用限制性胰蛋白酶消化后,经SDS-PAGE分析,分别显示分解成5个和4个肽段,即I和I。红细胞膜收缩蛋白自身聚合位点及其结构区域异常,会影响STP的形成和收缩蛋白与其他骨架蛋白的结合,而引起膜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带3蛋白是红细胞膜中含量最多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其跨膜区多肽链穿膜14次,能高速转运阴离子,维持细胞内离子的平衡,所以又称为阴离子通道。,红细胞膜上的糖类很多,含量较多的是氨基糖类,包

4、括氨基半乳糖(GalNH2)、氨基葡萄糖(GleNH2)、乙酰氨基葡萄糖(GleNAc)、和乙酰氨基半乳糖(GalNAc)。此外还有岩藻糖(Fuc)和乙酰神经氨酸(NANA),又称唾液酸或涎酸。膜上的糖都与蛋白质或脂类结合以糖蛋白或糖脂蛋白形式存在,糖蛋白的糖链大多数伸向膜外,有细胞天线之称,具有受体反应、抗原性、信息传递等多种功能。,红细胞膜脂质包括3种成分:磷脂(占60%),胆固醇和中性脂肪(占33%),其余为糖脂。磷脂与胆固醇能与血浆中脂类交换。磷脂分为两大类: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甘油磷脂通常与丝氨酸、乙醇胺、胆碱及肌醇结合,分别称为丝氨酸磷脂(PS)、乙醇氨磷脂(PE)、胆碱磷脂(PC)

5、和肌醇磷脂(PI)。鞘磷脂(SM)不含甘油,代之为鞘氨醇。人红细胞膜总磷脂中,PC占28%,PE占27%,PS占14%,SM占27%,PI、磷脂酸和溶血胆碱磷脂占2%3%。这些磷脂都是两性物质,即一个分子内有极性和非极性两种基团。这种特性在膜脂质双层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红细胞膜含游离胆固醇较多,胆固醇酯较少。胆固醇含量与磷脂含量有一定的比例,胆固醇/磷脂(C/P)比值约为0.81.0。,红细胞膜结构根据流动镶嵌学说的基本论点,红细胞膜以脂质双层为膜的支架,膜蛋白镶嵌在脂质双层中又相互连结形成膜的骨架。膜结构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膜的不对称性。 红细胞膜的不对称性是指其脂质双层中内

6、外两侧脂类分布的不均一性及其理化性质的不同,以及膜蛋白在脂质双层内外两侧分布的不对称性。脂质双层的外层富含PC和SM,内层脂类以PS和PE为主。这种不对称性发生变化,会使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如镰状红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膜内层的20%的PS外翻。PS为凝血酶原的激活剂,而促进了血栓的发生。近年来发现PS外翻还与红细胞的老化、凋亡、细胞识别及细胞吞饮有关。,膜蛋白在脂质双层两侧的分布不对称是绝对的,如糖蛋白、糖链都位于膜的外侧。膜蛋白结构上两侧的不对称性保证了膜的方向性功能。红细胞膜的不对称性是维持其正常形态和功能的基础之一。膜的流动性是指膜内部分子的运动性,主要是指脂质和蛋白质的运动。.膜的脂类

7、在一定温度下, 可以从流动的液晶态转为晶态,晶态也可转为液晶态。生理条件下膜一般处于液晶态,即膜脂总是处于流动状态。由于脂质双层的流动性,膜蛋白也在运动中,可在脂质双层中作侧向扩散和旋转运动。膜的这种流动性与红细胞形态和功能密切相关。膜骨架蛋白对维持红细胞膜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有重要作用,任何损伤膜骨架蛋白的因素均可影响红细胞膜的这两个基本特征。,二、红细胞膜的功能,1.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及变形性 红细胞表面积大,呈双凹盘状,平均直径7.2um左右,流动于血管和多个组织器官中。其变形性有利于其自身通过微循环,如脾窦的毛细血管直径只有23um,正常红细胞通过时形态从盘状变为细条状,而得以通过,使血

8、流通畅。而老化的红细胞变形性差,则被扣捕清除。有核红细胞也因不能通过骨髓血窦的毛细血管而被阻挡。红细胞的这一特性有其重要的生理意义。,2.物质的运输 红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都是通过红细胞膜来完成的。红细胞膜的脂质双层保证了脂溶性强的02和C02靠单纯物理扩散形式迅速通过。其他的物质运输还有: (1)离子的运输:红细胞内外无机离子、糖等浓度差别很大,许多物质的运输都有各自的机制。带3蛋白是阴离子通道,主要介导HC03- /Cl穿过红细胞膜,以1:1交换。红细胞膜上的Na+ATP酶和Ca2+-Mg2+ATP酶,起着主动运输的作用。红细胞内的K+是血浆中+含量的30倍,正是Na+-K+ATP酶泵出Na

9、+泵入K+的结果。Ca2+-Mg2+ATP酶也使Ca2+浓度维持恒定。除以上离子的主动运输外,还有Na+-Na+;Na+-K+(不需ATP);Ca2+-K+等的离子交换,维持了红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2)水的运输:膜脂是疏水的,水分子较难通过。红细胞膜上有水的通道,称AQP(Aqua proin)-CHIP,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保护红细胞不被破溶。 (3)葡萄糖的运转:红细胞膜上有葡萄糖运转体,称GLUT。这是一个家族,共有5种(GLUT1-5)。红细胞膜上存在GLUT1 ,含492个氨基酸,它的C端及N段都伸向胞浆面,跨膜部分穿膜12次,其运转方式是通过变构将葡萄糖运到细胞内。,3.红

10、细胞膜的抗原性 红细胞膜上的血型抗原物质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为糖蛋白或糖脂。现已发现400多种抗原物质,分属于20 多个血型系统。近年来发现衰老的红细胞膜上出现了称之为“老化抗原”(senescent ce11 antigen,SCA)的新抗原,与血浆中的自身抗体结合后,衰老的红细胞被吞噬细胞识别清除。“老化抗原”的性质还不十分清楚。,4.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红细胞不仅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还参与免疫调控,其免疫功能是其他免疫细胞所无法代替的。 (1)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红细胞膜上有补体C3b的受体(CR1),能粘附血浆中的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IC),携带IC的红细胞通过肝脾时,吞噬细胞表面

11、的Fc受体和CR1受体分别与IC中抗体的Fc段和补体C3b结合,此时红细胞与IC解离,再度进入血循环,从而促进了吞噬细胞对IC 的清除,防止了IC 在组织沉积对组织细胞的损伤。虽然平均每个红细胞上CR1位点数(950个)少于白细胞,但红细胞的数量众多,血循环中95%的CR1位于红细胞膜上,红细胞清除IC的机会比白细胞大5001000倍。同时也防止了由于IC过多地粘附在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上而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间接提高了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的免疫功能。,(2)对免疫细胞的调控作用:红细胞能将粘附的IC中的补体降解为C3d,后者可与膜上的CR2受体结合,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红细胞膜上的L

12、EA3(淋巴细胞功能抗原3)与T 淋巴细胞CD2作用而激活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红细胞还能直接增强N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红细胞膜上CR1、CR3和吞噬细胞上的CRl、CR3、FCR和CD4共同作用可明显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而且红细胞上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及时清除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释放出的大量氧自由基,避免了其对吞噬细胞的损伤。,(3)对补体活性的调节:红细胞膜上有三种抑制补体活化的分子:衰变加速因子(decay acce1erating factor,DAF,CD55)可下调C3转化酶的活性,使C3不能转化为C3b,从而补体反应不能进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因缺失DAF

13、,C3b增多而造成溶血;反应性溶血的膜抑制剂和补体8结合蛋白(C8 binding protein)分别是抑制C5b-8复合物形成和与C8 - 结合,结果都抑制了C9的聚合,不能形成膜攻击复合物C5b6789,使红细胞膜免受损伤。这些物质都是含糖肌醇磷脂的膜蛋白,靠糖肌醇磷脂固定在膜上。,5.红细胞膜上的受体 除了前面已涉及到的有关免疫功能的受体外,红细胞膜上还有: (1)激素类受体:有胰岛素、高血糖素受体。 (2)递质类受体:有去甲肾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受体。 上述的这两类受体都是经核苷酸环化酶的作用,使ATP和GTP (三磷酸鸟苷)分别形成cAMP和cGMP(环磷酸鸟苷),再作用于各种激

14、酶调节细胞的代谢作用。 (3)病毒受体:如流感病毒受体。,(4)其他:幼红细胞膜上有转铁蛋白受体(TfR),带Fe3+的转铁蛋白先与TfR结合,通过胞饮作用进入细胞内参与Hb的合成。TfR随着幼红细胞的分化发育逐渐减少, 从原始红细胞膜上有80万个至网织红细胞膜上10万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膜上无;幼红细胞膜上有红细胞生成素(EPO)受体,可接受EPO,促使幼红细胞增殖分化。,三、影响红细胞膜稳定的因素,影响红细胞膜稳定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 1.红细胞膜蛋白有遗传性缺陷 包括收缩蛋白、锚蛋白、带3蛋白、4.1蛋白、4.2蛋白等的缺陷。当某组分蛋白缺乏或结构异常致连结缺陷等,均可导致膜的稳定性和

15、变形性下降。膜蛋白的缺陷还可致膜脂质双层不稳定,形成囊泡而丢失。,2.化学因素 如氧化损伤,特别是当红细胞有酶的缺陷和Hb异常,抗氧化能力下降时。氧化损伤可使膜骨架蛋白,特别是收缩蛋白发生聚集交联,破坏了膜骨架的正常结构;膜脂质过氧化,脂肪酸链断裂,脂质过氧化物与膜蛋白发生交联;Hb氧化变性,形成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 body)沉积在膜上,均可破坏膜的结构、稳定性和变形性。 3.免疫因素 红细胞结合了自身抗体和(或)补体C3b后,被吞噬细胞识别,整个细胞被吞噬或是部分膜被反复多次吞噬,造成膜蛋白及膜脂质过度丧失,红细胞变为球形。还可有补体被激活形成膜攻击复合物(C5b6789),导致膜穿

16、孔。,4.酶代谢异常,ATP生成不足 能量代谢紊乱,钠-钙泵功能失调,膜钙积聚;膜收缩蛋白磷酸化作用减弱,影响钙与膜收缩蛋白-肌动蛋白的网络结构,均可使膜僵硬失去变形性。另外还导致K+、H20外流,使红细胞脱水变形。 5.生物因素 生物毒素(某些蛇毒、蜂毒、蝎毒、细菌毒素等),可直接破坏红细胞膜。如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产生的磷脂酶C能直接分解红细胞膜磷脂,第二节 血红蛋白,一、血红蛋白的组成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成熟红细胞的主要蛋白质,占细胞干重的96%,占细胞容积的35%。约65%的血红蛋白合成于有核红细胞期,另有35%合成于网织红细胞阶段。正常血红蛋白是由两对珠蛋白肽链和4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的4个亚基组成的,其相对分子质量64 458 。其合成受铁的供应、原卟啉和珠蛋白合成的影响。,()血红素 血红素(heme)是铁原子和原卟啉的复合物,是Hb、Mb、多种酶(如过氧化物酶)和多种细胞色素的辅基,其合成场所在有核红细胞和肝细胞的线粒体内。血红素合成后,离开线粒体,在胞质内与珠蛋白肽链结合为血红蛋白。在血红素合成过程中, 酶的缺陷引起卟啉或其前体在体内蓄积可导致卟啉病(prophyria)。铁的供应不足或铁利用障碍,均会影响血红素的合成,使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增高,其检测结果可作为判断铁代谢状况的间接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