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409370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古诗鉴赏,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 真题真练 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 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2010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雨雪曲 江 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 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鉴赏 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

2、愁,尤值一提的是雨雪曲。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天寒旗彩坏”虽不如“风掣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雨雪曲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该诗通过描写塞外阴沉的自然气氛,反映了戍卒远离故土、身处边陲、茫然失落的郁闷心结,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

3、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解析 诗歌的前四句是对边塞环境的描写,不仅交代了从军的地理位置,还通过“雨雪”“狐迹”“马蹄”这些意象展示了边塞环境的荒凉苦寒的特点。诗歌最后两句“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抒发诗人赴塞离家之苦,“苍苍”和“别”都用来修饰“路”,不难推知“别路”指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试题评点】 该题一题两问,第一问考的是对诗中环境描写的把握,考生抓住“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等词语就能够概括出来,问题在于表述的规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景物(特点)。第二问是对词语的理

4、解,从“从军度陇西”“愁”等能看出“别路”应是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准确理解该词很关键,它关系到对全诗思想感情的把握。,(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 “天寒”“地暗”直接点明边塞的恶劣环境,“旗彩坏”“鼓声低”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戍卒在恶劣环境中的所见所闻,表现他们远在边塞的特有的感受和对家乡及家人的思念之情。,答案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试题评点】

5、该题两问实际上都在考查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第一问考的是局部,第二问考的是整体。第一问是个难点,答出该句,要答出两个问题:一是表面意思是什么(这样写突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阴暗),二是深层意思是什么(这样写还写出了戍卒的心理感受)。第二问答题注意规范,不可只答出“思乡”了事,应答出基于什么情境下产生的什么样的感情。,2.(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 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

6、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怀古伤今之情。 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地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

7、、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手法,写景细致入微。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 诗人在春日黄昏里,游览秦国遗址,眼前一派衰草连天的景象,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荒郊一望欲消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泾水”“远村”“牛马”“春草”“古碑”“残阳”“黄沙”等意象渲染出了一幅故国荒凉图画,

8、“不堪回首”的悲伤之情让人潸然泪下,点明了全诗的主旨。,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概括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次考查有两个特点:一是问的是全诗的思想感情,这是新课标卷的一贯问法;二是要求分析。表达的感情借助标题“怀古”及诗中“消魂”“不堪回首”可以得出,问题在于如何分析,而分析的要点是这种感情如何借对眼前所见到的秦国荒凉的描写表达出来。,(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解析 由上题可知,情由景中自然流露。写的

9、是荒郊、残碑、残阳、黄沙等哀景,抒发了一种哀伤之情。 答案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的是对表达技巧的鉴赏。情景是中国古诗中最重要的内容,情景关系也是诗人需要特别处理的关系之一。情景关系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因果关系,包括时间上的先后,有时先景后情,也称之为触景生情,眼中所见,心生情感;有时先情后景,依情设景。该诗是先景后情。另一种是手段目的关系,一般都是借景抒情,进一步说,有借乐景写乐情、,借哀景写哀情的正写,也有借乐景写哀情、借哀景写乐情的反写。该诗属正写。 值得称道的是2011年所设问题很简洁,不像2010年一诗两题,一题两问。,3.(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

10、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 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鉴赏 此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个“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

11、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

12、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综合以上分

13、析即可作答。,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试题评点】 该题第一问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该问难度不大,无论是从题目还是词中内容都不难回答,要注意的是答案表述要全面。第二问问的实际上是表达技巧,有难度。审题要留心“对表达这种感情”这个定语的限定性。首先要读懂该句写了什么内容,“红叶黄花”是秋天的具体景象;接下来是抽象概括的“秋意晚”,这是写景句,要分析出这样的景物描写对“思念远行人”有什么作用。另外,该句是词的首句,第二句是抒情句,因此该句有起兴作用。,(2)“就砚旋研墨”与“

14、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的形式来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这两句实际都是考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就砚旋研墨”的意思是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书写别情。而用来研磨的是前句“临窗滴”下的“泪”。同样,正是前有“泪”的“滴下”,才有了后文的“红笺为无色”,虽有夸张,却情真意切。,答案 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试题评点】 该题两问,考查的都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第一问问的是两句的关

15、系,先要读懂两句写的是什么。“泪弹不尽临窗滴”,字面主语是“泪”,内容上的陈述对象是内心的思念。“就砚旋研墨”,是到砚边去写信,泪水滴到砚台里顺便就研了墨。第二问问的是原因,一个“渐”字,点明泪流不止,泪滴红笺,时间长了就“无色”了。,新课标卷善于从关系处设题,从2010年高考第(2)题第一问到2011年高考第(2)题问“情景关系”,问得都很明显。2012年问得似乎太宽泛了,让考生无从下手,不能不说在命题上有点小失误。,4.(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

16、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鉴赏 这首诗的题目为“次韵雪后书事”。“次韵”,是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是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这种朋友之间的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身在异处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进行的。根据诗中的“折寄遥怜”“相思”“独自回”等词可知,这首诗显然属于后者。“书事”中的“书”是书写、记录的意思,“书事”就是记事,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记事诗。诗歌所记何事?且看诗歌本身。,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谁在“惆怅”呢?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人开篇就说自己“惆怅”,可见其“惆怅”之浓之深。然则,诗人为何惆怅?是因为江头只有几树梅,为梅之少而惆怅吗?朱熹之惆怅当非为梅而为其内心本有之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