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措施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328285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措施 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措施 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措施 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措施 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措施 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措施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措施 (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 措施 “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就业导向;工学结合 论文摘要:从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师资建设、 教师教学能力考核标准的合理构建及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等 方面,分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保障措施。 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质量形成系统的环境、 学校的使命、特定学科的条件和标准。”教育质量形成系统的内部 环境包括组织机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办学条件(实 验、实训、实习、师资)等,它们也构成了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保障 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起点和其他各项工作的 基础。为了

2、把“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方案”落到实处,学 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本文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改革 与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师资建设、教师教学能力考核标准的合理 构建以及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等方面,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 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保障措施。 1 培养方案制订程序的规范化和 标准化 11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根 据专业独特的培养目标制定的重要的教学工作指导性文件,是职业 院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修改和执行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一定的规 范和程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体现出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 理念,适

3、应就业需求,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努力构建职业教 育的“立交桥”,即可直接走向社会就业,又可继续接受更高一级 的教育,使学生“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做人有 品德”。 (1)教务处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在人 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教务部门依据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指导 原则,提出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经学校审议批准 后,以文件形式发至各系。各系根据文件要求,组织专业建设负责 人按专业培养目标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各系组织专业建 设小组进行审议。专业建设小组不仅包括相关教师、教学管理人员, 还必须有企业界人士。专业建设小组对本部门拟定的人才培养方案 进

4、行审议、论证、修改,由系主任审定后报教务处。 (3)学校教 学科研工作委员会审议。教务处对各系递交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审 核后,提交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委员会或其委托的专家组进行审议。 (4)教学校长审批。各系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委员会审议意见修改 人才培养方案,定稿后报教务处,教务处将人才培养方案报主管教 学校长审批。 (5)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各教学单位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每一门课程的教师、 教学大纲、教材及必要的教学条件,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并据此进 行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和环节名称、学时、开课 学期及课程编号等若需要变更,需要依据变更程序,经教务处同

5、意 后方可变更。 2 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职业院校 的任务是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 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改 革和专业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为适应社会需求,跟上时 代发展的步伐,要及时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注 意吸收国内外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更新教 学内容,增强专业的适应性。 2.1“三环联动”的教学改革模式 “三环联动”的教学改革模式是天津职业大学提出并成功实践的一 种模式。所谓“三环联动”是指按照系统管理、系统分析的思路在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标准的开发和教师队伍能力建设三

6、个环 节实施互动。广泛调动教务处、教研室和教师的积极性,将改革切 实落到实处的活动过程。 在实施“三环联动”的过程中,要分 清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教务处 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针,提出总的要求,由教研室和任 课教师具体落实。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要给教师以更多的自主权。教师根据课程标 准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来组织实施教学。特 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组织教学内容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主动提高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 各种实习和培训,以此来提升实践能力,及时把握行业、专业

7、发展 的前沿与动态,并将其反映到教学的活动中。 2.2 加大特色专业和 试点专业的支持力度 为支持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与发展,职业 院校应给予各特色专业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 (1)在师资队伍 建设方面。按照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凡是被批准为校级 以上的各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依据本专业制定的教师队伍建设规 划,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专业教师出国培训等方面予以优先考 虑。“ (2)在教学及教学研究方面。在教学安排上,学校将教学 水平高,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且效果好的教师优先安排承担各 级特色专业有关课程的讲授工作。凡针对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教学 研究的立项课题,学校应优先批准立项并优先推荐市级

8、或国家级课 题立项,所需资金学校优先安排。 (3)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方面。学校以特色专业为基础,重点支持其申报省部级以上级别的 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投资规划项目,学校应优先安排所需校内 配套资金。同时,学校还将根据各级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划拨专项资金用以支持其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3 多途径提高教师的 教学能力,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要 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要求新引进的教师必须参 加为期一年的培训,其他老教师也要安排定期培训,以提升教师的 实践能力,时刻掌握社会需求的前沿信息和企业新技术

9、。培训采取 校内外培训结合的方式,既要到企业也要到校内的实验室和实训中 心;还可采取让新引进的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方式,以达到对教 师培训的目的。在师资建设方面注重团队建设,努力打造结构合理 (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的师资队伍。 在对教学质量评价过程 中,要评估的属性不只一个,例如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等,因此是一个典型的多属性综合评价问题。同时,评价 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同行、专家,还包括领导等,所以该评价系 统又是一个多主体的评价系统。在评价模型的应用过程中,评价指 标体系的内容、各权数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的最终结论。因此, 应结合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和要求,既可应

10、用科学的方法来确 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也可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综合考虑。例 如,可以适度增加“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的指标权重,以增 加评价的客观性和对教学的指导性。可以加强“以学生为本”的考 核指标和教学指标的改革,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动手能力以及实 习中、工作后在企业的实际表现来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 通过以下方式改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一是通过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和技能的熟练情况(包括当堂课的掌握情况、周掌握情况、月掌 握情况、期中掌握情况、期末掌握情况等阶段)来考核教师的教学;二 是贯彻落实教考分离;三是既加强对理论课的督导一也重视对实训课 的督导;四是开展有效的以班级为

11、单位的分学科性的学科竞赛。 4 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 读”培养模式,既遵循了教育规律,也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 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 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 以“弹性学制”或“学分制”为基础,“弹性学制”或“学分制” 必然要求“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两者互为条件。它们的共同作 用是为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和资助学生完成学业提供条件。通 过与企业广泛合作,职业院校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培养企业 “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技术人才。 4.1“工学结合”的形 式 “工学结合”可以通过各种形

12、式的实习来实现。实习形式主 要有认识实习、阶段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 4.2 学生管理的形 式 在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中的学生管理,主要分为两部分: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中,学生管理以学校的常规管理为主。在校外实习 的学生管理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学校委派实习专职班主任或让新引进 的青年教师带队实习,这样既加强了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又为青年 教师提供了企业实践、培训的机会;二是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 系统建设。这一系统主要包括学生的自然情况和在企业的实习情况 两个方面,记录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中的成长信息,为学校和学生个 人总结与反思提供依据。 4.3 对教学环节的要求 在实施“工学 结合”培养模式时,要

13、注意相关教学环节的配合和调整。例如,实 习时间要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一致,要改革毕业设计的形式和内 容。例如,天津职业大学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计划将学生的毕 业设计时间和内容放人第五、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在选 题时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习内容和工作,就某一流程或具体的环节需 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选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4.4 注意事项 校企结合应紧密依靠行业办学,最大限度 地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争取企业支持,双方形成集合优势,互有 所需、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实习、实训企业 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立足本地, 同时兼顾相关行

14、业的共性。工学结合在微观上涉及课程体系、教材、 顶岗实习、德育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在宏观上涉及教育制度、产业 制度、资金投人政策、税收政策的倾斜性引导等。因此,要争取相 关部门的支持,实行综合的配套改革,在育人模式中形成新的特点。 fan【】【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 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 后性,高校周边安全隐患突出。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 社会治理不到位的因素。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高校周 边环境治理路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关键词】 高校周边 安全隐患 创新 治理路径高校周边环境是指以高校校园为

15、中心,受到高校辐射带动,并与高校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 境的总和。高校周边环境是因高校而存在,反过来对高校的改革发 展又产生影响。高校周边良好的环境,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人才培 养;反之,则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本文就当 前高校周边安全隐患和治理路径创新做一粗浅探析。一、高校周边 安全隐患主要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剧增是高等 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最直接的一个表征。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 校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高校成为了一个“商机无限”的地方, 因此,高校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吸引了各式各样人群

16、的 到来。大量人口的聚集和相对滞后的社会治理,使得高校周边的安全隐患比较突出。(一)高校师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高校的聚集功 能十分明显,一方面,高校把各类优秀人才和学生招进校园,另一 方面各类捕捉“商机”的人员也聚集到校园周围。聚集在高校周围 的人员十分复杂,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人员;有经商的、打工的, 也有社会闲散人员,还有一些流窜人员、复杂人群的聚集,使得校 园周边环境十分复杂。这些人员中,由于目的不同,或是为了经济 利益的争夺,或是为了土地权属的争议,或是为了个人权益的争纷, 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矛盾激化引发的冲突,对高校和高校师生的 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在校园周边,林立的各种吧、酒吧、歌舞厅、 小旅馆、出租房等存在着无证经营的情况,经营者与高校学生之间 由些细小矛盾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经营者为降 低成本,没有按要求安装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特别是消防 设施,这给在这些场所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