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近代中国

上传人:a**** 文档编号:54299752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近代中国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专题四近代中国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专题四近代中国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专题四近代中国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专题四近代中国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四近代中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近代中国(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近代中国,2012年广东高考考试说明: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6)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中国史总体概述: 1

2、、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 1840-1860: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190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01-19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1912-1927: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937-1945: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 1945-1949: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

3、建社会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近代中国的历史阶段特征: 总的特征: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化的艰难发展。 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不断增 强。 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 早期现代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近 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思想:西方东渐,民主思想产生;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 益对外开放。,一、19世纪40-6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4、主要考点:2、主要史实: (1)政治: 1840.61842.8鸦片战争(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附件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鼓舞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勇气。,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勾结,经济结构变动,开眼看世界,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颁布了天和资,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签订天津条约、爱晖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火烧圆明园) “中外和好”的局面暂时形成,1861年成立总理衙门,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由闭关锁国到向资本主

5、义被迫开放 。,(2)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商品输出,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表现为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日益商品化,减少了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国家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自然经济最终消亡。),(3)思想: “新思潮”萌发,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但仅限于知识分子阶层个人的行为。 (4)社会生活:西

6、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社会生活开始变化。,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1、主要考点:2、主要史实: (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尖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加剧,中国边疆危机不断:,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中体西用和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列强瓜分,八国联军侵华,维新思潮和变法,两大社会矛盾开始汇流,社会生活,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订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中国边疆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1894年7月-1895年4月,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

7、深; 1896年德国出兵山东,强占胶州湾,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华,劫掠北京,1901年9月11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高涨(民族民主革命):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2)经济: 19世纪中,清政府内外交困,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起步; 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族工业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和民

8、族工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表现为争当中国债主、投资办厂、开矿山和修铁路等。 (3)思想文化 19世纪60年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潮兴起,冲击了传统民族主义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仅停留在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层面。, 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出现,他们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与外国 “商战”),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潮进一步发展,维新派主张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发展

9、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世纪末,西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主要表现为西方科学文化知识、进化论思想、自由平等的思想、君主立宪的主张等。,三、19011919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 1、主要考点:2、主要史实: (1)政治: 1901年清末新政和1906年“预备立宪”,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革命高潮的到来,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清末改革,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美日侵华,短暂春天,四大思潮,礼仪、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变化,1911年10月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

10、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912年3月,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成果,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统治黑暗。(两大矛盾汇流,美国和日本加剧了对中国的争夺,实行“以华制华”)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但都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困境。,(2)经济: “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 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黄金发展时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革命的过渡准备阶级基础。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证明了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

11、大障碍。,(3)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形成。 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派为了在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于1915年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逐渐成为为一股社会思潮。,(4)社会生活: 维新派倡导、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 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1875年电话传入,1877年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

12、19世纪后期报刊业兴起,20世纪初电影业起步,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四、19191927年: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 1、主要考点:2、主要史实: (1)政治: 社会主要矛盾: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比较新旧民主 主义革命,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国民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1921年7中共一大召开,通过了党纲,确立党的奋斗目标。1922年7月,中共二大确立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13、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大革命蓬勃开展 。 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基本上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2)经济: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给民族工业造成很大压力,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结束,迅速走向萧条。 (3)思想: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

14、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25年冬至1727年春,毛泽东针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标志毛泽东思想的发端。 五、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主要考点:,两大矛盾交织,南昌起义,革命方针和策略的变化,长征,遵义会议,日本侵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土地革命,西安事变,2、主要史实: (1)政治:两大矛盾交织,前期主要是国共矛盾,1935年华北事变后,面临亡国灭种,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 1927年

15、8月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中共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向农村进军,1928年4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走工农武装据的道路(井冈山道路)。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与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北上战略转移,进行长征,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 ,革命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为全民族抗战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 1935年1月,中共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

16、义会议,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30年代日本的侵华活动: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次年成立“伪满州国”; 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日军驻留上海; 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1937年8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国共合作抗战。,1936年12月12日,张杨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形成了国共两党从分裂对峙走向联合抗日的政治局面。 (2)经济: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鼓励,使民族工业在1927-1936年得到较快的发展。如1935年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法币政策。 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共领导群众开展以打土豪、分田地为核心的土地革命,得到农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同时还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打击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和围剿。(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