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自考重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5876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5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自考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预防医学自考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预防医学自考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预防医学自考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预防医学自考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自考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自考重点(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述 1 医学模式 ;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 2 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身体、 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3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 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 4 生态平衡 ;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相互协 调的状态。生态系统可不断通过反馈调节系统来保持其内部组成和结构的稳定性。 5 公害病; 是指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经过政府认定的一类地区性环境污

2、染性疾病。 6 人类环境 :是指地球上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各 种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分为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两大类 7 自然环境: 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生 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根据其有无人为活动污染,自然环境又可 以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8 生态系统 :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等)与非生物 环境(包括空气、 水体、土壤等)所组成的生物环境体系。 是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单位。 9 食物链: 是指环境中较低级

3、别的生物体以食物形式被另种生物体吞食,而后者又被较高级别的 生物体吞食,在生物体之间构成不同营养级别的生物体逐级被吞食的生存链关系。 10 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物网。 11 环境污染 :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污染原因,使得进入环境的污染因素的量或作用强度超过 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了改变,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 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12 二次污染物: 是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后,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 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 13 剂量-效应关系 :指某化学物质的摄人量与其引起

4、机体生物学效应强度之闻的关系。 14 剂量-反应关系 :指暴露于某化学污染物的群体中,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学效 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5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并相互影所产生的综合毒 性效应称为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16 拮抗作用 :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之和 17 社会环境又成非物质环境, 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思的社会劳动与生活 活动所形成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精神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总和。 18. 预防医学 :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

5、健康影响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 方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和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目的的学科群。19. 生命质量 :指生命体的结构、形态和功能的优劣程度及其生存、繁衍、发展的的能力,是一个生理学概念。20. 生活质量 :指人在社会环境中生存的状态以及享受物质文化生活的程度、实现自我需要的层次高低等,是一 个社会学概念。21. 公共卫生 :是为了保护、促进、恢复人们的健康,是通过集体的或社会的行动,维持和促进公众健康的科学、技能和信仰的集合体。22. 医学模式 :即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宏观认识。2

6、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超越生物医学模式的新模式,立足于人具有生物性喝社会性的双重属性,要求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从更高的认识水平来对健康与疾病进行观察。24 健康决定因素: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的因素,即影响健康的因素。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1 生活环境 :是指人类生活活动所依存的各种外界环境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住宅 以及健康相关产品等。2 急性危害 :当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在短期内急剧增高,使当地居民吸入大量的污染物可造成人体健 康的急性损害作用。 3 慢性危害 :居民长期接触低浓度的大气化学污染物可引起各种慢性危害,还可引起免疫功能下降、 变态反应,甚至可导致肿瘤与胎儿畸形等

7、。 4 温室效应 :指地球表面大气中的CO2、CH4、N2O 和 CFC5等气体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 温度增加的现象。 5 臭氧空洞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是地球的保护层。近年来,由于人类的生 产生活活动,被广泛应用的氯氟烃和溴氟烃等物质进入大气,导致污染区臭氧层臭氧被消耗,即出 现臭氧层空洞。 6 大气卫生标准 :是为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防止生态破坏,保护人群健康,评价大气污染程度, 对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以法律形式做出的限值规定。 7 集中式供水 :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 经集中净化的消毒后, 通过输水设施输送到用户的供水方式。8 介水传染病 :是指机体通过

8、饮用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者食用被该中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9 住宅 :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和人为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防止其不良环境因素影响而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人们生活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0 室内空气污染:是指由于住宅室内存在能释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源,加之室内环境通风不良而导致室内空气中有毒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进而引起人体的一系列不适症状。11 光化学烟雾 :是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强烈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12 公害 :指因受到废水、废气、废渣的严重污染,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以致影响

9、人的生 活和健康,破坏工农业生产,甚至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对整个社会造成公共危害。13 公害病 :是指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公害所发生的地区性疾病。14 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会随着营养级得提高而逐步增大。15 化学转化 :指化学污染物通过氧化、还原、中和或水解反应发生的转化。16 生物转化 :指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17 特殊毒性作用: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免疫功能受损四个方面。18 内分泌干扰物危害: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可模拟或对抗天然激素生理、生化作用, 干扰或抑制生物体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等诸多环节的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产生可逆或不

10、可逆有害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第三章食物与健康1 营养素 ;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即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 为人体需要的 5 大类营养素。 2 平均需要量 :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的群体对某种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3 推荐摄入量 ; :等于平均需要量 +2SD (标准差)。推荐摄人量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 状况的人群中绝大多数 (97% 98%)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这个水平,可以使组织维持适当的储备。 4 适宜摄入量 :是通过观察或实验研究获得的健康人群的某种营养索的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应该能 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其主要用作个体的营

11、养素摄入目标,同时用作限制过多摄人 的标准。 5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是平均每日可以摄人营养素的最高量。这个量对一般人群中几乎所有的个体 都不至于引起不利健康的结果;当摄入量大于可耐受最高摄人量(UL)时,可能导致损害健康的危险 性增大。 UL的主要用途是检查个体摄人量过高的可能。 6 食品营养价值 :是指某种食品所含营养素和能量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7 膳食结构 :又称为食物结构,是指消耗的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食物中各种营养 素的组成关系。 8 食品添加剂 :系指为改菩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 学合成物或者天然物质。 9 食品污染: 是

12、指食物从种植、养殖到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有害物质进入食 物,使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或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10 食品的外源性污染 :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储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 动物、机械设备及其用具而导致的微生物污染,亦称第二次污染11 营养 :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水平。12 合理膳食: 又称平衡膳食或者健康膳食。是指全面达到营养供给量的膳食。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4.1 职业性有害因素 :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或 劳动能力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4.2 职业生命质

13、量 :是指劳动者对工作的感受和职业对劳动者的身心效应如劳动者对本身职业的 满意度、工作安全感等。 4.3 职业健康促进: 是指综合对职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对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制度 和组织进行卫生干预,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环境条件,加强职业卫生服务等,达到促进劳动者 健康,提高工作生命质量的目的。 4.4 职业健康监护 :是指通过各种检测和分析手段,评价劳动者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影响及其危害 程度,掌握劳动者的健康状况, 及早地发现劳动者健康损害的征象,许采取相应的预防、 处理措施, 防止职业性疾患的发生与发展。职业健康监护属于二级预防即临床前预防。 4.5 就业前健康检查 :是指对

14、准备从事某项工作(或转换从事新的工作)的人员在上岗之前进行的 健康检查。目的是了解受检者就业之前的健康状况,收集各项健康基础数据(作为今后定期健康检 查的对照基础和用于建立健全健康档案) ,以及发现受检者的职业禁忌证。 4.6 职业禁忌证 :是指不宜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或接触某一特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殊生理或病理状 态。 4.7 定期健康检查 :是指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从事某种职业或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劳动者 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查(包括常规检查和有针对性内容的检查),以及时、及早地发现职业性有害因 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早期损害或可疑征象,以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定期健康检查是健康监护的 重要内容,

15、属于第二级预防。 4.8 应急性健康检查 :是指对出现职业卫生与职业安全事故的工作场所或劳动环 境中受有害因素暴露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受事故影响的职业人群范围和劳动 者受事故的危害程度,确定事故的处理措施和劳动者的救治方案。 4.9 基础职业卫生服务 (BOHS) :是一项通过初级卫生保健,利用科学合理的、可接受的职业卫生方 法为劳动者在工作中的健康提供保护,促进劳动者健康、幸福和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预防疾病 和事故的基本服务。第五章医院环境与健康5.1 感染性废物 :是指可能含有病原菌 (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 的废弃物。 5.2 护理职业暴露 : 是指护理人员在医院

16、护理工作中,对存在的各种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的职业接触。 5.3 医院护理区 :是指医院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活动所涉及的区域范围,包括病房、门诊(注射室、 换药室) 、急诊室、手术室、供应室等。第六章非物质环境因素与健康 6.1 非物质环境 :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与社会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体系, 它由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人际关系、人口状况、生活方式与行为等非物质 要素构成,是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所创造的生产体系、积累的物 质文化等所形成的人文环境体系。 6.2 社会环境因素 :是指存在于社会人文环境体系中的各种非物质要素的综合,如社会经济、宗教 信仰、文化教育和人际关系等。 6.3 心理因素 :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与个性有关的因素。心理活动过程由认识过程、情绪 过程和意志过程构成。个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3 个方面。 6.4 个性: 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6.5 气质:即通常所说的脾气,是个人在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心理特征的总 和,也是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