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民间采风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87838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到民间采风去》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到民间采风去》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到民间采风去》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到民间采风去》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到民间采风去》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到民间采风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到民间采风去》(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民间采风去,到民间采风去,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你一定会有许多惊喜地发现。,活动目标 1借“采风”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一、家乡素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形容你的家乡的?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向班上同学说说你家乡的事。,认识家乡,郑州名字的由来及发展历史,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不久统一了天下,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

2、州,下辖荥阳、成皋、密、内牟、苑陵(今新郑东北)等县,州治成皋(今郑州荥阳汜水镇)。从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从中牟县划出独立为县。同年,郑州改称管州,州治从成皋迁至管城,下辖管城、成皋、荥阳、新郑、苑陵、广武、中牟等12县。隋大业二年(606年),管州又复称郑州。 唐朝时,郑州行政建置时有变化。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分置郑州、管州。郑州辖密县、汜水、荥阳、荥泽、成皋五县,州治武牢(今郑州荥阳汜水镇);管州辖管城、圃田、须水、清池(今属新郑)四县,州治管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管州和须水、清池县,属县并入郑州;贞观七年(

3、633年),郑州州治从武牢移至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此后,一直到明朝初年,郑州治所均设于管城。天宝元年(742年),改郑州为荥阳郡。至758年,又取消荥阳郡名称,仍称郑州。,唐朝时,郑州是从唐都长安通往东南、山东等地的必经之地,设在郑州的管城驿繁华热闹,来往的人员昼夜不绝。郑州的手工业也很发达,所产的绫绢全国闻名。 唐代是中国封建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郑州地处中原,人文荟萃,才子辈出,文化极为繁荣,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如诗圣杜甫,是郑州巩县人;大诗人白居易出生在郑州新郑;大诗人李商隐祖籍郑州;精于书、诗、画的名人郑虔是郑州荥阳人,等等,郑州名字的由来及发展历史,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位于黄河

4、以南25公里处。有京广、陇海铁路在此交会,是中国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郑州北距北京760公里,南距武汉514公里,东距连云港570公里,西距西安480公里。 郑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早在35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都城。那时的青铜冶炼技术和陶瓷业已相当发达。郑州出土的青釉瓷罐是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由于郑州地处黄河中游,历史上常受到黄河水灾的威胁,致使郑州经济发展缓慢。二十世纪初,由于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的建成,郑州成为联系中国东西南北的纽带,它的经济地位开始迅速上升。1923年,这里爆发了永垂史册的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1954年,河南省会正式由开封迁往郑州。如今的郑州已成为中原

5、乃至华中的商贸中心,“商战”一词就是来源于郑州。 郑州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有轩辕黄帝故里、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遗址、夏都阳城遗址、商城遗址等上古时期的历史遗迹,而以黄河游览区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旅游区和以少林寺、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也给郑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郑州新貌,黄河游览区,云台山,小浪底,黄帝故里,二、乡土发现,各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 婚丧寿诞 衣食住行,认识家乡,寿庆:成年男女平时只做生日,不做寿。有“男不做三十,女不做四十”之忌。50岁始做寿,60岁称大寿。72、83、94岁则大贺特贺。旧时富有人家祝寿大摆排场,堂上张灯结彩,寿屏高挂,正中桌上摆上筹面、寿糕、燃大红

6、烛。寿公寿婆端坐中堂,头戴红巾,腰系红帕,儿媳双双上前跪拜,继由女儿、女婿、侄、孙等拜贺,然后大摆酒席热闹一番。是日亲友送礼物敬贺,岳父母寿庆,女婿之礼特厚。平常人家老者过生日,只剥“红蛋”,备便饭谢芳邻长者。此俗于解放后废弃已久,今又复兴。,1 北方方言(北方话)北京话为标准语 2 吴方言(江浙话)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 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3 闽方言(福建话)厦门话为标准语 4 湘方言(湖南话)长沙话为标准语 5 赣方言(江西话)南昌话为标准语 6 客家方言(客家话)梅县话为标准语 7 粤方言(广东话)广州话为标准。,中国的七大方言:,认识方言,1、举例说说家乡的方言在发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与

7、普通话差异。,2、展示你搜集的家乡的民歌、谚语、以及生活中使用的鲜活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以上两项任选一项,小组交流。,认识方言,人有志、竹有节。 清饭清菜吞不下,冷语冷言受不着。指莫冷语伤人。 死猪不怕开水烫。言人死皮赖脸,不怕批评责备。 路在嘴上。在嘴上:言要勤请教人。 青盲不怕虎。盲人见不到老虎,因此没有畏惧心理。常指人不知天高地厚 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冥)不怕鬼敲门。 青柴难烧,娇子难教。,春节灯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请展示你搜集的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对联、传说、故事,节日探源,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8、”。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 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 元朔、元旦等,俗称 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 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 一日称为元旦, 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风俗习惯:春节,我国城乡张灯结彩,常举行一系列喜庆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舞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晨人们相见,总要以“恭贺新禧“、“祝君如意“等来互相祝福。,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 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合和交有相聚之意, 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 的习惯,甜甜的粘粘 的年

9、糕,象征新一年 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夏节”、“秋节”、“冬节”则没有放假休息。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来。,春节的起源:,春节的诗词,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

10、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的对联,春草满庭吐秀 百花遍地飘香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昨夜春风才入户 今朝杨柳半垂堤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花承朝露千枝发 莺感春风百啭鸣,腊梅吐芳迎红日 绿柳展枝舞春风 穷而有志思壮举 学不自满求创新 天增岁月不增寿 春满人间福满门 春回大地千峰秀 日暖神州万木荣 旭日融和开柳眼 春风摇曳送莺喉,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

11、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

12、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

13、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元宵节的传说,元宵节的诗词,生查子 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清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而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四月5日左右。 唐代诗人 杜牧,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风俗习惯:拜祭祖先,清明节,关

14、于此节日缘何而起,历来众说纷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帮助晋文公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3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诗词,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和端午

15、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端午诗词,鹊桥仙 秦观,七夕,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织女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又叫七仙女),她私自下凡,与父母早逝的牛郎成亲。在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后来,织女和牛郎成亲的

16、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牛郎急忙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牛郎与织女,七夕诗词,迢 迢 牵 牛 星 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

17、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