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大序》集解并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25145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9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诗大序》集解并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毛诗大序》集解并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毛诗大序》集解并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毛诗大序》集解并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毛诗大序》集解并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毛诗大序》集解并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诗大序》集解并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毛詩大序 集解並按00120022 朱曉科文學專業毛詩序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箋:風之始,此風謂 十五 囯風 , 風是諸侯正教也。下云 ?所以風 天下?, 論語 云?君子之德風?,並是此意。正 義序以后妃 樂得淑女,不淫其色,家人之細 事而,而 編於 詩首,用 為歌 樂,故於后妃德下即申明此意,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風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於其妻,故用此 為風 教之始,所以 風化天下之民,而使之皆正夫婦焉. 周公制 禮作月,用之 鄉人焉,令鄉大夫以之教其民也;有用之邦國焉,令天下 諸侯以之教其臣也。慾使天子至於庶民,悉知此詩 皆正夫 婦也。朱熹辯說 :?所謂関雎之

2、亂 以爲風 始是也。 該為囯風 篇章之始亦 風化之始由始也。李樗、黃薰毛 詩李黃集解 認爲 , 詩序不是一人之作,關於 這句話 , 該書認爲 :? 風之始也, 說者以 爲后妃之有美德, 文王 風化之始, 非也。詩有四始也関 雎所以 為風 之始者,所以 風動 天下, 慾正其夫 婦之道也。 蓋以正夫 婦之道乃治家之本也。古之 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囯 ,慾治其 囯者,先 齊其家。 齊其家乃治 國平天下之本也。天子至於庶人其所以治家者皆在於此。故詩之雅 頌惟用於朝廷宗廟郊祀宴享, 非其所用者,不得用也。 至於正夫 婦之道,自天子至於庶人未嘗有二道也。 古人 慾治其 囯先齊 其家,此正始之道而王化之

3、基,故曰風之始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正義:施化之法,自上而下,當天子教 諸侯,教大夫,大夫教其民。今次先言風天下而正夫 婦焉,即言化及於民,遂 聰民而 廣之,故先 鄉人而後邦 國也。李樗、 黃薰毛 詩集解言自 鄉人以至於邦國皆可得而用也。則夫婦之道人所 儅為 也。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 化之。箋:崔 靈 恩集注本下即作?諷?字。 劉瑾云:?動物曰 風,托音曰 諷。?崔云:?用 風感物 則謂諷 。?沈云: ?上風是 囯風 ,即 詩之六 義也。下 風即是 風伯鼓 動 之風。君上 風教,能鼓 動萬 物,如 風之偃草也。 ?今從沈氏 說。? 風以動 之?,如字。正義:上言 風之始, 謂

4、教天下之始也。序又解名教為風 之意, 風訓諷 也,教也。 風謂 微加 曉告,教為殷勤 誨示。風之與 教,始末之 異名耳。言王者施化,先依緯諷 喻以 動之,民 漸開 悟,乃後明教命以化之。風 之所吹, 無物不扇;化之所被,無往不沾,故取名焉。朱熹辯說 :呈上文解 風字之意,以象言則曰風以事言, 則曰教。然 則関雎 麟趾之化,王者之風 ,故擊 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鵲巢 騶虞之德, 諸侯之 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擊之召公。関 雎 麟趾言化者,化之所自出也,鵲巢 騶虞言德者,被化而成德也,以其被化而後成德,故又曰先王之所以教。毛 詩李 黃集解李樗同意徐氏讀:以 爲? 諷 ?字。 風友兩訓 ,一

5、則訓諷 ,一 則訓 教。斯以 訓諷 者, 則一下至於上有所諷喻,以警 勸之。所 謂上以 風刺上是也。其所以訓教者, 則以上至於下有所開導 而教化之,所 謂上以 風 化下是也。 慾治正 風、變風 之殊,惟 觀風 以動之,教以化之, 則可以 見 其大概一矣。 黃熏認爲 :本文但云 風也、教也,何 嘗有天 與 君之 別哉?( 黃 提到先儒的另一種解釋:風尤天之風,而教 則君之教。一以 爲譬辭,一以 爲實辭 ) 竊嘗謂 古人之意以 爲囯風 之詩,其本 擊于一人,必被于一囯,自其本於一人言之則為風 ,自其化於一 囯則謂 之教。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正義 :上言用 詩以教,此有解作詩所由

6、。 詩者,人志意之所之適也;雖有所 適,尤未 發口, 蘊藏在心, 謂 之謂志; 發見 於言,乃名 為詩 。言作 詩者,所以舒心志憤懣 ,而卒成於歌 詠 ,故虞 書為 之? 詩言志?也。包管万 慮,其名曰心;感物而動,乃呼 為志。志之所 適,外物感焉,言 悅 豫之志 則和樂興 而頌聲 作, 憂愁之志 則哀傷起而怨刺生。 藝 文志云 ?哀樂 之情感,歌 詠 之聲法?,此之謂也。正 經于變,同名曰 詩,以其俱是志之所之故也。朱公遷詩經 疏義會 通綱領 :輔氏 慶曰, 此一 節言 詩之所自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歎之不足, 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箋:嗟,咨嗟

7、也。歎,本亦作嘆,嘆息也。蹈, 動足 屢地也。正 義:上云?發言為詩 ?,辨詩、志之 異,而直言者非詩,故更序 詩必長歌之意。情 謂哀樂之情,中 謂中心,言哀 樂 之情 動于心之志之中,出口而形見於言。初言之 時,直平言之耳。平言之而意不足,嫌其言未申志,故咨嗟嘆息以和 續之。嗟嘆之尤嫌不足,故長 引聲而歌之。 長歌之尤嫌不足,忽然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言身為心使,不自 覺知舉手而舞身、 動足而蹈地,如是而後得舒心腹之憤,故為詩 必長歌也。圣王以人情之如是 ,故用 詩於 樂,使人歌 詠其聲,象其吟 詠之辭也;舞動 其容,象其舞蹈之形也。具象哀 樂之形,然後得 盡其心 術焉。 樂記 云: ?歌

8、之為言也, 長 言之也。 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 言之; 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 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說 之,故言之 ?,謂說 前事,言出於口,与此情動 形言一也。虞 書曰:?歌永言。 ?注云: ?歌所以長言 詩之意。 ?是永歌,長言為一事也。 樂記 注云: ?嗟嘆,和 續之也。? 謂發 言之後,咨嗟 嘆息爲聲 ,以和其言而 繼續 之也。 樂記 先言 長言之,乃云嗟 嘆之;此先云嗟 嘆之,乃云永歌之。直言既以嗟嘆,長歌又复嗟 嘆,彼此各言其一,不不同也。 藝文志与:?誦其言 謂之詩 ,詠其聲謂 之歌。 ?然則在心 為志,出口 為言,誦言 為詩,詠聲為 歌,播于八音

9、謂之為樂,皆始末之 異名也。朱公 遷詩經 疏義會 通綱領 :輔氏 慶曰,此一 節言詠歌舞蹈出於人情之自然。 詩傳 大全 綱領 載:黃薰曰:寂然不 動者 謂之性。感於物者謂 之情。情之所 動則惡 可已。 惡可已 則不知手舞足蹈也。三山李氏(李樗)曰: 詠歌未足 盡情,於是手 無之足蹈之而又舞言。歌詠 其聲,舞蹈 啓榮 ,聲容兩盡 ,而然後喜怒哀 樂之情宣 導 於外, 無所湮 鬱。筆者按:以上各個註解大同小異,正義所求,正是捏合各個註解的一致性。其實,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文藝活動是人心理情感或者理智的自然流露,語言、音樂、舞蹈都具有豐富的情感表現形式,而且對主體情致的發揮也有升華的作用。毛 詩 李

10、黃集解 黃薰: 詩之所自始自情,詩之所 終極 ,是故寂然不 動謂 之心,心之所呈者謂之志。志之感於物者謂之情。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箋 :發,尤 見也。 聲謂宮 、商、角、徵、羽也。聲成文者, 宮、商上下相 應。正 義:情 發於 聲,謂人哀 樂之情 發見 於言 語之 聲,於 時雖 言哀 樂之事,未有 宮、商之 調,惟是 聲耳。至於作 詩之時,則次序清 濁,節奏高下,是五聲為 曲,似五色成文,一人之身則能如此。具其成文之響,即是 為音。此音被 諸弦管,乃名 為樂 ,雖在人在器,皆得 為音。下云治世之音謂樂 音,則此? 聲成文 為 之音?亦謂樂 之音也。筆者按:鄭箋 的意思是,“聲”是各個音符的

11、組合,不同的音符之間相互配合,才能成爲一段旋律。但這種“旋律”並沒有被特殊地定義。而正義中卻把“治世之音”樹立為音樂的正統樂音,這也就規定了只有与“治世”相符合的“情”纔是人類情感中的正統,而“詩言志”所言之“志”,也就被規定下來了,只有與天下興亡息息相關的感情才允許在文藝中表達。從一開始,詩歌(也就是樂)就不允許擺脫政治而獨立存在。原夫作 樂之始, 樂寫 人音依人音而制樂,托 樂器以 寫人,是 樂以效人,非人效樂 。但 樂曲既定, 規矩先成,後人作詩,謨摩舊法,此 聲成文 謂之音。筆者按:強調了文藝是人主體情致的體現。這段話也描述了樂調与填詞之間的關係。樂調的變化對填詞的影響是巨大的。柳三變

12、在宋詞發展史上開創了“慢詞”的傳統,正是勇於運用當時的“新聲”的緣故。若具樂初之時,則人能成文,始入於樂。若具制樂之後,先須成樂之文,乃成爲音。聲能寫情,情皆可見。筆者按:這一語表明古人認為文藝有表達出人的情感生活的功能,而且這種功能是很強的,以致人的所有情感都可以被問以表達出來。正因爲如此,文藝反映政治生活的功能在古代被過分的強調了。故聼音而知治 亂,管 樂而曉 盛衰,故神瞽有以知其趣也。設有言而非志, 謂之矯情,情見於聲,矯亦可 識。 樂記曰: ?其哀心感者,其聲瞧以 殺;其喜心感者,其聲發 以散。 ?是情之所感入於樂 也。箋:發尤見也。 聲謂宮 、商、角、徵、羽也。聲成文者, 宮、商上下

13、相 應。正 義: 樂記云:?聲相應,故生 變。變成方, 謂之音。 ?注云: ?方尤文章也。 ?樂之器, 彈 其宮則眾宮應 ,然不足 樂,是以 變之使 雜 也。?聲必須雑 此言?聲成文 謂之音?, 則聲与音 別。 樂記 注:?雑比樂音,但出曰 聲。? 記又云:?審聲 以知音, 審音以知樂。? 則聲 、音、 樂三者不同矣。以聲變 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 別為 三名。 對文則別 ,散則可以通。 毛 詩李黃 集解李樗:惟五 聲八音皆出於人情,故國之安危,政治醇疵者,可求之於 聲音之 間,聲音之道 與政通矣。 黃薰:五 聲八音皆斯民真情之所寓,而思民喜怒哀樂之情,亦可於 聲音 見之。 聲音不可以 偽為

14、。二皆本於真情所寓。唐人成伯璵毛 詩 指說 興述第一:詩者,樂章也。 解 説第二梁 簡文云 詩者,思也, 辭也。 發慮 在心 謂之思言, 見其懷抱者也。在 辭爲詩 ,在 樂為 歌,其本一也。故云好作歌以訊之是也 詩。人先 擊 其辭然後播之 樂曲。筆者按:大序此句言“情”,但無論是鄭玄還是孔穎達都沒有區別“情”和上文“志”的異同,這説明至少在唐以前,所謂的“志”与“情”沒有什麽本質上的分別,都是人們的心理狀態的描述,這既包括了政治上的志向,也包括感情生活上的體悟。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 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箋:一 讀?安?字上屬,?以樂其政和?為一句。正 義:序既云

15、 ?情見 於聲?,又言?聲隨 世變?。治世之音既安又以歡樂者,由其政教和睦故也。亂世之音怨又以恚怒者,由其政教乖戾故也。亡國之音既哀又以愁思者,由其民之困苦故也。樂記 云: ?其哀心感者,其聲瞧以 殺;其 樂心感者,其 聲嘽以緩。?彼 說樂 音之中兼有二事,此安以樂、怨以怒亦与彼同。治世之政教和順民心,民安其化,所以喜 樂,述其安 樂之心而作歌,故治世之音亦安以樂也。 亂 世之政教与民心乖戾,民怨其政教 ,所以忿怒 ,述其怨怒之心而作歌,故亂世之音亦怨以怒也。 囯將滅 亡,民遭困厄 ,哀傷己身,思慕明世 ,述其哀思之心而作歌,故亡 國之音亦哀以思也 。詩述民志,樂歌民 詩,股 時政善 惡見 於

16、音也。( 亂世、亡 國之 時)哀樂出於民情, 樂音從民而 變,乃是人能 變樂 ,非 樂能變人。案 樂記 稱:?人心感与物而後動,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做樂 以和其 聲。樂之感人深,其移風 易俗。 ?有云: ?志微、瞧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廉直、莊誠 之音作而民 肅 敬,寬裕、順誠 之音作而民慈愛,流僻、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亂。?如彼,又是 樂能變人。約由王者所制 ,民逐 樂而變。此言民能 變樂,彼言 樂 能變人者,但兆民既 眾,賢愚不等,以 縣這 歌 謠采詩定樂;以 賢 者所 樂,教愚者 爲樂 ;取知者之心,變不知者之心,制禮 之事亦尤是也。禮者,城人之情而爲之節文,賢者俯而就之,不肖者企而及之,是下民之所行,非 聖人之所行也。 聖王亦取 賢行以教不 賢,擧 得中亦裁不中。樂記 又曰:?夫物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