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病原体检查的若干问题探讨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54018548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染病原体检查的若干问题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感染病原体检查的若干问题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感染病原体检查的若干问题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感染病原体检查的若干问题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感染病原体检查的若干问题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染病原体检查的若干问题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病原体检查的若干问题探讨(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染病原体检查的若干问题探讨,汪阳林 tel:18931658991 luan_,为什么要送检标本做病原微生物检验?,保护好我们自己医院管理部门和医保部门要求我们使用抗生素时必须有足够的依据,病历书写也有相应的要求,预防性用药、治疗性用药时都要在病历上有描述 建立我们自己的经验用药包括社区内感染(门诊病人为主)和院内感染(住院病人为主),实际工作中存在三个问题,1、细菌培养结果回报太慢了 2、依据症状判断有感染,回报结果是正常菌群,临床需要的是感染菌及药敏结果 3、结果报告的敏感药物实际临床疗效不佳,而有时报告耐药的药物实际治疗效果还不错,是不是给临床报告的细菌就是致病菌呢?,第一个问题,细

2、菌培养工作有它的特点,而我们临床工作时做好沟通,临床提供患者的症状表现、流行病学情况,以及临床的判断、抗生素使用及疗效情况,实验室反馈培养药敏工作的进展,一起分析判断感染菌 我们可以先搞好流行病学统计工作,一起建立起各科的经验用药,包括各科自己的抗生素三线管理,第二个问题,微生物学检验标本送检要求很严格。我们关注一下送检标本的质量问题,送检有效标本。使病原菌少漏检,也减少非致病菌对标本的污染 有些项目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能开展,所以临床开医嘱时要明确目的 培养的阳性率是有限的,高度怀疑存在感染时,建议多次采样送检,第三个问题,原因很复杂 1、体外药敏试验和体内用药确实存在差异 2、感染部位因

3、药代动力学原因,起作用的药物浓度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这点需要我们共同学习进步,共同提高 3、实验室的问题:试剂的问题;致病菌的判断失误、病原菌漏检等等 4、标本送检有效性问题。病原菌会被杂菌的生长抑制,有些苛养菌、厌氧菌等会在检验前就已死亡,影响致病菌判断的原因分析,患者早期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选药和剂量以及不按时用药,使感染性疾病表现不典型,一些致病菌生长特性表现不典型,菌群失调,条件致病菌掩盖了原发病原菌 一些介入性治疗手段(包括静脉给药),直接将条件致病菌植入体内,从而引发感染,其中有一些菌从未在人体内检出过,用有限的手段不能准确鉴定,简单的看看临床的致病菌问题,感染的发生源于两个方面,社

4、区内获得性感染,多为传统病原微生物感染 院内感染,导致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不好判断,多重感染、多部位感染的情况多见,检出的细菌耐药率高,抗菌谱相互矛盾,临床选药很困难,病原体也可分为两大部分,传统致病菌:如有明显特征性感染症状、微生物检查会得到相应的特征性的病原体检查结果。如丹毒A群链球菌(C群、G群少见)、蜂窝织炎-A群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布鲁氏杆菌病布氏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 条件致病菌-一切皆有可能,确定是条件致病菌引起感染的前提条件,有基础病:如血液病、肿瘤、糖尿病、HIV患者等,机体抵抗力评价低 有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史 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或者 有介入

5、治疗史,包括侵入性操作 如静脉注射、手术等,把条件致病菌直接带入人体无菌腔隙,引起植入性感染,人体各部位常见的正常菌群,人体正常无菌部位,中枢神经系统(脑脊液)、循环系统(血液)、胸腔、腹腔、肾脏、膀胱、后尿道、前列腺、子宫、鼻旁窦、气管、支气管、肺泡、内耳、关节腔等 留取细菌学标本时,必须无菌操作、注意抗凝 标本检验时,也更要无菌操作,再看看感染的问题,全身性感染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感染过程,机体与病原菌相互作用中,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薄弱,不能将病原菌限于局部,以致病原菌及其毒素向周围扩散,经淋巴道或直接侵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 在全身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菌血症(Bactere

6、mia)病原菌自局部病灶不断的侵入血流中,但由于受到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病原菌不能在血流中大量生长繁殖。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布氏杆菌菌血症。,2、毒血症(Toxemia)这是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3、败血症(Septicemia)这是在机体的防御功能大为减弱的情况下,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不规则高热,有时有皮肤、粘膜出血点,肝脾肿大等,4、脓毒血症(Pyosepticemia)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由于细菌随血流扩散,在全身多个器官(

7、如肝、肺、肾等)引起多发性化脓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严重感染时引起的脓毒血症。,为什么大力推行血培养,观念的改变2009年美国微生物专家介绍工作经验时,将工作量与中国各大医院进行了对比,我们发现国内各类标本和血培养标本的构成比与美国相比正好相反,结果值得我们大家回味。 血培养较其他标本更容易标准化,结果准确,临床意义更大,对临床用药的帮助更大,我们可以把血培养工作做得更好,仪器的引进,培养基营养成分丰富,阳性率提高了,阳性报告时间缩短了,一般阳性报告时间也就是3-4天,与其他标本检验时间大致相同; 双瓶双套的观念实行可以解决: 污染菌报告问题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诊断问题,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症

8、状有:,不明原因的发热或体温过低 休克,寒战,僵直 严重的局部感染 心率异常加快 低血压或高血压 呼吸频率加快,血培养的时间,临床症状出现之后,应该尽可能早地采血培养。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采血培养是最理想的。如果患者已经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我们应该在下一次用药之前采血培养。 通常我们推荐在最短时间(例如1小时内)内连续采血2至3套(2瓶/套)。留有时间间隔的采血(例如1-2小时分开采集)适合于连续监测被怀疑有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其他的血管内感染(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和真菌血症的患者。,在不同的临床症状情况下,关于血培养时间的介绍,增加厌氧血瓶的意义(双瓶),覆盖了厌氧菌培养的需要 增加了总检测血量,

9、提高阳性率 厌氧血瓶内营养成分高,有利于草绿色溶血链球菌以及苛养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氏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布氏杆菌等的检出 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一些苛养菌、链球菌,乃至肠杆菌是在厌氧瓶中发现的,需氧瓶中未生长 每套血培养将血样分为两个部分,可提示采血时污染的发生,无法回避的问题,通过严格遵守手卫生条例和遵循正确的血液采集步骤(特别是在皮肤消毒,静脉穿刺和血标本加入血培养瓶几个步骤中),污染率能有效的降低。 然而,即使遵循正确的血液采集步骤,2%的污染率还是不可能避免的。,血培养结果的解释规则,拿到血培养阳性报告我们要做些什么?,判断致病菌是否和临床症状符合,如布氏杆菌病,伤寒等 分析致病

10、菌的来源,也就是原发感染病灶尽量要搞清,瓣膜赘生物、脓肿等的发现、去除直接影响到感染的治疗 根据原发病灶、药代动力学,选取敏感抗生素进行足量足疗程的治疗 密切关注治疗效果,必要时复查血培养,利用血瓶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闭合腔隙的标本,我们可以直接注入血瓶送检。厌氧瓶可以有效的帮助厌氧菌的检出。如胸水、腹水、关节腔液、脑脊液等 厌氧瓶可临时作为厌氧培养标本的转运培养基使用,大家关注的多重耐药菌问题,观念要转变多重耐药菌主要是院感的问题,治疗方面以隔离处理排第一位,搞好护理工作、提高患者自身抵抗力为主,抗生素治疗作为辅助治疗。尤其是多重肺部感染,注意一种抗生素往往不能同时治疗几种菌,需要多种联合

11、用药,同时有血流感染时,以血培养病原菌为主。 关键是要搞好手卫生,预防院内流行株范围扩散 抗生素治疗不可能彻底消灭院内流行株,而彻底的环境消毒会让院内流行株消失,抑制院内流行株要注意到,各医院、各科室有各自特有的院内流行株 所以转院、转科的患者,最好是创造条件进行隔离治疗。希望院方提供条件、形成制度,积极实施,保护好我们的医疗环境,定植菌和致病菌的区分,患者症状为主,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等指标改变 真菌感染应首先考虑到患者机体抵抗力水平,是否有基础病,激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其次,以影像学表现为准;最后,细菌学结果只是确定真菌种属以及药敏结果。否则,只能说明有真菌定植,清楚地看待

12、临床感染问题,1、患者是否存在感染?预防用药还是治疗用药? 2、局部感染还是全身性感染?窄谱药还是选择广谱药?疗程预计多长? 3、社区内获得性感染还是院内感染? 4、血培养阳性时,病原菌的来源在哪?原发病灶在哪?,滥用广谱抗生素的恶果,掩盖原发病灶,掩盖原发病原菌 患者正常菌群遭到毁灭性打击,抑制了患者机体抵抗力,高耐药的条件致病菌、真菌(包括酵母样真菌和丝状真菌等)定植乃至引起继发感染成为可能 原发的局限性感染变成多系统多重混合性感染,增加了治疗难度,延长了治疗时间,影响了整体治疗效果,快速检测的方法简介,降钙素原 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LPS 1,3葡聚糖(G试验)-含曲霉和念珠菌在内的多种真菌,属非特异性试验,不能检测出菌属和菌种,也不能检测隐球菌和结合菌,可用于系统性真菌病的诊断筛查 GM试验(半乳甘露聚糖)-血清曲霉特异性抗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